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文学批评.ppt
《儒家的文学批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文学批评.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先秦文论,先秦,发端期,早熟的时期。文化的源头。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雅斯贝尔斯的命题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2、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哲合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羽,散见
3、于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先秦对“文学”观念的认识,论语先进:“德行:额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员;政事:冉有、季路;文学:于游、子夏。”文学文献典籍汉:史记孝武本纪:“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绍、王威等以文学为公卿。”又儒林列传;“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于三公。”文学约等于儒学。,尚书 尧典,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之一,也是我国散文的一个源头。,古今文之争,相传有百篇。西汉初存28篇。相传是由伏生口授,晁错用汉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是为今文尚书。尧典是其中之一。后来,鲁共王从孔氏旧宅
4、壁中得尚书等数种书。用先秦篆文书写,尚书比伏生所献多16篇,是为古文尚书。东晋时,今古文尚书俱已不全。梅赜(z)又献上一种本子,凡58篇,即今传世者,或称为伪古文尚书。现传十三经注疏即收此本,共有58篇正文及一篇孔安国的序,计59篇。,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诗言志”。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诗言志”。朱自清先生称之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5、(诗言志辨序)赋诗言志,是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即借该诗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之句表达自己与赵文子相见的愉快心情。断章取义,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志,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孔子提出“思无邪”,诗大序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要“温柔敦厚”等等;唐韩愈、柳宗元、元白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宋代朱熹等理学家的相关理论等。,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纬文”,萧刚答张赞谢示集书曰:“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等等。,情志并重。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诗言志”理论
6、的主流是情志并重。近人闻一多先生曾从分析字形入手,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并进一步阐述说“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唐代孔颖达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诗乐舞三位一体原始歌谣是诗歌的鼻祖,应该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在开始乃至其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与乐、舞结合在一起的。尚书尧典及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原始歌谣此一特点的文献佐证。,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孔子的文学观,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7、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54岁时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终不见用。68岁归鲁,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编古籍。其思想学术主要保存在论语中。,在忧道意识统摄下的仁学和礼乐的结合。从教育学角度出发,贯穿着仁学的精神。鲁国保存了周代的礼乐精神。孔子:鼓琴、击罄。礼乐射御书术。音乐是其精神的寄托。,一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对周礼乐精神的忧患。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西周宗法制度的腐败。旧礼乐文明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孔子:改造重建法家:全盘否定,道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天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继承夏、商发展而来。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所。礼乐文明的肯
8、定。,以孝悌为核心的仁爱精神“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述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想主义者唤醒人们的孝悌之心。“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 学而修齐治平由此而来。,人格精神是对道的弘扬和传承。道不远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孔子直接将人格精神与审美,文论结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 雍也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精神的动力在于自身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宗教的体验和献身与审美体验相通。,“兴于诗,立于礼,成
9、于乐。”论语 泰伯重视诗经教育。通过个体的愉悦熏陶道德的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
10、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先进,“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柏杨先生君子和小人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者,译成白话,便是:“教他不得好死。”,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将人生的境界放到审美自由的境界中。尽管要忧道,但最终是要有一种审美自由的解放。,二 论“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11、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诗经的归宿在于立身行事。,兴南宋朱熹诗集传感发志意,情感的陶冶西汉孔安国:引譬连类子贡曰:“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与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阳货,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时代风俗、变化,时代人情。诗经的认识作用。诗经社会学的内容和价值。审音知政。,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观风俗,知厚薄。,“兴”与“观”的关系“于所
12、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王夫之姜斋诗话,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文明的要素,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季氏,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 阳货周地周文王的熏陶。社会功用,交流纽带。,怨孔安国:“怨刺上政”,讽刺统治者。批判性权力屈原、杜甫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比而不周,小人周而不比。”“勿欺也,而犯之。”论语 宪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司马迁“发愤著书”,欧阳修“诗穷而后工”,韩愈“不平则鸣”。文学批评、批判功能。,兴、观、群、怨审美、认识、教育功能艺术美给人的美感的综合
13、功能,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 颜渊文质的相互配合,中和为美。文质搭配,尽善尽美。,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美”与“善”美与善的通用。“里仁为美”论语 里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 学而“君
14、子成人之美。”论语 颜渊,善:道德性;美:形式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禅让,周武王武力推翻商纣王(汤武革命)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天人合一,人人相合。天行有常的自然秩序。敬天法祖。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 雍也,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 阳货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服从于忧道意识的人格精神。“兴、观、群、怨”。“中和为美”。1906鲁迅摩罗诗力说批判思无邪。,孟子的文艺观,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初,
15、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曾游历诸侯,不被任用,遂退而著书。他的学说,包括有关文学批评的意见,对后来也很有影响。,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以意逆志万章上:
16、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以意逆志”即不拘泥于个别字句而误解诗的原意。要通观全诗,以个人的切身体会(或通过揣摩作诗者的本义)以推求作者的本意。,第一,“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作为旨归的文学释义活动。第二,“以意逆志”的活动又是一种极富探究性的文学解释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解释者被给予极为自由的释义空间。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以意逆志”的活动还是一种追溯和反求性的活动。,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 文学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6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