《古代诗歌鉴赏》PPT课件.ppt
《《古代诗歌鉴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PPT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地高考诗歌鉴赏的体裁中 2008年: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3首,金诗1首,元曲2首,明清诗1首。累计起来有12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2009年:唐诗5首,宋诗6首,宋词3首,元代词2首,清代词1首。这与新课程选修模块中唐诗宋词选读基本合拍,14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2010年:南朝乐府诗2首,晋代诗1首,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4首,元代散曲1首,清代词1首。有12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2011年:汉乐府五言诗1首,唐诗3首,宋诗8首,宋词2首,明代诗2首,清代诗1首,清代词1首。有13套试卷涉及到唐宋诗词。,特点:1.考查面进一步扩大。2.唐宋诗词依然是首选。3.
2、在诗歌题材保持多样化的前提下,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内容是主体。,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形象,作品的形象可以分为三类:1.人物形象2.事物形象3.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一般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观猎中将军的形象。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春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但是,有时诗中既有作者的形象,又有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
3、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1.英雄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惊”字渲染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尾写箭射入石中,又写出将军的神勇、射术的超群。,2.美人,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苏轼的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又隐喻君王的意思。屈原的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乘骐骥以
4、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句中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辞。,3.羁人 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宫女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女之“怨”。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香。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宫怨诗,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写一个被剥夺了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又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
5、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百花盛开的季节,宫门却紧紧关闭,两个宫女百无聊赖地并立在华美的长廊之下。她们彼此含情正要说宫内的事,却看见前面站着一只学舌的鹦鹉,吓得不敢作声了。又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5.思妇主要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士人,一是因战乱而远征的军人等。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属于第一种情况,全诗写了女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忽”字描写出了心理变化的过程。又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6、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属于第二种情况,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6.隐士 多描写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7.征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
7、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拟人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梅花(宋
8、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了梅花坚强傲岸的品格和具有这种品格的人,虽是数九的寒冬,但是依然于肃杀中傲然绽放,散发出阵阵幽香,同时也象征了作者自己傲然独立、纯洁高尚的品格。,常见的意象杨柳:经常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燕子:1 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2 又成为古典诗词中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流水因流水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休无止正好吻合,故诗人常以水喻愁。,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梅花:迎春早开
9、,美丽脱俗,在诗词中常常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菊花:清丽淡雅,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芙蓉、菡萏等。1.由于“莲子”即“怜子”的谐音,也就含有“爱你”的意义,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即以表达爱情。2.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又往往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青松:常被看作是有刚正节操的象征。,竹子:它虚心、有节、根固、质 坚、潇洒、挺拔,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候鸟,春秋
10、迁徙,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人常借鸿雁寄托自己的乡愁。,鹧鸪:1.它的叫声被百姓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离愁别绪。2.有时还可用来婉转的劝人不要远行,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古诗 词中的杜鹃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蝉:头上有蕤(冠缨),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季节气候,这是诚信。蝉常是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但是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因此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梅子:以它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骏马:比喻志向丁香:指代思愁或情结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青
11、草:比喻离恨雨打芭蕉:一般写离愁别恨,景物形象: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事物也是景物形象。,景物形象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如“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这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
12、,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方法: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等等。,鉴赏诗歌语言,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1.炼字(词),2.语言风格。,炼字(词):字,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关键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炼
13、字,就是使“意”(作者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有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所炼之字常见的位置:,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3.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4.五言炼第二字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 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七言炼第二字:“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孤帆万里情。”6.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7.七言炼第七
14、字:“清风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8.七言炼第二字第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诗词炼字不出实词虚词两个方面。(1)炼数量词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郑谷把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与题目中的“早”字之意丝丝入扣。诗作者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2)炼动词如:“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羌笛何须怨杨柳”(凉州词 王之涣)“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3)炼形容词,如:“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晚景)“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句)如:“梦魂欲渡
15、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4)炼虚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如:“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两句原本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欧阳修写好后已经送出,又飞骑追回前后句各加上了一个“而”字,使文义大为增色。,(5).拟声词:有些拟声词本身就是叠词,但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高,所以特意单列一条。其作用主要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16、滚滚来。”,(6).炼表颜色的字。这样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藕香残玉簟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我们理解炼字,也必须以理解“炼意”为前提。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只理解字的“声”、“形”而不理解“意”,是不能真正理解诗意的。这一点必须弄清楚。,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
17、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有必要记一些常用的术语,如: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自然、清幽、洗练、沉郁、雄奇、奔放、悲慨,等等。,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与平淡中蕴含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有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山水图)每句
18、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掩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白居易),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怀。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本意要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见到妻子后的激动兴奋的情景。,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19、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假雕饰,生动自然。,清幽:,清净而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极的境界。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连”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 诗歌 鉴赏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7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