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药理学第1章 总论 第3节 药动学.ppt
《西医药理学第1章 总论 第3节 药动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药理学第1章 总论 第3节 药动学.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第一章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动态变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称为药物的转运;代谢变化过程也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合称为药物的消除。药物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常用药动学参数来表示,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3,一、药物的跨膜转运,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4,药物跨膜转运方式:,细胞外,细胞,被动转运,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5,1简单
2、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药物通过生物膜的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药物的油/水分布系数,药物的油/水分布系数是反映药物脂溶性的指标,其数值等于药物在油和水中溶解度的比值,数值愈大脂溶性愈高。特点:顺差转运不耗能不需要载体2滤过又称膜孔扩散(水溶性药物)特点:同上,被动转运,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6,3.易化扩散 是指药物通过生物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进行不耗能的顺差扩散。(G、AA)其特点为:顺差转运;细胞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同时使用时有竞争抑制现象。,如: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外流,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7,(
3、二)主动转运特点:逆差转运;细胞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同时使用时有竞争抑制现象。,如:钠泵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外、将钾离子摄回细胞内,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8,体液pH值对脂溶扩散的影响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减性的弱电解质,在体液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电离,分子型药物脂溶性高,极性低,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脂溶性低,极性高,不易进行脂溶扩散通过细胞膜。,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9,弱电解质药物的电离程度受其环境pH值大小的影响,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胃)中不易电离,分子型药物多,离子型药物少,药物的脂溶性高,易进行跨
4、膜转运;而在碱性环境中却相反。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不易电离,分子型药物多,离子型药物少,脂溶性高,易进行跨膜转运;而在酸性环境中却相反。酸性药:酸(分子型)HA H+A(离子型)碱碱性药:碱(分子型)BoH oH+B(离子型)酸,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0,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问 题,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1,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2,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越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吸收量的多少和吸收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
5、的作用强弱和起效快慢。,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3,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及直肠口服皮肤,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4,静脉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程,故起效最快。吸入给药 是挥发性液体、气体麻醉药或分散在空气中的固体药物的给药途径。肺泡表面积大(约200m2),血流丰富(肺毛细血管面积80 m2),有利于和血中药物进行交换,肺既是药物的吸收器官,又是药物的消除器官。皮下或肌内注射给药,药物先沿结缔组织扩散,后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肌肉组织比皮下组织血管丰富。,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5,舌下给药 舌下含药可从舌下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6、,无首过消除现象。但吸收面积小,药物难溶出,只适用于少数用药量小及脂溶性高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等 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药物的局部作用,如用抗感染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给药也能通过结肠粘膜吸收而发挥吸收作用,其优点是大约50%的吸收药物能直接进入腔静脉而避免肝脏的首过消除;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但直肠吸收面积小,吸收速度慢而不规则,不少药物对直肠还有刺激作用,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6,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药物从胃肠道粘膜吸收,因为胃内吸收面积小,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短,所以药物在胃内吸收有限。小肠表面有绒毛,吸收面积大,肠蠕动快,血流量大,肠腔内pH值4.8
7、8.2,弱酸药和弱碱药均易溶解吸收,所以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7,其影响吸收的因素为:,药物的崩解度 胃肠液pH值 胃排空速度 食物 食物主要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大多数药物应空腹服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是指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脉系统,有些药物在经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如硝酸甘油口服,首过消除可灭活约90%,因此口服疗效差,需舌下给药,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8,皮肤给药(Tran
8、sdermal)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外用药物主要发挥局部作用,但一些脂溶性高的药物可制成透皮剂使用,作用可维持数天,如硝酸甘油贴剂贴于前臂内侧或胸前区,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19,二、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血液循环中的药物,越过生物膜进入到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程。药物的作用强度取决于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物的分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0,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结合,与血浆蛋白
9、结合的药物称为结合型药物,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在药物的吸收部位,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了局部的游离型药物浓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吸收部位,其他部位,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1,2.体液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弱酸性药物易分布在碱性环境中;弱碱性药物易分布在酸性环境中,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2,3.组织的亲和力 一些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使这些药物在该组织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如碘在甲状腺的浓度高于其它组织1万倍,故可用131I诊断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氯
10、喹在肝组织的浓度高于血浆700倍,可用于治疗阿米巴肝病,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3,4.器官血流量 药物分布到各种组织的速度取决于器官血流量。高灌注量的心、肝、肺、肾和脑组织药物分布速度快,药量多;而低灌注量的肌肉、皮肤、脂肪分布速度慢,药量少。受药物脂溶性的影响,早期分布的药物还可进行再分布。如静脉注射脂溶性很高的硫喷妥钠,脑组织和脂肪组织都能分布,因为脑组织的血流量明显高于脂肪组织,故首先分布于脑组织,呈现麻醉作用;但脂肪组织的数量明显多于脑组织,摄取硫喷妥钠的能力很强,故又从脑组织快速转移到脂肪组织,使麻醉作用很快消失,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4,如:强心苷类药物
11、,慢效、长效:洋地黄毒苷 97中效:地高辛 25 速效、短效:毒K 5,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5,5.特殊屏障 药物在血液与器官组织之间转运时所受到的阻碍称为屏障。这些屏障对药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较重要的为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6,(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基底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覆盖;毛细血管周围无结缔组织间隙。,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7,血-脑屏障只允许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物通过;不允许分子量大、极性高的药物通过,当期待发挥脑内抗感染或产生中
12、枢神经药效时,应选择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非一成不变,如炎症可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在脑膜炎患者,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的青霉素,在脑脊液中也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8,(2)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是指将母体和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其通透性和一般生物膜没有明显区别,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物均易通过(除肝素胰岛素),孕妇和临产妇用药时,应注意防止母体用药危害胎儿和新生儿。如怀孕头三个月应禁用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临产妇禁用吗啡,以免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29,药物的代谢 体内药物所发生的化学结
13、构的改变,称为药物的代谢(metabolism),或称为生物转化。目的:促进药物从体内排出药物(脂溶性高)代谢物(脂溶性低)意义:改变药理活性灭活 苯巴比妥 对羟基苯巴比妥活化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非那西丁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30,1.药物代谢的场所 体内各种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药物的能力,但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此外,胃肠道、肺、肾和皮肤也可产生有意义的药物代谢作用,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31,2.药物代谢的步骤: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种类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大多数药物经过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转化为无活性的
14、代谢产物,称为灭活。第二步 即结合反应,是原形药物或第一步代谢产物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水溶性分子(如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甘氨酸等)相结合,使药理活性彻底消失,水溶性增加,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苯巴比妥 对羟基苯巴比妥 结合物,氧化,结合,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32,代 谢,I期,II期,排泄,2023/7/9,药物代谢动力学,33,3.药物代谢的酶系 药物代谢的酶,根据存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微粒体酶和非微粒体酶;又根据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专一性酶和非专一性酶。(1)微粒体酶(非专一性酶)是指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大约有100余种同工酶,是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医药理学第1章 总论 第3节 药动学 西医 药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