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研究》PPT课件.ppt
《《初次分配研究》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次分配研究》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初次分配问题研究对中国劳动份额波动的考察,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要内容,引言国内外对劳动份额变动问题的研究我国劳动份额变化趋势分析劳动份额变化的中外比较基本结论与讨论。,1.1 引言,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储蓄消费结构比例失衡等等。结构性失衡会影响经济增长吗?结构性失衡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会阻碍经济增长吗?结构性失衡的后果: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能力,导致国际争端和摩擦,影响国内和谐、稳定和公平。结构性失衡与初次收入分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1.2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
2、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挑战,目前基尼系数高达0.45,超过了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水平。产业间、行业间、体制内外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使得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两极化”倾向。初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要求。,1.3 需要研究的问题,我国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出现了怎么样的波动?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劳动份额的波动具有何种特征?发达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报酬份额是如何波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劳动报酬份额是如何波动的?我国劳动份额波动与国际经验相符还是例外?如何认识我国劳动份额的变化?,2.1 文献的
3、回顾,初次收入分配: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厂商将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获得产出(商品和服务);同时,各要素获得相应的回报:资本获得利息,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这就是国民收入的功能性分配(function distribution,亦称为初次分配),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通常使用劳动报酬(如工资和薪水等)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度量。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对生产要素的分配产生了浓厚兴趣,李嘉图更是将探索收入分配规律视为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2.2 劳动份额的相对稳定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英国在1880年最终实现了工业国的蓝图,美国、德国、法国以
4、及日本等国也完成了工业化。在这100年中,生产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工业化国家的人均资本、人均产出、经济结构、人口分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均产出为例,1870年到1950年,西欧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增长了1.5倍,美国增长了2.9倍,加拿大增长了3.4倍,国民收入中各要素的分配似乎也应该出现相应的变化,但实际上,英美等国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的比重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并没有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周期的更替而大幅波动。卡尔多特征事实:凯恩斯(1939)发现,1920-1935年间,英国和美国的劳动份额都以平均线为中心随机波动,且两国的差距也比较稳定,他认为英美两国劳动份额的差异可以用
5、垄断程度及基础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卡尔多(1961)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卡尔多直接将劳动份额的长期稳定性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征事实。,2.3 历史上劳动份额的波动,在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沉寂之后,劳动收入份额在1990年代又重新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发达国家劳动收入比的运动发生了变化。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比有所上升,之后则倾向于下降,到2005年,劳动收入比下降到60年代的水平以下。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发达国家劳动收入比情况出现了泾渭分明的变化,英语系国家的变动幅度较小,其他国家的变动幅度则大得多:从50年代后期开始,在经历了比较显著的上升之后,欧
6、洲大陆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大致在1978年达到顶峰,之后便持续下降,英语系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下降过程显得更缓慢、更平滑。日本则在8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维持在高位水平。这种差异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1960年代以来OECD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情况参见:Harrison,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有关不同类型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情况的解释参见:blanchard。,2.4 有关我国劳动份额变化研究,国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规律,二是引起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国内研究者普遍认同中国劳动
7、收入份额出现明显下降的观点,不过,不同学者对其下降幅度存在不同意见。白重恩(2008)用全国的劳动者报酬除以净GDP(总GDP扣除净间接税)比例来表示劳动收入份额,经过计算,他认为中国1995年劳动收入份额为59.7%,2006年下降为47.3%,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李稻葵(2009)和则用劳动者报酬除以总GDP表示劳动收入份额,发现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0%左右。,2.4 我国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早期研究集中于工资会是否侵蚀利润的争论上。戴园晨和黎汉明(1988)发现国有企业的劳动定价(工资制度)方式导致了生产成本中工资比例的上升,利润比例的下降,从而工资
