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讨论.ppt
《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讨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讨论.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討論,財團法人 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 主任吳四維醫師.tw037-685569*336,何謂身心健康發展,健康發展的簡單標準:一個人如果能完成各階段的發展任務(每個人在其生長的社會環境中都被期望著在生長階段表現適當的角色,實踐這種角色的發展歷程稱之為發展任務),並且與生活環境取得最好與最和諧的適應。,何謂精神問題疾病,不正常的精神狀態常牽涉到社會道德標準、行為標準與文化背景。出現不正常的精神狀態一段期間,並且因此導致其社會功能如工作能力、人際關係維持、自我照顧能力等的下降,則稱為精神疾病。,兒童青少年與成人問題的不同,兒童青少年常以情緒與行為障礙為臨床表徵同樣疾病在不同的
2、年齡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是成長發育障礙或中斷現象父母親的態度及忍受力有決定性影響發展目標在建立完整自我,穩定的情緒及人格,合群互助的人際關係,何謂情緒(精神?)障礙,一般所謂的情緒障礙是指兒童由於生理、心理或環境因素之影響,導致其生活內容、思考方式或行為表現僵滯或偏差,而在生活中表現出顯著異於生活常規或年齡發展常態之行為,並妨礙到自己或他人之學習、情緒或人際關係者。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顯示,一般學齡兒童的情緒或行為障礙的盛行率約在百分之五到十,而身心發展障礙的兒童表現出情緒或行為障礙的比例更高。情緒障礙形成原因一般分成三種:一、是遺傳基因與天生氣質;二、是兒童本身罹患之身體與心理疾病,譬如癲癇與
3、氣喘、過動症與自閉症等;三、則是環境因素,譬如家庭衝突。,嚴重情緒障礙鑑定基準,嚴重情緒障礙泛指兒童或青少年持續性的表現外向性行為(男性為主)如反抗、攻擊、破壞、過動、暴躁、譴責、侵犯財物、及違規行為等問題;或內向性的問題(女性為主)如害羞、退怯、自卑、焦慮、恐懼、躲避群體(離群索居)、哀傷、憂鬱、冷漠、過度敏感等;以致造成個人在生活、學業、人際關係和工作等方面的顯著困難,而需提供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者,其障礙並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嚴重情緒障礙鑑定基準,所以情緒障礙學生的認定需符合下列特性:1.長期性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反應。2.在學業、社會、職業技能或人際關係有顯著困難者。
4、3.顯著的異於其年齡的發展常態或同文化生活常態。4.經評估後確定普通教育所提供之輔導無顯著成效者5.需要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一般兒童期發展任務項目,1:身體發展 2:社會與情緒發展 3:精神發展兒童期結束時的目標為合群與互助的人際關係。,身體發展,成長速度比學齡前減緩,飲食狀況常與其活動量有關當接近青春期身體會再出現明顯變化(身高增長、陰毛長出、骨盆變寬、乳房漲大與睪丸漲大)認識男女之間的差別兒童開始覺得不易平衡高活動與安靜的活動兒童大約需要十個小時左右的睡眠學習肌肉的整合與控制,到兒童晚期達到理想控制小肌肉發展迅速如使用樂器、敲擊與建築東西乳齒消失由恆齒取代眼睛發展達到成熟,社會與情緒發展
