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作业特征》PPT课件.ppt
《《人的作业特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作业特征》PPT课件.ppt(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飞行器人-机-环境工程,王奕首航空航天学院,第4章 人的作业特征,概述4.1 人的体力作业负荷4.1.1 体力作业负荷及其测定 4.1.2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4.1.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4.1.4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4.1.5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4.1.6 作业时人体的调节与适应,概述,人,机,环境,作业能力定义: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生理、心理特征,综合体现的个体所蕴藏的内部潜力作业生理、心理特征可从操作者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操作的质量和数量间接地反映现代人机系统的信息量和复杂性呈爆炸性增长,作业,操作者,监视者,决策者,概述,人-机-环境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人的作业输入来实现人的作业特征取决于
2、体力作业和脑力作业的比例分配正确地预防体力、脑力作业疲劳是保障人作业能力的基础,体力作业负荷及其测定,4.1.1.1 体力作业定义 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的大小,人体的工作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工作量,作业效率,工作限度,4.1.1.2 体力作业负荷测定 运用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测定人体作业负荷水平,生理变化测定,生化变化测定,主观感觉测定,体力负荷,肺通气量,心率,血压,氧债,吸氧量,糖原(血糖),乳酸,体力负荷,生化指标,尿蛋白,乳酸或尿蛋白,血糖,自认劳累分级量表,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重,有点重,非常重,非常非常重,有
3、点轻,肌电,安静,中等强度,较大强度,人体摄入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释放热量主要能源(70)储存 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氧化 能量CO2,H2O 热能(50)(化学能)三磷酸腺苷(ATP)维持体温,散发出体外 放出能量 供合成代谢和生理活动,4.1.2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定义: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4.1.2.1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由于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故体力劳动的能量消耗较大。骨骼肌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贮能元三磷酸腺苷(ATP)。肌肉活动时,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苷与水结合,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Pi),同时释放出29.3kJ的能量,即 A
4、TPH2OADPPi29.3 kJ/mol,ATP产能途径:ATP-CP系列;需氧系列;乳酸系列,1.ATPCP系列 在要求能量释放速度很快的情况下,肌细胞中的ATP由磷酸肌酸(CP)与二磷酸腺苷合成予以补充:即 CPADP Cr(肌酸)ATP 该过程简称为ATPP系列。特点:ATPCP系列提供能量的速度极快,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CP在人体内的贮量有限;该途径的产能过程只能维持肌肉大强度活动几秒钟.,2.需氧系列 在中等劳动强度下,ATP以中等速度分解,又通过糖和脂肪的氧化磷酸化合成得到补充,即 葡萄糖或脂肪氧 ATP 特点:在合成的开始阶段,以糖的氧化磷酸化为主;在作业持续到结束阶段,以脂
5、肪的氧化磷酸化为主;ATP生成总量大(输出功率15J/(kg.s),但速度慢;不产生乳酸;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氧化磷酸化,3.乳酸系列 在大强度劳动时,能量需求速度较快,相应ATP的分解也必须加快,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此时,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故称为乳酸系列:葡萄糖(糖原)ATP乳酸 特点:乳酸逐渐扩散到血液,部分排出体外,其余在肝,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在食物营养充足条件下,经休息,可较快合成为糖原;产能方式不经济(需大量葡萄糖);乳酸属致疲劳物质;乳酸系列转换不能持续较长时间。,糖酵解,糖酸解时1g分子葡萄糖能合成2g分子ATP,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
6、2倍,所以是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三种产能过程如图4-1所示,其产能特性如表4-1。,图4-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肌肉转换化学能做功的效率约为40%;若包括恢复所需能量,总效率约为10%-30%),其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表4-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4.1.2.2 作业时人体的耗氧动态 作业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的决定因素:劳动强度作业时间循环系统的机能呼吸器官的功能氧债定义: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造成体内的氧亏负,这种状态称为氧债。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如图4-2所示。,作业本身性质,作业者本身性质,最大摄氧量正常成年人:3L
7、/min常锻炼者:4L/min老年人:1-2L/min,最大氧债能力:10L体内产生乳酸7g/min作为代价透支1L氧,图4-2 作业中的氧债与劳动负荷关系图(a)需氧量小于最大摄氧量;(b)需氧量大于最大摄氧量,作业持续时间长理论上:A=B,作业时间短(最多10min,达到氧债衰竭状态):B=A+C,4.1.2.3 能量代谢和能量代谢率 能量代谢定义:人体能量产生和消耗称为能量代谢。人体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等于消耗于体外做功的能量和在体内直接、间接转化为热的能量的总和。在不对外做功的条件下,体内所产生的能量等于由身体散发出的热量,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上。能量代谢形式:基础代谢安静代谢活
