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10 湿温.ppt
《温病学10 湿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10 湿温.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 湿温,陕西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请单击播放,按ESC键退出,概 述1、定义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2、沿革1.关于病名:难经五十八难 首载。2.关于治疗:1)不可发汗治在太阴 2)治湿利小便3.全面认识湿温:湿热病篇湿温病的专著。温病条辨,3、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 1).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 2).钩端螺旋体病 3).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病因病机一、病因发病(一)病因:湿热病邪(二)发病条件: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内因:天暑下逼,地湿上腾 外因:脾胃易伤运化失司,内湿停聚。,二、病机演变,湿温的病理
2、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3.致病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4.既可伤阴,又可伤阳。5.既可寒化,也可热化。6.病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不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夏秋 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不显。4.特殊表现:白、便血,二、鉴别诊断,1、暑温兼湿:暑温兼湿又称暑湿,与湿温均属湿与热相夹为患,且也发生于夏季。二者之鉴别可参暑温章。2、湿阻:湿温和湿阻均可见于夏秋季节雨水较多之时,但湿阻为湿邪郁阻脾胃而引起,临床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证
3、。虽然也可见到身重肢倦、脘腹胀满、饮食无味、中满不饥、便溏、苔腻等类似湿温的临床表现,但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更无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3、阴虚发热:属内伤杂病。,辨 证 论 治,一、辨治要点(一)辨证要点 1、辨湿热轻重:身热、口渴、舌苔。2、辨病变部位:辨别邪在三焦的不同部位;3、辨证候的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或纯虚无邪。,(二)治则治法,治则祛湿清热 治法:1.三焦分治 2.分清湿热 3.扶正祛邪 4.宣气机,利小便,(三)治疗禁忌 1、初起三禁:,禁汗 禁下 禁润 2、禁寒凉败中,二、常见证型诊治,(一)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 2、邪阻膜原 3、湿困中焦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4、1、湿遏卫气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苔白腻、脉濡缓 病 机:湿郁卫表,内阻脾胃 治 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方 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比较(芳化及渗湿作用较强,适用 豆豉、藿香疏表透邪,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表证 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 较著者)杏仁开上藿朴夏苓汤夏朴蔻畅中三仁汤薏仁渗下竹叶、滑石、通草泄热利湿(适用于湿中蕴热者),2、邪阻膜原,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辨证要点:寒甚热微
5、、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 病 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治 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方 药: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3、湿困中焦,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苔白腻、脉濡缓 病 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治 法:燥湿化浊。方 药:雷氏芳香化浊法,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临床表现: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神识如蒙,苔垢腻。辨证要点:少腹硬满、便秘、神蒙、苔垢。病 机:湿热浊邪郁结肠道,气机痹阻,传导 失司。治 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方 药:宣清导浊汤,湿阻肠道神志异常与热入心包鉴别,神昏程度较重,谵语或昏愦,热入心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温病学10 湿温 温病学 10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6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