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PPT课件.ppt
《《劳动力市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市场》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2,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概述,一、含义及特点 1.内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内容主要有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等等。狭义上的劳动力市场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所以,劳动力市场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而且无形是主要的。有形的是指它为劳动力交换提供各种服务机构和交换场所,对应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力市场,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无形的是因为它是一种经济关系
2、,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机制,是借助市场机制在经济利益上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3,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涵义:,首先,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工资水平的高低决定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第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社会观念、风俗等;第四,劳动力市场反映了一种机制,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发生作用,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4,2.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四个 劳动力。即劳动力市场的供方,在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并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互相配置,正常运行的情
3、况下,是指全部的社会劳动力。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的需方,包括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城乡居民个体等等,我国改革开放后,用人单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工资。作为劳动力市场活动中劳动力交换的支付手段,在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工资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重要指示信号,整个劳动经济学理论中都与工资相关。劳动力市场组织者。通常指的是劳动力市场机构,是劳动力供需之间洽谈、互相选择的场所,也是最直接体现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形式。大集体:特定时代的产物。“文革”中,上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文革”结束时,大部分知青要求回城,造成1979年、1980年左右的失业高峰。当时中央政策是“谁家孩子谁抱走”,你
4、父母在哪个单位,哪个单位负责你的工作安排,国有企业的职工子女被国有企业自己包下来了,又不能马上把他变成国有企业职工,就把他们放在劳动服务公司,形成了厂办大集体。市场经济时代多被改制或破产。,5,3.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力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一样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具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特性。同时,劳动力市场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买卖。球星贝克汉姆2009年底被租借到AC米兰 1944年国际劳工组织在费城宣言中,把“劳工不是商品”列为第一条原则。劳动者本身的非商品化保护了劳动者的人格和人权,也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更加自由。劳
5、动力是商品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取得的是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的所有权永远属于劳动者本身。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提供劳动的报酬,还包括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应获得的报酬,劳动力受雇或出租的条件不仅是工资的多少,而且还有工作时间长短、工作环境好坏等其他因素。,6,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双方决定,还会受到政府、工会、雇佣、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劳动力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由买方决定而不是卖方决定。在市场交换中,劳动者具有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下是否出卖劳动力的自主权,而厂商则具有是否雇佣或雇佣多少的决策权。所以,劳动者是在确保自身再生产
6、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收益,厂商则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而雇佣劳动者,交换中,劳动者数量众多而厂商数量较少,而且交换中二者目标的差异导致劳动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7,二、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区域劳动力市场:根据买卖双方的地理范围划分的,乡村、城市、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等。行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交易的行业范围划分,如建筑业、煤炭业劳动力市场等。这是同一个行业的厂商共同面对的劳动力市场,所以同一行业内不同厂商之间的竞争。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根据交易的职业或工种划分的,如教师市场、保姆市场等。这是从事同一种职业或工种的劳动者共同面对的市场,是同一职业者之间的竞争。
7、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买者和卖者在企业内的职位空缺中彼此搜寻的劳动力市场形式。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是交易形式有晋升、换岗、短期解雇、加班、修改工作量或工作速度等。,8,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划分:国家公务员市场:以政府为需求主体,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包括学历、专业、年龄、公众形象等要求依据政府公务员接替期限、定期从全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劳动力市场形式。职业经理市场:社会上具有较高经营和管理企业知识、技能的经理人员市场。我国目前注册的工商企业1000万家,有着广阔的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而且职业经理市场是顺应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要求的,比较而言,国外具有比国内更发达的职业经理市场选拔机制。我
8、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管人员还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在某些领域中具有外行人所不可替代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劳动力所组成的市场形式。律师、医生、会计等等。这个群体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促成这个群体的高效化配置,减少人才浪费,另一方面通过竞争和双向选择,可以在市场上实现专业技术的价值,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普通劳动力市场:除了上述几种以外的普通的产业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业从业人员等组成的劳动力市场形式。这类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9,按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完全竞争市场:一种理论性市场。要
9、求具备完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条件,劳动力供求双方信息环境基本对等,信息交流对称,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具备完全的决策条件,供求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劳动力交易的方式、数量和价格。这些条件是很难满足的,所以只要是劳动力交易活动是建立在市场信息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由劳动者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就可以认为是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一种极端的市场形式。又分为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两种,信息不对称是这种市场的基本特征。买方垄断市场是由一家或几家劳动力需求方掌握就业机会面对众多的求职者,供求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就业机会、价格水平都控制在需求方手里,求职者只能接受。国家公务员市场就是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卖方垄
10、断市场是指极少数劳动力供给者,面对巨大的劳动力需求或者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极强的谈判力量,使市场交易明显地有利于卖方。不完全竞争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市场之间,由市场力量和非市场力量同时起作用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这是最常见的市场形式。,10,三、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受到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供求对比状态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即市场性要素。现代的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随着工资的变动而变动,工资上升,劳动力需求下降,劳动力供给增加,反之亦然。所以,在劳动力价格杠杆的作用下,劳动