8、侵蚀了利润。另一些学者,如唐宗焜(1995)则认为资本所得的减少并不是由于工资份额的上升,而是由于利息份额的上升,而国有企业的资本利息又最终由控制国有银行的国家所获得。近期的相关研究集中于产业结构、资本和劳动的谈判力量、经济制度改革等方面,其共同点是认为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与经济发展过程和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白重恩等人(2008)认为,1995-2004年之间中国劳动份额的下降中有50%是统计口径的调整造成的,约30%是产业结构转型造成的,剩下的是国有企业改制和垄断的程度变化造成的,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变化是由于劳动力的话语权减少。李稻葵等利用简单调整后的联合国雇员报酬数据,发现从国际范围内劳动份
9、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U”字型关系,而中国正处在“U”型曲线的左边,意味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仍将继续降低;接着,通过对工业部门微观调查数据回归分析,他们发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谈判力量的变化也是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注:西方学者在研究OECD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时,主要采用了OECD的统计数据及各国的国民收入帐户,一般不使用联合国的数据,只有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问题时,才使用联合国数据,主要的原因是联合国数据中,劳动收入仅包括公司雇员的劳动报酬,而不包括自雇者的劳动报酬。据李稻葵,其采用的调整方法是在联合国数据的基础上将自雇者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土地收入)都加入到劳
10、动报酬中。参见: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2.5 国外劳动份额的波动表1:美国和英国1860-1940年的劳动份额 单位:%,1850年-1950年间,英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围绕在40.3上下随机波动,标准差为1.9,美国则围绕在75.1上下波动,标准差为2.1,变动都很小 注:1指普通工人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2指国民的劳动者报酬(包括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包括自雇者、企业家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3的数据时间为1924年。,2.6 美国1870-1950年的一些经济和社会指标,左图列出了美国1870-1950年的劳动收入比和人均GDP
11、、城市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以1870为基期,到195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近3倍,人均GDP仍然增长了3倍多,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5倍,农业产业的比重下降了82%,但劳动收入占比仍然围绕着平均线上下波动,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动明显小于其他变量。资料来源:人均GDP和农业变化来自吉尔伯特菲特,吉姆里斯著,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铸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373页-385页;城市化水平来自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658页。,2.7 发达国家的劳动份额为何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新古典经济学中,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假如不存在技术进步(或技术进步为中性),要素收入取决于其边际生产率,要素之
12、间的分配仅取决于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要素价格无关,若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保持不变(或者接近于1),劳动收入占总产出的比重将保持稳定。若存在技术进步,要素分配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类型(劳动节约型或者资本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劳动扩张型)的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劳动的分配,保持劳动份额不至于下降,而劳动节约型(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将导致劳动份额的下降。,1850-1950年间,由于美国和英国劳动与资本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接近于1,劳动份额对时间的变化接近于零,加上技术进步也倾向于劳动扩张性的技术进步,劳动份额便能保持相对稳定。在实证研究中,早期研究更多从行业间的变动(internal shift)解释长期稳定性
13、问题,即劳动份额的相对稳定性来源于产业间的转变效应的抵消。,2.8 垄断会导致劳动份额下降吗?,19世纪末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为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市场的工资决定理论逐渐演变为垄断加成价格理论。Calecki(1939)建立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收入决定理论。他认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垄断决定了劳动份额。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总流通中资本利息和薪水(企业家、管理者的收入)的相对比例近似等于平均的垄断水平,即加成价格(markup pricing)。由于劳动份额等于1(国民收入)减去总资本和总薪水的比例,它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的垄断程度呈反向关系,即垄断程度越高,劳动份额可能越低,反之亦
14、然。,垄断会导致劳动份额下降吗?(续),以1880-1935年英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情况来看,1880-1913年,由于厂商的垄断能力增强,资本的回报上升,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9%;1913-1935年,虽然厂商的垄断力量有所加强,但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垄断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作用被抵消,劳动收入占比得以保持稳定。但一些早期的实证研究表明厂商的垄断对劳动收入占比没有显著影响。John Moroney 和Bruce Allen研究了美国27个行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情况,采用各行业中四个最大公司的集中度(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测量厂商的垄断程度,发现劳动收入占比与
