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增压技术》PPT课件.ppt
《《发动机增压技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动机增压技术》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发动机增压技术,增压技术的应用源于高效、价廉的废气涡轮增压器 对内燃机低油耗、高功率的需求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限制,内容1、增压技术和方式;2、涡轮增压系统;3、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特点和性能;4、涡轮增压汽油机;5、涡轮增压器及其调节。,31 增压技术和增压方式,一、增压技术:1、定义:将空气或可燃混合气进行预压缩再送人汽缸。2、作用:增压后,每循环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密度增大,使实际充气量增加,从而达到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改善经济性的目的。3、方法:根据公式Kc常数,pe有效压力,Vs工作容积。提高内燃机功率的措施分析:(动作系数z=C)1)增加汽缸排量,即汽缸工作容积Vs 或汽缸数i 2)
2、增加转速n,也即提高活塞平均速度cm。3)增加平均有效压力Pe,增压技术,分析:1)增加汽缸排量,即汽缸工作容积Vs 或汽缸数i。则内燃机重量和尺寸;2)增加转速n,也即提高活塞平均速度cm。则运动件的惯性力和机械应力(惯性力转速2)而且活塞平均速度超过一定值充气效率机械损失和机械磨损;3)增加平均有效压力Pe根据平均有效压力公式其中:e是有效热效率,Hu是燃料的热值,v为充气系数,s是空气密度,是过量空气系数,L0是理论空燃比14.7。可见:采用增压的方法提高进气压力Ps,采用中间冷却的方法降低Ts,是提高平均有效压力Pe的有效手段。,增压技术和增压方式,4、度量:增压后内燃机功率的增加程度
3、可用增压度表示,其定义为增压后与增压前的内燃机功率之比值,即增压后与增压前标定工况下平均有效压力之比值:式中:s增压后汽缸进气密度;e增压前汽缸进气密度。因为车用发动机增压不仅要求功率增加,而且还要在较大的转速和负荷范围内满足动力性、经济性、排放与成本等多方面的要求,所以车用内燃机的增压度不高,大约在1060的范围内,大部分在2030。,增压技术和增压方式,目前,增压程度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通常以增压压力pk或增压比k(增压器后和增压器前的空气压力比)的大小来划分增压范围:低增压:pk 017 MPa 或k 17:中增压:pk=O18025 MPa或k=1825;高增压:pk=026035 M
4、Pa或k=2635;超高增压:pk035 MPa 或k35。随着增压压力的增加,进入汽缸的空气温度也会升高,相应地减缓了空气密度的增加,影响了增压的效果,因此,增压压力较高时,通常要采取进气冷却措施,即所谓中冷的方法,将压气机出口的增压空气先经过冷却器降温后再输入汽缸。中冷可以提高充气密度、降低内燃机排气温度,并有利于降低内燃机的热负荷。,增压方式,二、增压方式:按实现增压所提供的能量方式可分为:机械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复合增压和气波增压4种基本类型。,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应用最为广泛。(1)机械增压 通常由内燃机曲轴通过齿轮来驱动增压器,将气体压缩并送人发动机汽缸,机械增压一般采用离心式压气机,