5、,開始有獨立的跡象,逐漸使用世俗的語言來反抗與對立逐步克服對一些未知事物、失敗、死亡、家庭問題與拒絕的恐懼與害怕(一開始可能是怪物、黑暗與動物,之後逐漸變成學校、災難與社交關係)朋友多半是住在附近的鄰居,且幾乎都是同性別,多半有五個以上的好朋友,也大約會有一個不喜歡的人有指揮與保護較小的兒童行為,但也會配合較大的兒童命令比較有具備瞭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常以外觀、才能與活動能力來看自己減少亂發脾氣,比較能忍受挫折與延遲滿足解決衝突的方式會以同儕之間的判斷為主比較能自省,常感覺每個人會注意他一點變化問東問西常是在兒童早期用來吸引大人注意的方式逐漸形成內在的自我控制,逐步練習下決定的過程會有想要贏與領導
6、的慾望,也期待因此被肯定,對於輸很沮喪開始將心目中的英雄由家長轉變成老師、教練等並試著去吸引他們的目光兒童早期會以家人的認同與責怪來評斷自己是好或不好,情緒不成熟且容易受傷害,且常不會應對失敗,精神發展,開始會思考自己的行為與可能造成的後果,從具體認知上的分類(如父母、嬰兒與姑姑都是同一家人)到接近青春期瞭解彼此的關係與順序。從兒童早期即具備有讀與寫的能力有能力思考其行為的過程並瞭解前因後果來解釋其行為開始會以操作的方式來印證其所學六到八歲的兒童很少能參加需靜坐超過二十分鐘的活動,之後會逐漸拉長其專注力兒童早期會有主動執行的動力但很少完成,隨著年紀增加完成的機會會增高經過社交互動中經驗不同的友
7、誼關係來逐漸建立自我價值感兒童開始有能力以言語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兒童可以維持專注力及花時間來尋找所需的資料開始有計畫來達到目標有更多的記憶能力會以自己是否為一個有能力的人(worker)來建立自我的形象會有想要賺錢的方式,青少年的定義,青少年(adolescent)是西方名詞,指的是一個從兒童期到成人期中間的一段過程。青少年常依社會、經濟、文化與政治目的而有不同的定義,如美國CDC的定義是在10-24y/o常依其研究目的而定;我們一般認定的12-18歲通常的參考依據是法律規定。字典的解釋:Juvenile between puberty and maturity,adolescent源自於拉丁文
8、意思是”to grow up”and become adult.,一般分成三階段,青少年早期(11-13y/o):生理期變化、運用新的認知能力(從具體思考轉變成抽象思考、相對思考、自己如何思考問題、常見自我中心(個人神話、假想觀眾),逐漸會採用別人的觀點(折衷觀點)、同儕中的定位、處理性別角色青少年中期(14-16y/o):處理性慾(男性尋求成就與成熟而女性則是尋求親密感,同性戀)、道德決定(從物質取向轉為他人認同)、發展和同儕的新關係(接受同儕不同意見)、平衡自主性與責任感(要求私人空間、減少父母規範.去依附與個人化)青少年晚期(17-21y/o):穩固認同感(確定自己是誰.性別、宗教、職業
9、)、體驗親密關係(從父母到同儕到異性的親密關係)與離家(上大學、當兵與找工作),青少年的發展,目標為達成四項成熟的工作達到獨立:與父母分開,喜歡同儕-對分離感到焦慮-達到獨立。認知:由具體思考轉變為抽象思考,自我控制攻擊與反抗的衝動社交關係:同性別同儕-雙性同儕-個人人際價值觀:挑戰父母價值觀-自我為中心-轉變為具有是非判斷與同理心的道德感,常見的影響情緒、行為發展的因素,過去的教養方式(父母家庭精神疾病、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教育)身體的疾病(過動症、自閉症、癲癇、代謝異常等)生理變化(hormone,neurotransmitter)所產生的影響睡眠的影響(睡眠不足易致白天嗜睡、情緒低落、自殺