8、动代谢,代谢产生的能量=体外做功能量+体内消耗转换为热量的能量,1.基础代谢基础条件:清醒静卧空腹(食后10 h以上)室温在20 左右 人体在基础条件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量称为基础代谢率,用BR表示。它反映单位时间内人体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消耗的热量来表示(kJ/(hm2)。我国正常人基础代谢率平均值见表4-2。,表4-2 我国正常人基础代谢率平均值(kJ/hm2),是否能得到一定的规律?,2.安静代谢 安静代谢是作业或劳动开始之前,仅为了保持身体各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安静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和为维
9、持体味平衡及某种姿势所增加的代谢量。安静代谢率用RR表示。,测定方式:作业前或作业后的呼气分析法;安静代谢=常温下基础代谢量的120%,3.活动代谢活动代谢亦称劳动代谢、作业代谢或工作代谢。它是人在从事特定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能量代谢。体力劳动是使能量代谢量亢进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在实际活动中所测得的能量代谢率(用AR表示),不仅包括活动代谢率,也包括基础代谢率与安静代谢率,所以活动代谢率(用MR表示)应为 MRARRR(4-1),4.相对能量代谢率 体力劳动强度不同,所消耗的能量不同。由于劳动者性别、年龄、体力与体质存在差异,即使从事同等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亦不同。为了消除劳动者个体之间
10、差异因素,常用活动代谢率与基础代谢率之比即相对能量代谢率来衡量劳动强度的大小。相对能量代谢率RMR为,(4-2),表4 4 相对能量代谢RMR的推算值,表4-3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1.2RMR)BR(4-3),(4-4),5.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人体作业时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如作业类型、作业方法、作业姿势、作业速度等。由表4-3和表4-4可看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图4-3给出了不同作业的能量消耗值,其范围从1.616.2kCal/min。,图4-3
11、 各种作业类型相对应的能耗(kCal/min),作业方法不同,能量消耗也不同。S.R德塔()等人对搬运重物的七种方式进行了研究,测得相应的氧耗量,如图4-4所示。各种不同姿势的相对氧耗量,如图4-5所示。,图4-4 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时氧耗量比较图(a)单肩双包(100%);(b)头顶(103%);(C)双肩背(109%)(d)前额挂背(115%);(e)斜挎(123%);(f)挑担(129%);(g)双手提(144%),图4-5 不同姿势的氧耗量比较图(a)仰卧(100%);(b)坐姿(103%105%);(C)立姿(108%0)(d)跪姿(130%140%);(e)弯腰(150%0),4.
12、1.2.4 能量代谢的测定,测定方法,直接法:,间接法:,通过测定人体消耗的氧量,再乘以氧热价求出能量代谢率,通过热量计测定在绝热室内流过人体周围 的冷却水升温情况,换算成能量代谢率,供能物质,糖,蛋白质,脂肪,体外燃烧与体内氧化产生的热量相等1g糖产生的热量约等于17.4kJ;1g脂肪产生的热量约等于40kJ,体外燃烧大于体内氧化产生的热量1g蛋白质燃烧产生的热量约等于23.4kJ=体内氧化热量17.9+尿素形式,表4-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物质能量表征,氧热价,呼吸商,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机体在同一时间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比值,一般混合物的呼吸商常在0.80左右对于蛋
13、白质中的氮以尿素排泄,则涉及到非蛋白质的呼吸商,C6 H12 O6+6 O2=6 CO2+6 H2O,食物热价,每克营养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表4-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实际应用中,经常采用省略尿氮测定的简便方法,即根据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吸入的O2量和CO2产生量求出呼吸商(混合呼吸商),而不考虑蛋白质代谢部分,实践证明,采用简便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会有显著误差。,既然通过作业时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可以换算能量消耗,相对代谢率也可以通过测定作业者在作业时、安静时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的比值,计算作业者在安静时和作业时各自的O2消耗量,然后乘以每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氧热价
14、),分别折算成作业时和安静时的能量消耗。,同理若将作业者的基础代谢量换算成O2消耗量或直接测定出基础代谢时O2消耗量,则相对代谢率计算式又可写成,RMR=,作业时的O2消耗量安静时的O2消耗量,基础代谢时的O2消耗量,(4-5),4.1.3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以能量消耗或相对代谢率作为指标制定劳动强度,分类,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能量消耗一般不超过基础代谢的10%,体力劳动的能量消耗是基础代谢的1025 倍,基于能量消耗的劳动强度分级方法,典型代表:日本能率协会的划分标准,5个等级,分类,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以相对代谢量RMR(国外应
15、用比较普遍),8h的能量消耗量和劳动强度指数,4.1.3.1 国外的劳动强度分级 国外常用的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标准,是以能耗量和氧耗量作为分级标准来划分不同劳动强度的,见表4-9。该标准所依据的为欧美人的平均值,即体重70kg、体表面积1.84 m2。所分等级为轻、中等、强、极强、过强共五级。表4-10来源于国际劳工局1983年资料。,相对代谢率RMR越高,作业率则越低,适宜作业:RMR=2.7,可持续作业:2.7RMR4,不可持续作业:4RMR7,应机械化作业:RMR7,表4-9 按能耗和氧耗分级的劳动强度指标,表4-10 劳动强度指标与分级标准,表4-11 不同强度作业的
