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凹版柔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ppt
《五章凹版柔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章凹版柔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一、凹版印刷的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一、凹版印刷的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1、凹版印刷的种类,按印版的制作方法分:,照相凹版:,采用手工或机械雕刻方法制作完成。主要印刷有价证券。,采用晒版、腐蚀等方法制作完成。但包括电子雕刻凹版。(印刷厂俗称“影写版”),画面阶调层次表现方式:,网点面积相同,版面凹下深浅不同(如普通照相凹版)网点面积不同,版面凹下深浅相同(如普通照相加网凹版)网点面积不同,版面凹下深浅不同(如电子雕刻凹版),雕刻凹版:,一、凹版印刷的
2、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照相凹版(影写版),雕刻凹版,手工雕刻,机械雕刻,电子雕刻,普通分色片雕刻,数字化处理雕刻,1、凹版印刷的种类,图文部分凹下而低于印版表面,2、凹版印刷的网穴特点,一、凹版印刷的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照相凹版的网穴特点,网点形状:方形、砖形、菱形、不规则形网墙宽度网穴宽度=13 12.5 比值小:网墙窄,网穴大,图像再现性好,但网墙易被刮 刀损坏,印版耐印率低。比值大:网墙宽,网穴小,网墙耐磨,印版耐印率高,但 亮调和中间调图像再现性差。网穴腐蚀深度:一般为2 40m,
3、特殊的可达60m 过深,暗调层次无法表现,一、凹版印刷的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电雕凹版的网穴特征,共同点,图文部分凹下而低于印版表面,凹下的网穴可容纳的油墨量不同,用来复制不同深浅的图文,差异点,网穴深度和网穴面积率双调制型 网穴深度调制型 网穴面积率调制型,一、凹版印刷的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平版:各色版的网点角度不同各色版的加网线数相同各色版上存在100%,凹版:各色版的网点角度不同各色版的加网线数不相同各色版上不存在100%各色版的网穴个数相同,3、凹版印刷的加网方式,一、凹版印刷的特
4、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为了避免“龟纹”,和消除偏色,并改善文字质量,电子雕刻凹版的网穴角度常常和网点线数进行组合。如复制带有文字的彩色图像时:Y方形60LPC M拉长形70LPC C压扁形70LPC BK方形100LPC,一、凹版印刷的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网墙的作用主要是支撑刮墨刀防止油墨在网穴之间流动,容易出现锯齿,4、凹版印刷的网墙,一、凹版印刷的特点,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由雕刻刀形成,凹版的网穴由雕刻刀一次雕成,网穴的形状就确定了。为了防
5、止撞网,不同色版的网穴不能相同。,网穴的角度不同,线数不同。,二、凹版印刷的网穴形状,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盆形:照相腐蚀凹版 容墨量高,传墨率低(约为50%),网点边缘呈圆弧状,形成的图像阶调柔和,适合印刷阶调柔和的油画类印刷品。倒锥形:电子雕刻凹版 容墨量低,传墨率高(可达80%),网点边缘光洁,形成的图像清晰度高,适合印刷风景照片类印刷品。,二、凹版印刷的网穴形状,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h:网穴深度,a:网穴宽度,b:网墙宽度,照相凹版网穴结构,电子雕刻凹版网穴结构,二、凹版印刷的网穴形状,第五章
6、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凹印中网线数的计算:,其中:S为横向给进距离,T为纵向给进距离,三、凹版网穴线数,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1、照相凹版印刷机的输墨系统 由输墨装置和刮墨装置两部分组成输墨方式 直接供墨 油墨浸入深度为滚筒的1/31/4。结构简单。高速印刷时,油墨给刮墨刀很大压力,影响刮墨效果。,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间接供墨 着墨效果不好,易使印品色调受影响。,直接供墨、间接供墨装置对油墨搅拌不均匀。,传墨辊,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
7、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喷射给墨 结构复杂,适合高速凹版印刷机。,施墨装置,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刮墨装置 一般均采用刮墨刀装置。刮墨刀结构刀架 安装刮墨刀和压板刮墨刀 特制钢片,宽约6080mm 厚为0.100.5mm,长度比印版稍长。压板 比刮墨刀稍窄钢片,厚为0.30.5mm,加强刮墨刀的刚度,支撑刮墨刀。,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刮墨刀刮墨方向 顺向刮墨,刀的刃部指向是与印版滚筒在刮墨刀压触点处表面线速度成锐
8、角,形成楔形积墨区。角度大:刮墨效果好,但刀刃 易损坏。角度:45 90,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刮墨刀加压机构 防止刮墨刀在油墨的推力下脱离滚筒表面,用压紧装置将墨刀压在印版滚筒上。刮墨刀的串动 积墨区易积累一些杂质颗粒,对刮刀或印版造成不均匀磨损,因此,刮墨刀要做轴向串动,往复移动行程范围一般为3060mm,行程次数一般为印版滚筒转速的1/61/7。,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刮墨刀的刃角30:刀刃坚固,但弹性差,刮墨效果不好,使印 刷品亮调部分出现深 浅不
9、匀现象。18:刀刃过薄,刮墨效果 好,易受损伤。刮墨刀的刃角:18 30,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刮墨刀的安装位置 刮墨刀离压印线距离愈大,印刷品上颜色过于浓深的现象较少,但亮调的再现性较差。一般安装在印版滚筒上部1/4的位置上。,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粘度太小:印刷品墨色发虚不平实 粘度太大:印刷品图文部分出现刮痕和糊版凹印油墨属于挥发干燥油墨,粘度易发生变化需要粘度自动控制器或勤测油墨粘度 粘度自动控制器组成:溶剂补加装置旋转式粘度探测器,2.照相凹版印
10、刷油墨粘度的控制,四、凹版印刷的油墨传输,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1.毛细管作用与凹印油墨转移 凹印油墨转移机理较复杂,有一种理论认为:凹印油墨转移首先来自毛细管作用,当纸张(或其它承印材料)和凹版分离时,借助毛细管的吸附力,网穴中的油墨被取出而附着在上面。印版与承印物的间隙,毛细管的吸附力,油墨转移量。平滑度高、弹性高的承印物:印刷压力,毛细管的吸附力,油墨转移量。,五、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网穴容墨量的计算:,正四棱锥,正四棱台,五、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
11、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Kh/a100%,网穴对油墨传递性的影响,网穴的开口率:,K的范围为:28%-32%,网线数提高一倍,K值减少一半,刀尖的角度,加网线数,印刷压力大硬性包衬 橡皮布表面橡胶的硬度与承印材料种类有关,一般地,承印材料平滑度,橡胶硬度。常用衬垫为:硬牛皮纸、绝缘硬卡纸、多层纸张裱糊的衬纸 可采用套筒式的凹印包衬,即橡皮布和衬垫成为一个整体。,2.凹版印刷压力,五、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五章凹版、柔性版、丝网印刷的油墨转移,第一节 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压力检测 新式凹印机采用压缩空气加压,即可通过气压表观察印刷压力大小。若压印滚筒两端各有一个汽缸,且压力相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凹版 丝网 印刷 油墨 转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6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