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卫生》PPT课件.ppt
《《劳动卫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卫生》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及评价,第四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第五节 职业健康监护,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一、调查的类别二、调查步骤,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一、调查的类别 劳动卫生调查大致分为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及事故调查三类。1劳动卫生基本情况调查(1)调查目的。对辖区所有工矿企业按单位逐一调查,其目的为掌握所辖地区或系统内的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辖区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3)调查内容。1)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2)主要产品和工艺
2、流程。3)作业场所和劳动条件。4)劳动组织情况 5)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及其接触的人数。6)作业环境及接触者的健康状况。7)防护设备及使用、维护状况。8)生活福利和职业卫生服务情况。9)劳动者对危害因素的反应。,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2劳动卫生专题调查(1)调查目的。是针对某一行业、某工艺系统或某一有害因素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或进行病因探讨、患病率分析、早期监测的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卫生标准制定等研究。(2)调查项目。主要包括:有害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调查,关于工作有关疾病做调查。,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3劳动卫生事故调查 劳动卫生
3、事故调查属于应急性调查的范畴。应详细了解事故全过程情况,搜集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调查记录事故时的气象、设备、作业等的状态,调查防护措施;了解事故发生过程及细节,调查同类生产作业场所的事故情况。,第一节 工作场所劳动卫生调查,二、调查步骤,调查的准备(计划制定文献检索确定调查对象),调查的实施,调查分析总结,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一、制定监测实施方案 二、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三、数据处理四、提交监测报告五、监测资料整理六、生物监测,主要内容,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一、制定监测实施方案 1、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 种类的多样性 接触的变动性 间断性,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
4、测,2、制定监测方案(1)确定作业环境监测对象。(2)确定作业环境监测地点。要求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同一工种、同类设备或相同操作,至少设一个采样点;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不同工种、不同设备、不同工序,须分别设采样点;同一车间、不同有害因素,须分别设采样点。气体测定高度应没在作业人员的呼吸带处。高温作业气象条件的测定应在作业人员操作位的胸部;噪声的测定应以人耳高度为准;微波的测定应在作业人员操作位的头、胸、腹、肢体等部位。,(3)作业环境监测类别和监测时间的确定。作业环境监测类别可分为系统测定和个人接触水平测定。其中系统测定常用的方法包括:1)抽查测定。2)定期定点测定。3)事故性测定。个
5、体接触水平测定通过个体采样器采样.在一个工作班内利用佩戴在作业人员身上的个体采样器,连续不断的采集空气样品,进行检验分析.每个作业班连续采样不少于4小时。,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1实验准备(1)现场采样仪器设备准备。(2)检测分析仪器设备准备。(3)个体防护用品准备。,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2样品采集 现场样品采集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样品采集规范(GBZ159)的要求。(1)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滤料进行有毒物质样品采集,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制备空白对照样品,每种化合物一般为13个样品。(2)对于采气袋和注射器,在样品采集前,应用氮气或清洁空气
6、充满收集器。,3样品的转移、运输和存储(1)滤料样品采集后,应在洁净的环境中用镊子从采样夹中取出,受尘面向内对折二次后用衬纸包好后放专用的容器中。(2)固体吸附剂管、吸收管和采样容器样品采集后,迅速套上管帽,放置在洁净的容器中。(3)注射器样品采集后,迅速封闭进气口,将进气口垂直朝下放置。(4)空白对照样品应与样品一起储存和运输。,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4现场检测(1)根据年生产量和日生产量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日进行现场检测,并记录生产量。(2)对于敞开式工作场所或大风天气条件,不宜进行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有害物质的现场检测。(3)在进行有毒物质检测时,应同时记录测定样品采集地点的温
7、度和大气压,必要时测定和记录风速等气象参数。(4)在现场检测的同时,应记录采样当天防护设施运转情况、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采样对象实际工作情况和异常情况等信息。5样品的交接和实验室检测,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三、数据处理 1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的,检测结果原则上应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结果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一位。检测浓度与职业接触限值的商值大于1时为超标,商值减1为超标倍数。(1)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MAC)。(2)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3)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
8、浓度(Pp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TWA)。,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2物理因素检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3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分析(1)根据现场存在的有害因素或有害物质性状,评判防护用品的适用性。(2)根据个人防护用品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现场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浓度、日接触时间,初步推断防护用品更换周期的有效性。(3)根据个人防护用品对有害因素的防护参数,初步推断防护的有效性。,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四、提交检测报告 1检测与评价报告包括检测内容和评价内容:检测报告可作为检测与评价报告的附件。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检测与评价范围;检测依据和
9、评价依据;气候和环境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描述;防护设施运行情况;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劳动者作业情况;劳动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情况;检测结果汇总;检测结果评价。,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五、监测资料整理 按照卫生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的规定,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测定点合格率、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及测定率等。多采用区域定点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 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测定值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此时应选用几何均数表示;大多数测定值较集中,只有少数分散于一侧,或一侧测定值只有大致的范围而无
10、确切数值时,可采用中位数表示。,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六、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是指“定期(有计划)地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包括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呼出气中毒物含量的测定,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和活性化学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测定等。,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1生物监测的特点(1)生物监测的优点。1)通过生物监测,能够了解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局部浓度和累积生物效应,尽早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2)生物监测则可以测定不同途径和不同来源(职业
11、接触和非职业接触)总的接触量,能更好的反映接触水平3)生物监测的结果与健康效应间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4)能够考虑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有利于发现易感个体。,(2)生物监测的缺点。生物监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监测过程复杂,不易控制;只适用于摄入人体或被人体吸收的化学物质,而不能用于在暴露部位直接起作用的物质,亦不能用于噪声、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的监测。,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2生物监测指标的类别 生物监测指标可分为:(1)接触指标(特异指标和非特异指标)。(2)生物效应指标。(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靶作用部位的毒物和其代谢产物的浓度)(3)敏感性指标。,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
12、因素监测,3生物监测的程序,选择生物监测的项目和指标,采样,选定样品的分析方法,监测结果的评价,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第二节 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监测,4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 生物监测卫生标准的确定是建立生物监测指标的前提。生物接触限值表示接触作业人员对有害物质发生生物反应的警戒值,或组织、体液、呼出气体等生物材料有害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警戒值。我国已颁布了11项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作为推荐标准。,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主要内容,第三节 接触评定与危险性评定,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1概述 接触评定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卫生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7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