15、垄断之间没有系统联系在所有27个行业中,只有5个在统计上负相关,而还有一个正相关,说明垄断力量难以解释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用工资率表示的要素比率却有较强的说服力。,2.9 工会会导致劳动份额上升吗?,工人阶级于1848年登上历史舞台,工会逐渐形成与发展,导致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垄断,工资得到增长。厂商因为担心价格上涨会削弱其竞争力,可能不会将工资增长的全部份额都转移到加成价格,而宁愿接受一个较低的利润水平。因而,工会可以影响企业的垄断程度,导致利润向工资的分配(特别是在加成价格很高,厂商有能力支付较高工资时),劳动份额得以提高。但如果工资谈判是整个产业的集体谈判,或者工资增长非常迅速,以至于蔓延到
16、整个产业时,单个公司对竞争力削弱的担心会下降,增长的工资可能全被计入加成价格,工会对劳动份额的影响程度相应下降。这样,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如果劳动需求曲线不变,工资的增长毫无疑问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上升,因为只有部分的工资增长转移到价格里面;但如果经济中出现了普遍的工资增长,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工资增长不一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森勒尔(N.JSimler)用各行业集体谈判合约所覆盖工人的比例作为工会化程度的指标,研究了工会组织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他发现工会力量与劳动收入占比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关系,工会虽然会导致名义工资的增加,但并不必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由于真实工资
17、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当且仅当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比平均生产率增长得更快时,劳动收入比才会增加,而且,雇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资本替代劳动和选择劳动节约型的生产函数或者单位产出值来对抗工会组织和工资的增长,降低工会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2.10 发达国家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劳动份额经历了先升和后降的过程;同时,英语系国家的变动幅度较小,欧洲大陆国家的变动幅度较大。针对这种新情况,国外学者从石油冲击、高涨的失业率、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以及全球化的角度展开了影响劳动份额变动的实证分析。,3.1 计算我国劳动份额:数据来源,现有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1
18、952-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资料,后者直接包括收入法计算的1993-2004年各地区、产业的国民收入分配数据,一些研究者据此计算,认为中国的劳动份额出现下降。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指标解释中,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这说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劳动者报酬不仅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还包括他们的资本性
19、和土地收入。我国自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之后,农村普遍采取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农民多属于个体劳动者,城市也存在相当数量的个体户,这些劳动者的收入中有一部分不是劳动收入,而是资本性或土地收入。如果直接将个人的生产经营收入也计入劳动收入,中国第一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便高达80%以上,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情况,这个数据高得有些离谱,比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高出1倍。,3.2 计算我国劳动份额:存在的问题,劳动收入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报酬,通过土地、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获得的收入不应计入劳动收入。使用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劳动份额一般都是按照统计局对劳动报酬定义把城乡个体劳动
20、者的收入都归入劳动报酬。因此,直接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劳动者报酬及相关数据来计算劳动份额,有悖于劳动者报酬的内涵,也不符合国际上计算劳动份额的惯例。要真正了解我国劳动份额的真实状况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后进行计算。,3.3 未调整直接计算的我国劳动份额,左表中,全国总劳动份额先升后降:1978-1984年间,劳动报酬份额轻微上升,之后缓慢下降,自1995年起下降更明显,到2007年,劳动份额下降到39.7%,比1990年(53.3%)下降了13.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高26%,我国以往研究的结论由此而来。从各产业劳动份额的变动来看,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劳动份额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比较稳定;
21、第二产业的劳动份额在1978-1998年间持续上升,1999-2003年则逐渐下降。注:2004年以来,劳动者报酬的统计口径发生细微变化,笔者按照同一统计口径计算了2004-2007中国总的劳动报酬份额,分别为43.15%、43.25%、42.59%和41.77%,劳动份额仍然出现明显下降。,3.4 直接计算结果反映了劳动份额的真实变化吗?,直接计算结果似乎可由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来解释,并不必然意味着劳动份额的下降: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份额远高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平均超过1倍),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随着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其劳动收入在全国总劳动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进而导致全国总劳动份额的
22、下降。这种未经调整的劳动者报酬数据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国劳动份额的变动情况,它严重高估了农业部门的劳动份额,进而高估了全国的劳动份额,特别对早期劳动份额的高估程度更严重。,3.5 数据的调整,劳动份额的内涵:按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资料的解释,雇员报酬作为对雇员核算期内所做工作的回报,是企业付给雇员的现金或实物报酬总额(但不包括任何由雇主支付的,按工资和薪金征收的税,如工薪税)。在具体计算劳动报酬时,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些劳动者不是雇员,而是自雇者。自雇者被定义为在其中工作的非法人企业的唯一所有者或共同所有者,包括所有完全为自给最终消费或自给资本形成而单独或共同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自雇者得到的经营收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次分配研究 初次 分配 研究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7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