5、在车用内燃机上还常采用罗茨式、螺杆式和转子活塞式等多种容积式压气机。机械增压一般只在增压比不高时或某些特殊情况下采用。磨刀不误砍柴功,增压方式,(2)废气涡轮增压 特点:内燃机排出的废气经涡轮膨胀做功后再排往大气;涡轮发出的功率驱动压气机。因此,在涡轮增压内燃机工作时,涡轮和压气机两者的功率必须保持平衡,以保证内燃机发出预定功率时所需要的增压压力和空气流量。,图32涡轮增压系统1排气管;2涡轮壳;3涡轮;4转子轴;5压气机;6集气器;7进气管,涡轮增压的主要优点有:1)重量体积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一般可提高功率20%50,而且容易实现高增压 2)涡轮增压后经济性有明显提高。油耗率可降低5%10;
6、3)可降低排气噪声和烟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涡轮增压也有一些缺点:如加速性能较差;热负荷问题较严重;对大气温度和排气背压较敏感。,增压方式,(3)复合增压 1)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组成的复合增压 串连复合增压:进入汽缸的空气经两级压缩,第一级用涡轮增压,经中冷后空气再进行第二级机械增压(常为罗茨式压气机)。这种方式用于高增压柴油机上,并可以改善低速转矩特性和加速性。并联复合增压: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并行向柴油机汽缸供给增压空气,机械增压可以弥补涡轮增压器的供气不足。,复合增压系统(机械增压+涡轮增压)(a)串联系统(b)并联系统E内燃机;T涡轮;k压气机,增压方式,并联复合增压系统结构复杂,多用
7、于实现纯涡轮增压较 困难的二冲程柴油机。主要原因是:扫气空气量大,压气机消耗的功率较多;扫气过程中新鲜空气和排气的掺混使排气温度降低,排气能量减少;要求有较大的进排气压力差,但排气温度不高,致使涡轮和压气机的功率难于达到平衡。涡轮功率不足,就需要供给一部分附加能量,通常由增加一级机械传动的压气机补其不足。纯涡轮增压的实现:排气可用能量约占燃料能量的15左右。在二冲程柴油机上,如果采用脉冲增压系统来提高排气能量传递效率,并采用高效率的涡轮增压器,则20以上的排气能量可以加以利用,这样就有可能实现纯涡轮增压。如6EL390ZC柴油机就是纯涡轮增压二冲程柴油机。,增压方式,图34复合增压(涡轮增压+
8、谐振系统)1涡轮增压器;2连接管;3稳压箱;4共振管;5共振室;6进气管;7汽缸,2)涡轮增压和谐振系统组成的复合增压:涡轮增压与进气动态效应相结合的复合增压系统,如图。空气先在涡轮增压器l中压缩,经连接管2进入稳压箱3,使谐振系统的压力波动不致影响压气机的工作,然后进入谐振系统(由谐振管4和谐振室5组成),进一步压缩后流入内燃机进气管6。六缸内燃机可分成两个独立的谐振系统。将进气相位不重叠的汽缸与一个谐振系统相连接,可以更好地利用谐振系统的动能。,增压方式涡轮增压和谐振系统组成的复合增压,谐振增压原理:谐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取决于:音叉原理,水击现象系统的结构参数(谐振管长度直径d以及谐振室的容
9、积y)空气压力波传播速度(音速)。内燃机各汽缸周期性的吸气过程对进气系统会产生激振,当这一激振的某一阶谐波与谐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便产生共振,这时谐振室内的压力振幅达到最大值,从而实现惯性增压。实现共振时的内燃机转速称为谐振转速ncs,这时内燃机的容积效率,可达最大值,一般可通过调整谐振系统的结构参数来控制谐振转速,可把希望得到最大有效转矩Memax 的转速定为产生共振的转速,以改善内燃机容积效率变化曲线。为提高低速扭矩性能提供了可能,从而改善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扭矩特性。试验表明,这种增压方式可提高最大有效转矩28。,增压方式涡轮增压和谐振系统组成的复合增压,谐振系统的谐振频率f可近似地按下