10、意念與學習成就低落)同儕影響電視媒體的影響(如菸酒與暴力的模仿,不尊重他人)電腦遊戲與網路的影響(現實感偏差,缺乏同理心,養成只要我喜歡有何不可的想法;缺乏運動;雄性激素影響杏仁核造成衝動與憤怒)成癮物質的影響精神疾病的影響,何謂情緒,情緒並不等同於心情(mood),情緒常是認知、行為、言語、心情、表情的集合體常以一種主觀的現象來表現如沮喪、憤怒、冷漠、罪惡感、疏離、攻擊、自我傷害.通常是與環境互動而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結果與過去的成長背景、經驗、創傷、目前壓力有關,情緒問題的特徵,不喜歡與同儕一起,沒有興趣交朋友不注意自己的外表不喜歡與人分享經驗過度敏感、反應速度過快且變化大,過度膨脹自己缺乏同
11、理心與過多罪惡感沮喪、自我批判、災難化等負面想法下不了決定過度專注於性或者對性沒有興趣對未來缺乏興趣與計畫或者逃避下決定缺乏未來感有無助與無望的感覺,常見的情緒症狀,焦慮:為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導致其過度反應,常出現有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如胸悶、心悸、呼吸困難、手抖、冒汗、拉肚子與腹痛等,也會有心理的症狀如不安、緊張、坐立難安等。憂鬱:情緒中樞失調缺乏動機與期待,無望與失落感,失眠與感覺不到快樂等。多疑與下不了決定:常為精神分裂病的初期症狀人際關係疏離.,行為問題的定義,持續的反社會或從事於社會所不認同的行為,常有傷害他人所有或攻擊他人的行為,並且不接受社會的約束與權威,常因此不被社會接受,社會孤立
12、,常合併有情緒障礙。並不認為是一種疾病,而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與道德的問題常與犯罪行為有關。一般人口盛行率為4%,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三倍,在低社經地位與大家庭的盛行率較高Delinquency-法律名詞,指的兒童青少年已達法律責任能力(台灣法律十六歲以上),瞭解這些偏差行為的本質與代價,出現反社會性行為如偷竊、搶奪、縱火,並且構成犯罪條件;男性為女性的十倍,行為問題的定義,行為需涉及一定的範圍、頻率與嚴重度(6個月以上,影響學業、人際關係與家庭關係,造成對方傷害等)。不接受或者對抗一般社會正常(normality)的行為標準。即使處罰與管教仍無法修正其行為(6個月以上)。牽涉到社會與文化的價值觀
13、。由於人為劃分,所以需有其他的客觀證據,如不受歡迎、社會孤立與很少朋友,人際關係不穩定、荒廢學業、家庭關係失和等,常合併情緒症狀。分成社會化(socialized)與非社會化(unsocialized)行為問題前者融入同儕且為同儕或父母所接受,對其錯誤行為較有反省能力,且比較願意改變,較能發展道德與倫理的概念,較少出現犯罪行為;相反的後者無法融入同儕之間,少有反省能力且不受歡迎,較常出現犯罪行為。,常見的行為問題臨床表徵,攻擊偷竊逃學野蠻行為縱火物質濫用,臨床症狀,攻擊:為最常轉介的原因,也是造成孤立與不受歡迎的主因;學齡前與中期常與其他兒童,常常於競爭與爭執中發生,常合併有暴怒與活動量過大,
14、若有破壞行為出現如破壞傢俱等,則較為嚴重,通常反映出父母親的忽略與拒絕態度;學齡期,開始有語言的攻擊,欺負同學也是常見的行為,若有對動物做出殘忍的行為,可能代表較嚴重的問題;大兒童與青少年較少有攻擊行為,但所造成對方傷害的嚴重度增高,多會以集團攻擊的方式(幫派),若有出現突發暴怒與盲目性的攻擊自己與他人,需考慮癲癇的可能性。,臨床症狀,偷竊:一種病態性的行為,也就是即使經過教育、處罰與批評仍無法改變的偷東西行為,通常到6-7歲才會肯定,因已經具備瞭解與尊重私人物品的能力,可能反映出父母的拒絕與忽略;分三類型:comfort stealing-藉物品的回饋來補償父母所缺乏給予的情緒支持;mara
