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上》PPT课件.ppt
《《先秦文论上》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论上》PPT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 先秦文论(上)引言、时间概念先秦指秦及秦代以前。这是一个历史无比渺远的年代。这里的讲授涉及到传说中的虞舜时代,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07年,秦灭亡。这中间共约1900年。只是事实上,这里所谓先秦文论,主要是指西周以后,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五六百年间的文论。这也是通行的看法。,、社会思想文化概况()夏以前的情况很不清楚,因为甲骨文的发现,殷商的情况清楚一点。武王克商,西周开始。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厉王、幽王以后,国势衰败,西周灭亡,诸侯兴起。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最终秦灭六国,实现短暂统一。()商以后是一个中国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的时期。从甲骨文可见,殷
2、商时期,汉字已基本定型。商末周初,许多经典得以创制。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远古时期即已产生诗歌,据说舜帝曾作歌,特别是从晚商到春秋时期产生了大量诗歌,这中间的三百多首诗歌结集成为诗经。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又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大量诗歌。晚商以来的文学,还有见于历史文献和诸子著作中的散文。、先秦文论与先秦思想文化先秦文论并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主要保存在经典、历史文献和诸子著作里。先秦文论与先秦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先秦文论给人感觉有些零散,但思想很丰富,对后来有重要影响。这里分两章讨论。,一、诗言志与诗言情先秦文学首先是诗,先秦文论首先是诗论。按照传说,早在虞
3、舜时代就已产生诗论,这就是所谓诗言志说。而在诗经里已经流露出诗言情的观念。前者是说诗是志意的表现,后者说诗是情感的表现。应该有所不同。这里分别介绍这两种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1、尚书尧典:诗言志(意),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谓“诗言志”,重点在“志”字,“志”是什么意思,历来多有解说。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这样一段记载,其中作“诗言意”。给我们一个启示,志是意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说,“志,意也。”意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意,志也。
4、”志意互释。总之,诗言志就是说诗是表现诗人的心意看法的。,尚书是一部主要记载唐尧虞舜以来甚至春秋时期帝王大臣甚至诸侯政治言论的文献,对应于各自的时代,分别有所谓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一般认为商书和周书所记基本可信,而虞书和夏书成书时代也较晚,大约战国时期,不免有很多后来的想象,但应该说是有远古遗说资料依据的。尧典是虞书里的一篇,上述记载多有想象,但也还是相信虞舜提出诗言志的说法有可能。“诗言志”这一看法虽然朴素,但揭示了诗歌表现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尚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其所记载的所谓诗言志的说法影响就更大了。,2、诗经:诗言情 诗经是晚商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的总集,其中的许多篇章往
5、往不自觉地流露出为什么要作诗的观念,就有所谓诗言情论。比如,小雅四月说:“匪鹑匪鸢,翰飞冲天。匪鳝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白华说:“淲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小雅四牡说:“驾彼四牡,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魏风园有桃说:“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这中间所谓“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都明确说作诗是为了情感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文学观念,是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这在各民族文学的早期,更是常有的现象。这种流露虽并不自觉,但往往非常
6、真切,所以特别值得我们重视。诗经中流露的这种情感表现说,直到今天,仍是中西文论的重要观念。,3、孔、孟、荀:诗言志大约受尚书尧典的影响,儒家学派的大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都讲诗言志。()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说: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俞(抒)也。意思是诗没有把志隐藏起来,乐没有把情隐藏起来,文没有把意思隐藏起来。心中所藏之志要抒发出来是人性使然。()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似亦讲“诗言志”。,()荀子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
7、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这里所谓诗已经是诗经了,孔子把“志”和“意”对举,似志已有志向、怀抱义,而荀子讲志,尤其指思想观念。()荀子在他的著作里引诗不少,但专门谈诗并不多。他有一句话:“善为诗者不说。”先秦时期音乐很发达,荀子重视音乐,专门写了一篇乐论,讨论音乐问题,对后来影响很大。当时诗乐不分,从乐论所讨论的情感和思想倾向问题中,可见荀子对言志的强调。这里作一点介绍。,a、荀子认为,音乐是表现人的情感的,这种表现具有必然性。他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b、荀子认为,音乐也是表现人的思想倾向的。他说:“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
8、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可以说荀子是既讲言情,又讲言志的。c、荀子认为,音乐对听众有重要影响,不同情调风格的音乐对听众心理的影响不同。他说:,“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其人之心扬;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d、不同的情调风格体现不同的思想倾向,荀子把音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平肃庄的,一类是姚冶险怪的,认为它们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强弱盛衰。他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嬰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e、不同的音乐会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政
9、治状况,所谓:“乱世之征,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治世反是也。”f、这所谓中平肃庄,具有正确思想倾向的音乐主要是雅颂之声。荀子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导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g、荀子主张对一切有不正确的思想倾向的音乐要加以修正,所谓“修其形,正其乐。”回到雅颂之声的轨道上来。他这样描述雅颂之声的音乐境界:“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h、荀子还明确说过音乐
10、言志的话,他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二、美刺、补察时政、兴观群怨和诗亡而后春秋作 这主要是讲诗有什么用。先秦时期认为诗可以美刺、补察时政、兴观群怨,诗亡而后春秋作。、美刺 美刺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念。美,就是赞美;刺就是讽刺。诗有赞美讽刺的功能,或者说诗能用来赞美讽刺。这很早就从诗经里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先说美。大雅崧高说:“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单单。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丕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烝民说:“四牡騤騤,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