10、式计算:式中:F谐振管截面积;L谐振管长度;V谐振室容积;a空气压力波传播速度。当F不变时,减小谐振室容积,而增加谐振管长度,可获得同一谐振频率。为使谐振系统获得最佳效果,要尽可能减少管道的流动阻力与压力损失。谐振管管径不宜过细,管接口、管壁要光滑,弯头要少和弯管曲率半径要大等。,涡谐复合增压方式的主要优点是:结构较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系统;内燃机的转矩特性可获得明显改善;加速性能 也可得到改善;(因为进气系统的容积较大,可缩短响应时间。)缺点:进气管系尺寸较大,在内燃机上不易布置;较适合在3、6缸内燃机上采用。,增压方式气波增压,(4)气波增压:泾渭分明 工作原理:利用气体质点和压力波以及
11、压力波的反射特性,使废气和新鲜充量接触,在相互不混合前提下,直接将废气能量传给低压气体,并提高其压力实现增压。空气的压缩过程和排气的膨胀过程在转子叶道内分别以压缩波和膨胀波的形式完成。气波增压器主要由转子、空气定子和燃气定子所组成。转子上装有许多直叶片,形成许多梯形截面的叶道。转子支撑在轴承上,与定子都不接触,柴油机曲轴驱动转子。气波增压器结构较简单、适应工况变动范围较大、加速性和低速转矩特性较好,适用于载货汽车和工程机械等柴油机,但由于体积、重量较大,效率不高,且难于良好匹配,所以,迄今应用不广。,图35气波增压系统1活塞;2转子;3传动皮带;4高压排气;5高压进气;6低压进气口;7低压排气
12、口,涡轮增压系统涡轮增压系统的基本类型,32 涡轮增压系统一、涡轮增压系统的基本类型 根据排气能量的利用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定压涡轮增压系统脉冲(变压)涡轮增压系统(1)定压涡轮增压系统 定压涡轮增压系统(见图36(a)的特点是:,涡轮前的排气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把各缸的排气管都通向一根排气总管上,且排气总管的容积要足够大,应能起稳定压力的作用。虽然各汽缸的排气时间互有差异,压力波动较大,但汇集到排气总管后,互相混合减速和滞止,基本保持恒定压力。然后,排气按定压由排气总管导人涡轮机的喷嘴环。,涡轮增压系统,(2)脉冲涡轮增压系统脉冲涡轮增压系统(如图36(b))的特点是:,把各缸的排气歧管做
13、得短而细,涡轮增压器尽量靠近汽缸,并且几个汽缸(通常2个缸或3个缸)连接一根排气管,这样在每一根排气管中就形成几个连续的互不干扰的排气脉冲波(或称排气压力波)进入废气涡轮机中;同时把涡轮的喷嘴环根据排气管的数目分组隔开,使它们互不干扰。由于涡轮处在进气压力波动较大的条件下工作,所以该系统又称为变压式涡轮增压系统。,涡轮增压系统的基本类型,1)、在定压涡轮增压系统中,排气总管容量大,有压力平衡作用。废气流入排气总管造成了强烈的节流和不可逆膨胀损失,能量传递效率较低。特别是在降低增压比、加大喷嘴环的流通截面时,涡轮机前的排气总管压力p下降,能量损失更大。试验结果表明:,二、定压式和脉冲式涡轮增压系
14、统的比较和选择,=1516时,只能利用排气总能量的1215;3.0后,可增加到3035。,定压式和脉冲式涡轮增压系统的比较和选择,在脉冲涡轮增压系统中,不存在大容积的排气总管,理论上不应出现不可逆膨胀损失。初始排气时有很大压降,气门端背压p上升很快,见图(a);再加上流人涡轮机的排气有较高的动能,一部分在涡轮机中转化为机械功。所以脉冲涡轮增压系统能量传递效率较高。,排气脉冲波与发动机的扫气性能a、脉冲涡轮增压系统 b、定压涡轮增压系统,Pe排气门开启后的缸内压力,Pk排气门外背压,pb增压压力,随着增压比增加脉冲能量在排气能量中所占比重减小,这两种增压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逐渐接近。,定压式和脉冲
15、式涡轮增压系统的比较和选择,2)脉冲增压系统对汽缸扫气有明显好处。在气门重叠扫气期间,脉冲系统已经排空,p正处于波谷(见图),因此即使在低增压和高增压的部分负荷工况,仍有足够的扫气压力差p-p,保证汽缸内良好的扫气。而在定压涡轮增压系统中由于p波动小,扫气压力差就大为减小,不容易保证汽缸的扫气。,3)在脉冲涡轮增压系统中,排气管容积较小,当发动机负荷改变时,排气的压力波立刻发生变化,并迅速传递到涡轮机,引起增压器转速较快的变动,所以其加速性能较好。而在排气总管容积较大的恒压涡轮增压系统中,涡轮前压力变化比较缓慢,加速性能较差,特别在低增压时,排气能量的利用程度较低,加速性能就更差,同时其转矩特