15、uding(掠奪)offences-較大的兒童以集團的方式偷竊,較少有品行障礙,常屬於社會化反抗性類型;providing offences-較大的青少年,為改善自己的地位與能力而偷竊。為掩飾罪惡感,常有說謊的行為,但大人持續的逼問可能因此傷害其自尊。,臨床症狀,說謊:四歲開始會說謊,常是一種避免處罰與丟臉的行為(次發行為),品行障礙兒童常以說謊來掩飾其惡意行為,常沒有成功,導致問題的更惡化;持續說謊常造成家長、師長的失望與憤怒,並被標籤為不可信任,導致社交隔離與拒絕;反映出父母情緒的剝奪或不良的友誼取得方式。,臨床症狀,逃學:故意逃避學校活動,常開始於中年級並且在青春期最嚴重,行為形成的原因
16、並非因為焦慮或害怕,而是不喜歡學校的課業與紀律,常有學習障礙與學業成就低落的問題;由於發現常已經無法上學,造成學校與家長的相互指責,家長也常以唸書無用、學校不會教書或者老師故意刁難,來逃避問題;也常在逃學期間學會其他不良行為;處理需要學童、家長、學校與教育單位通力合作解決困難,臨床症狀,野蠻行為(搶奪):故意的破壞行為,常發生在青少年,以團體行動的方式;由於對於社會規範產生挫折感,並缺乏適當的釋放攻擊意念技巧,以此來表達對於大人社會的敵意與攻擊意念。常發生在大城市中的低社經階層。,臨床症狀,縱火:雖不常見,但卻是嚴重的行為;多數兒童也會有一段期間喜歡玩火,但經過告誡與禁止後都會消失,持續性的故
17、意縱火行為則反映出兒童對於大人的敵意與攻擊性;男性為女性的五倍,8,13歲為兩個高峰期,有縱火行為的品行障礙患者常有明顯的攻擊與反社會行為,有高比例的閱讀障礙,50%有家庭衝突,物質濫用,常是青少年嚴重品行障礙的症狀之一吸菸已是我國青少年常見的問題,常是其他毒品的入門(美國則還有喝酒),國小六年級有10%,國、高中則有三成以上(美國2/3有吸菸、2/5有使用大麻,大麻也是美國最常使用的非法物質、1/5使用強力膠或揮發性物質、1/10安非他命與LSD、MDMA快樂丸有1/12,海洛英、古柯鹼則少於2.5%)。物質濫用對青少年的意義有:1:促成個人在團體中的定位2:使兒童轉變成成人的門檻(因為只有
18、滿十八歲才可以抽煙、喝酒)3:減輕壓力的方式4:對抗權威與操縱的工具。,物質濫用,發生的原因:社會因子:價格與取得的方便性、成人使用的方式、媒體的影響、使用的合法性、健康教育的評估方式個人的因子:性別、基因的因子、家庭內的環境、家人或朋友使用物質的方式、人格特質、教育或職業的失敗。診斷:要診斷為物質濫用需物質的使用已經影響到年輕人的生活並造成身體、心理與社會失能的情形;而物質依賴則必須出現心理與生理的戒斷症狀,無法控制使用的情形與耐受性簡單的判斷準則以CAGE:C-Cutting,A-Annoy,G-Guilty,E-Eye opening。,品行障礙診斷,一種重複且持續的行為-侵犯他人的權利
19、,違反與其年齡相當的規範,並且至少符合以下症狀其中三項在過去的12月中,並造成其社會、學業與工作的影響;攻擊人或動物(aggression):欺負或威脅他人,肢體衝突,使用武器攻擊他人,殘忍對人,殘忍對動物,搶奪他人所有,強迫發生性行為。破壞物品(antisocial):蓄意縱火,蓄意破壞他人所有欺騙或偷竊(antisocial):非法侵入他人住家、汽車,欺騙以逃避責任或獲得好處,偷竊物品。嚴重違反規則(antiauthority):13歲前即曾違反父母規定在外過夜,有至少二次逃家過夜,13歲前即曾逃學。,反抗對立障礙,一種持續至少六個月的不配合、挑釁、敵意與反抗態度(但沒有反社會行為),並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年 情绪 行为 问题 讨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6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