11、心”。诗后面的议论流露出作诗是为了赞美的意思。,再说“刺”。诗经篇章流露出作诗是为了讽刺的比较多。大雅桑柔说:“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复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小雅节南山说:“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小雅巷伯说:“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彼豺虎。豺虎不食,投彼有北。有北不受,投彼有昊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小雅何人斯说:“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tian)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陈风墓门说:“墓门有梅,有枭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诗后面的几句都流露出作诗是为了讽刺的思想。魏风葛屦直接用了“刺”这
12、个词: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纤纤女手,可以缝裳。要之棘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避。佩其象提。维是褊心,是以为刺。,2、补察时政诗描写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赞美或讽刺的态度,同时包含着大量的政治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对社会统治者很有用。他们从中可以看到民心的向背,看到民众的意愿。这在信息采集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显得非常重要。早在西周时期,就很重视这样的诗歌,认为可以补察时政。国语周语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左传襄公十四年也有记载说,西周时期,“自王以下,各
13、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诗成为考察社会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实际上涉及到文学的政治认识作用。古代很强调这一点,要求文学自觉地反映现实,以便统治者从中补察时政。所谓“补察时政”成为常用的说法。3、兴观群怨这是孔子的看法。孔子是非常重视诗的,对诗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论语阳货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朱熹注曰:“感发意志”。“观”,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群”,孔安国注曰:“群居相切磋”。,“怨”,孔安国注曰:“怨刺上政”。根据这些注解,用
14、现代文学理论来阐释,可以说所谓兴观群怨涉及到文学的情感功能,认识功能和人伦功能。()“兴”和“怨”指出了情感的功能。“可以兴”,即可以感发意志,激励情感;“可以怨”,即可以怨刺上政,宣泄哀怨。可以怨,比较容易理解为可以表现诗人之怨;孔子这一段话是教导学生研习诗歌,应该是指读者通过有关诗歌宣泄自己的怨愤。“兴”和“怨”涉及到积极和消极两种情感,涉及情感的激励和宣泄。这是相当全面的。,()“可以观”,指出了认识的功能。“观风俗之盛衰”,是社会的方面;孔子下面还讲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自然的方面。这也是相当全面的。()“可以群”,“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指出了人伦的功能,认为诗可以协调人们之
15、间的关系,从一般交往到家庭朝廷方方面面。()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在古代有着极大的影响。、诗亡而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诗春秋先后相继产生。()诗反映王者之迹,是王者之迹的一部分。()春秋反映诸侯之事,对诸侯之事进行褒贬。,()诗和春秋产生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诗体现文学对盛世的作用,是盛世的一个方面;春秋体现文学对衰世的作用。三、赋诗言志、告诸往而知来者、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主要讲怎样评论诗歌。1、赋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
16、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召南,“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悦。”),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鄘风,“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赵孟曰:“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小雅,“肃肃谢功,召伯营之;列列征师,召伯成之”),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小雅,“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大叔赋野有蔓草(郑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赵孟曰
17、:“吾子之惠也。”()印段赋蟋蟀(唐风,“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孙段赋桑扈(小雅,“匪交匪傲,万福来求”)赵孟曰:“匪交匪傲,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怒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赋诗言志本意不在文学批评,因涉及到诗,所以与文学批评颇有关系。赋诗者可以并不完整准确地顾及诗的本意,而是为我所用,作一己的发挥,这可以说是一种主观阐释的批评。春秋时期还有所谓“赋诗断章”之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癸臣子之(庆舍),有宠,妻之。庆舍之士谓卢蒲癸说,“男女辨姓,子不避宗,何
18、也?”曰:“宗不余避,余独焉避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所谓“赋诗断章”,和“赋诗言志”意思相接近,甚至比“赋诗言志”走得更远。所谓“赋诗断章”,本意更不在文学批评,但以为说词,可见这种现象已为普遍接受。主观阐释批评是春秋时期运用普遍的批评 方法。2、“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主要是孔子的批评方法。,论语学而说:“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是之谓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八佾说:“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19、。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颇有些关系。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是孟子提出的批评方法。(1)先说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说:“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一段话里讲到的诗,出自诗小雅北山,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针对咸丘蒙的理解,孟子提出,“故
20、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要注意对“文”、“辞”、“志”、“意”几个概念的理解。,这里所谓“文”,指文采修饰;“辞”,指语词含义;“志”,指作者本意;“意”,指作品主旨。“逆”是“迎”的意思。孟子主张,不能因为文采修饰而防碍了对语辞含义的理解;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主旨去把握(“逆”)作者本意。这就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显然与前面讲到的赋诗言志、告诸往而知来者不同。(2)孟子又提出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说:,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
21、,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本是讲交朋友的问题,但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有诗有书的朋友,所以涉及到文学批评。孟子认为,要更好地理解这种有诗有书的朋友,也就是作家,除要认真阅读他们的诗和书之外,还要考察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平事迹。这就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所谓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是分别提到的;虽然孟子没有明确地把它们联系起来,但二者在逻辑上是完全统一的。以意逆志,主张通过作品去把握作者的意图;所谓知人论世是进一步的论述,以寻求作者本意为最终目标。四、中和,雅正,尽善尽美 这里主要讨论关于诗的审美理想的问题,即什么样的诗是好诗。1、中和。所谓中和,指思想观念不偏颇,情
22、感表现不激烈。这种看法提出很早。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公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文论上 先秦 文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65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