11、力供求双方达到平衡。非经济要素主要包括组织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组织性要素是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现代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组织要素能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系列交易规则,如最低工资标准,保护劳动力雇佣双方的利益,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性要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这些都将对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供求状况、工资水平等产生影响,特别是劳动力的歧视问题。,11,残疾人歧视。根据就业促进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达不到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与此同时,国家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有一定的税费返还。,12,
12、四、几个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概念,求人倍率: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它表明了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如果求人倍率大于,说明人才供不应求;小于,说明职位供不应求。求人倍率数字越大,越是容易找工作;反映劳动力市场总量矛盾。求人倍率0.8表示10个求职者竞争8个岗位。最大匹配率:反映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最大匹配率0.78表示有22%的就业岗位匹配不到合适人选。最大求职成功率:表明每个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求职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13、。我国自19781989年间,就业弹性系数为0.31,最近一直稳定在0.1左右。一些不乐观的统计结果是只有0.028。曾经的GDP8%能解决960万的就业人口,现在很难。,13,五、2011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产业、行业劳动力需求状况 第一产业:1.8%,第二产业:38.7%,第三产业:59.5%81.1%的单位用人需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六个行业内。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状况 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6.5%,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占0.8%,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2.7%。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
14、仅为4.8%。2001年至2010年,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私营及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各类职业劳动力供求状况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2010年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是用人需求的主体,二者合计为68.7%。从各类职业的求职情况看,求职人数相对集中的职业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58.9%。,14,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均衡的含义 古典经济学对均衡的理解“均衡”是从物理学中借用来的,是指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合力为
15、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二是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同时具有以上两个方面含义的均衡称为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15,2.分类 古典均衡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用来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关系,而不受其他商品价格与供求的
16、影响。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不同,是考察市场上所有单个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各个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一个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与供求达到均衡时才能确定。根据对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又分为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设定变量的调整能够在瞬时内完成,动态均衡则相反,着重考察的是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情况。,16,现代经济学中的均衡 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现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把只满足古典均衡两个条件当中的一个条件的经济状态
17、也认定为均衡。凯恩斯提出的失业均衡的概念,按照古典均衡的含义,它就不是均衡的,因为失业就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不满足“变量均等”这个要求,但是应该看到它满足相互对立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因为虽然失业工人想就业,但他们既不能改变现行工资率,也不能迫使企业扩大雇佣工人数,所以他们只能处于被迫失业状态。非均衡的概念 现代非均衡学派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归为“非均衡”。这种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不可能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所以,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17,劳动力供求
18、关系类型 根据均衡和非均衡的分析,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供大于求:是劳动力过剩,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供不应求: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企业和社会扩大再生产时难以找到充足的求职人员,供不应求除了有总量的问题,还有结构性的问题,即出现特定部分劳动力需求难以满足的现象。供求均衡: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这种均衡还包括质量、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供求均衡的标志是: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但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很难实现这种理想状况
19、的,所以对供求均衡的标志是只要劳动力供给的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的大量失业人员,同时也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劳动力的部门和行业,就是劳动力供求的均衡状态,少量劳动力处于短期失业状态是正常的,不能认为它是对供求均衡状态的破坏。,18,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现行市场工资率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唯一因素。在劳动力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为均衡工资率,此时的就业量为均衡就业量。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就
20、是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决定的,均衡的工资率是劳动力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工资率,如果高于这个工资率,劳动力的供给欲望会增加,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量会增加,而劳动力的需求则会降低,这时市场上的均衡被打破,市场会向新的均衡点运动,均衡工资率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就是均衡就业量。,19,研究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形成时只考虑工资率即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完全剔除了市场经济中其他经济因素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用图来说明。横轴为就业量L,纵轴为工资率W,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S为劳动力供给曲线。SD的交点为E,所代表的工资率为WE、LE是均衡工资率和就业量。当工资率高于均衡工资率是,如W1时,劳动力供给量
21、大于劳动力需求量,即为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劳动力的需求方对市场中劳动力的价格具有支配力量。所以,他们会降低现有的工资率。虽然劳动力供给方不愿降低工资率,但因为劳动力供给超量,竞争激烈,所以劳动者不得不接受劳动力需求者的要求,而工资率下降也会使得劳动力供给量下降,需求量增加,供求之间逐步趋向平等达到均衡状态。,20,同理,当工资率小于均衡工资率时,劳动力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为劳动力的卖方市场,这时劳动力供给方对劳动力价格具有支配力量,他们会要求提高劳动力的价格,使得工资率上升,工资率上升会使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直到达到均衡状态。所以,只要工资率不等于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就会使工资
22、率回到均衡点,只有均衡工资率才是市场的普遍工资率。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当工资率为W1时,图中A点,企业雇佣到LA的劳动力,企业处于均衡,但是劳动力供给却不是如此,W1下劳动力供给量为LB减去已经受雇的LA,其余的部分(LB-LA)存在着改变A点状态的动机和能力,所以A点是不稳定的状态,供求力量并不相等,所以也必然会朝着WE、LE点运动,最终形成均衡。,21,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在静态分析中,没有考虑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上图只是一种均衡体系,所有非均衡到均衡的变动都围绕着唯一的均衡点进行。现实中,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可以变动的,任一曲线的变动都会改变原有的均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力市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7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