16、性也变差。,定压式和脉冲式涡轮增压系统的比较和选择,4)脉冲系统的涡轮平均绝热效率比定压系统的略低。因为定压系统在涡轮前的压力恒定,喷嘴环为全周稳定入流;而脉冲系统在涡轮前的废气压力和温度都是周期性变化的,进入工作轮叶片的气流方向也周期性地改变;而工作轮叶片的安装角都是固定的,气流和叶片不断发生冲击和气流分离,从而造成局部气流的撞击损失。此外在有些情况下,涡轮机还存在着部分进气损失。5)脉冲系统的废气瞬时流量也是周期性变化的,其瞬时最大流量比定压系统的流量(相当于脉冲系统的平均流量)大,因此,脉冲涡轮的尺寸较大。其排气管的结构也较复杂,受每根排气管连接汽缸数目的限制,在一台柴油机上有时不得不采
17、用几个废气涡轮增压器,这就使得整个增压系统变得复杂,柴油机的轮廓尺寸加大。,综上所述:中、小型发动机多为低增压,采用脉冲涡轮增压较为有利。大型柴油机增压比较高,则宜采用定压涡轮增压。但考虑到车用柴油机大部分时间在部分负荷(此时增压压力较低)下工作,对其转矩特性和加速性能要求比较高,即便是在高增压的车用柴油机上仍常采用脉冲涡轮增压系统。,33 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特点和性能:,一、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特点:增压度越高,柴油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越高。机械负荷的标志为最高燃烧压力pz,而热负荷的标志是活塞温度及涡轮前废气温度Tt。增压柴油机的特点:为了保证增压柴油机在高机械负荷、热负荷的条件下,能可靠耐久地
18、工作,所采取的“发动机主要热力参数的选取、结构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措施”。,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特点,(1)主要参数的选取 为了降低爆发压力pz,在增压发动机中可以适当降低压缩比。在低增压时压缩比可降低一个单位(比非增压柴油机)随着增压比提高,可以多降低一些,一般可取=1214,低于11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压缩比过低,柴油机的经济性恶化,工作粗暴,特别是pz 太低引起冷启动困难。如:135型柴油机增压时压缩比从16下降到14。增压柴油机适当加大过量空气系数,可降低柴油机的热负荷和改善经济性。在低速及中速柴油机上,由于非增压时的=1822较大,因此增压后的过量空气系数可以和原来的一样。在高速柴油
19、机上,非增压时=1117较小,因此在使用增压系统后,一般要将放大1030,以免受热零件温度过高。,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特点和性能,(2)供油系统分析:、柴油机增压以后,要求增加每循环的供油量。注意连锁效应:每循环的供油量供油持续角使燃烧过程柴油机指示效率i=W/Q 缩小供油持续角的方法有:a、增大柱塞直径;b、增加供油速率(喷油泵凸轮廓线较陡),,不同增压度下的供油速率,c、提高喷油压力以及加大喷油嘴喷孔直径等。(提高喷油压力和增大喷孔直径还可以增加油束的射压,保证在汽缸空气密度增大的情况下有足够射程,以适应油束和气流及燃烧室尺寸之间配合的需要。),供油系统,、因为增压柴油机压缩终点的温度和压力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动机增压技术 发动机 增压 技术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7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