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分类标准》PPT课件.ppt
《《储量分类标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量分类标准》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讲 稿 1999-06-08发布 1999-12-01实施主讲人:王 鹰(评估师),一、历史的沿革,所谓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人类对这种资源的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但起初都是自发的、凭经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矿产资源进行分类已成为必要。最早的分类始于1902年英国采矿工程学会,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采矿工程计划问题。1927年以后,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演化成两大不同的体系: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
2、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分类体系;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国家分类体系。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一般并行两套资源和储量分类方案,一套是由政府地矿工作机构制造并执行的;第二套一般是由其矿业行会组织制定的。两套方案各有其侧重点和管理上的目的。(一、二套方案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由于各国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不一致,影响了国际合作和交流。因此,国际矿业组织希望建立各国都能通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一个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1997年发布的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参加起草制定的有德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这是国际间开展交流合作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另一个是1997年由澳大利亚、美国、
3、英国、加拿大、南非等国家有关行会成员组成的国际冶金协会理事会(CMMI)提出的国际储量定义,这是个矿业协会制定的便于国际矿业交流的一个规范性文件。这两个文件的制定和发布,应该说及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要求。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源自前苏联。当时我们都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1954年全国储委翻印了苏联部长会议1954年1月批准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作为我国的参考。,1959年经全国储委第十二次全会批准,发布了“金属、非金属、煤矿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这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分级方案。之后数年间,全国储委、冶金、煤炭等工业部门又对规
4、范进行了补充、修改。1997年6月国家地质总局会同有关工业部门制定并颁发了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和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此两个“总则”仍按技术经济条件把资源储量分为能利用和暂不能利用两大类(即表内、表外),根据勘探研究程度分为A、B、C、D四级。1992年12月,又在总结前几年工作基础上,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至今。根据上述规范、总则的要求,各部门先后又制定了54个单矿种地质勘探规范。上述总则、规范的制定,对解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的矿产勘查开发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我国矿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1997年
5、开始就开展了我国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研制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牵头,勘查司、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化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参加,按GB139081992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中有关分类分级的规定,主要参考了1997年发布的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和美国矿业局、地质调查局的1980年矿产资源和储量的分类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我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国标GB/T177661999形式,于1999年6月8日批准发布,从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至此,一部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基本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分类标准就诞生了。,二、新旧分
6、类标准的主要区别主要区别有三点:1、分类的背景和立足点不同。,旧分类的标准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矿业投资体制。这种体制下,勘探投资渠道单一来源于国家,勘探主体是事业性质的国家地勘单位,只负责找矿而不直接开矿,经济评价只停留于概略研究阶段。找到矿后就移交有关工业部门去开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修改完善了矿产资源法,设立了矿业权制度,勘探投资体制实行了多元化,探矿者有优先获得采矿的权利,探采实行一体化。勘探投资的直接目的是为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找矿要么是为了直接开矿,要么通过转让矿业权获取收益,所以旧的标准已经不适应了。新分类标准充分考虑勘探投资体制发生的变化,特别强调了矿床可行性评价
7、和经济意义,以适应这种投资体制的变化。,2、分类依据不同 旧分类主要依据和强调地质勘查程度,把资源储量划分为A、B、C、D、E五级。同时也按照技术经济条件分为能利用和尚难利用两类(即表内矿和表外矿),但这种经济意义比较笼统,主要是以工业指标来确定,难与现这和实际的经济意义挂钩。新标准除依据地,质勘查程度外,更强调了矿产资源的经济意义。新分类是从地质勘查程度、可行性研究及经济意义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来确定的。3、分类的概念不同旧分类的标准笼统用“储量”来表述矿产资源的赋存最,概念的范围过于广泛,它不仅包括了地质可靠程度高、经济可采的矿产资源,而且也包括了地质工作程度很低、当前条件不能开采或无开采价
8、值的矿产资源。储量的概念几乎是矿产资源的同义语。新分类标准按“地质、可研、经济”三轴将矿产资源划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分类不仅体现了地质控制程度,同时赋予了经济意义。三、新分类标准的主要特点1、用三维的概念进行会类(框架图见黄皮书(下同)P19),参照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依据,新标准按经矿产勘查后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经济意义三维形式对矿产资源进行全面分类,三维也叫地质、可行性、经济三轴。它比较直观的反映了新分类标准的思路和原则,便于理解学习。2、依据市场经济需要,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分类经济全球化正以很快速度推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互通有无,已逐步形成共识;我国已经加入
9、WTO,也必须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来考虑。所以我国的分类采用了联合国分类框架,参考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矿业行会分类作法,同时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样制定出的新分类既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与国际惯例相容,同时还保留了我国的特色。3、新分类增强了经济观念,强调了时效性,分类中除预测的资源量,因其属于潜在矿产资源,经济意义尚不确定外,其它各种类型都通过了可行性研究的不同阶段,明确了它的经济意义。其中作了概略研究的,由于研究程度低,统称为内蕴经济的,属于这类的是尚未准备开发的资源量。准备开发利用的都作了预可研或可研,从中分出了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次边际经济的多种类型
10、,较原分类(A、B、C、D)明显地增强了经济观念。分类中要求的可研数据,要求是当时的市场价格,评价的结论只适用于当时,所以分类还强调了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变化,分类的经济属性也可能发生变化,而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所以它又是动态的。4、分类吸取联合国框架的长处,采用编码制,三大类、十六小类界定清楚(见分类编码表P20)用三维形式,采用编码制是联合国分类框架的重要特色。用E、F、G分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和地质轴(E、F、G,分别为三轴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编码利用这三个轴的关系,用三位数表示。其中第一位数表示研究对象的经济意义,第二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第三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每
11、一位数用不同的数码表示不同的程度,如下所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经济轴 可行性轴 地质轴E F G1 经济的 1可研 1探明的2M边际经济的 2预可研 2控制的2S次边际经济的 3概略研究 3推断的3 内蕴经济的 4预测的(四分)(三分)(四分)从分类框架图可看出,按上述原则排列编码则有36个编码。而实际分类标准上只有16个编码,这是因为从逻辑和实际情况讲,有些码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至如114、113(不可能),2M33、2S34(逻辑矛盾)等。16个编码中的每一类码,都是由经济、可研、地质轴的相关代码组成,各类型的概念界定都很清楚,不同类型编码除定性要求外,在工程布置,矿体连续性上都有明
12、显不同的要求,矿产勘查阶段和地质可靠程度有比较密切的对应关系。,编码后带b的,表示是未扣除设计和开采损失的基础储量。?表示经济意义未定的。分类编码中除基础储量外,其余的基本与联合国分类内涵一致,这样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对比。5、矿产勘查与可行性评价两者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关系新分类突出了可行性评价及其结果经济意义的作用,把它们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没有可行性评价,就没有新的分类。但可行性评价又是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深入,分阶段由初级到高级进行的,也就是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关系,时间上相互有交叉重迭。这与以前的作法有很大差别。对于三个轴的关系,可以说地质研究程度是基础,可行性研究是关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储量分类标准 储量 分类 标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6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