16、能耗量,表4-11和表4-12为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发布的资料。日本通常以能量代谢率RMR作为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表4-12 日本能率协会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男),4.1.3.2 我国的劳动强度分级 我国于1983年制订了按劳动强度指数划分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GB3869-83),该标准是在对262个工种的工人劳动时、能量代谢和疲劳感等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以劳动时间率和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Cal/(minm2)为指标制订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作业时人体负荷的大小。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I3T7M(4-6)式中:I劳动强度指数;T劳动时间率;,M8 h工作日能量代谢率,kCal/(min
17、m2);3劳动时间率计算系数;7能量代谢率计算系数。,1997年,又重新确定了新标准(GB3869-97)代替了原来的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作为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I10TMSW(4-7)式中:I劳动强度指数;T劳动时间率,%;,M8 h工作日能量代谢率,kJ/(minm2);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推/拉=0.05),劳动时间率T为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除休息和工作中持续1min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之比,即,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根据抽样计算各项作业活动与
18、休息的能量代谢率Ye,分别乘以相应累计时间,得出一个工作日内能量消耗总值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再除以工作日制度工作时间,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Mo。Ye计算公式,与肺通气量X值大小有关,4.1.3.3 以耗氧、心率等指标分级 研究表明,以能量消耗为指标划分劳动强度时,耗氧量、心率、直肠温度、出汗率、乳酸浓度和相对代谢率具有相同意义。典型代表是,国际劳工局1983的划分标准,它将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划分为6个等级。,4.1.4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能力定义: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能力总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完成活动通
19、常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飞行员和宇航员有何特殊的能力要求?,4.1.4.1 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 作业能力:是指作业者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综合体现个体所蕴藏的内部潜力。这些心理和生理特征,可以从作业者单位作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质量间接地体现出来。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成果(产量和质量)除受作业能力的影响外,还受作业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所以 生产成果f(作业能力作业动机),图4-10 劳动生产率动态变化典型曲线,一时性协调功能,终末激发现象,4.1.4.2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作业能力的因素多而复杂,除了作业者个体差异之外,还受环境条
20、件、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大致可归纳为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工作条件和性质、锻炼与熟练效应等四种。,1.生理因素 体力劳动的作业能力,随作业者的身材、年龄、性别、健康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而异。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通常是指工作场所范围内的空气状况、噪声、照明、色彩和微气候等。3.工作条件和性质 生产设备与工具的好坏对作业能力的影响较大,这主要看它在提高工效的同时,是否能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静态作业成分,减少作业的紧张程度等。,能量消耗量作业最大能量消耗量的1/3,4.锻炼与熟练效应 锻炼能使机体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可使参加运动的肌肉数量减少,动作更加协调、敏捷和准确,大脑皮层的负担减轻,故不易发生疲
21、劳。,图4-11 典型熟练效应曲线,熟练效应是指经常反复执行某一作业而产生的全身适应性变化,使机体器官各个系统之间更为协调,不易产生疲劳,使作业能力得到提高的现象。典型的熟练效应曲线如图4-11所示。曲线表明随着产品产量增加,作业者作业的熟练程度越高,平均单位工时消耗也越少。反复进行同一作业是一种锻炼过程,是形成熟练效应的原因。,4.1.5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措施,4.1.5.1 体力疲劳的特点与分类 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产生劳动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有时并伴有疲倦等主观症状的现象,叫做作业疲劳,简称疲劳。,疲劳是飞行员的大敌,从医学的观点出发,身体疲劳的定义为:在操作过程中,人体由于
22、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会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甚至整个机体过度运转的状况,表现为人体功能衰退和周身出现不适感觉。,自然性防护反应,作业疲劳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疲劳不仅是生理反映,而且还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例如,作业者为了某种目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掩盖疲劳的效应;相反,心理上的某种不适应或不满又会提前或加速疲劳的出现,如单调的作业内容、强制而令人不适的作业节奏,使作业者产生厌倦感,因而造成作业者的作业效率下降。,美军飞行员服用安非他命(禁药),局部疲劳(如电脑前久坐),全身疲劳(搬运,游泳),短时间剧烈活动产生的疲劳(短跑),长时间中等作业产生的疲劳,4.1.5.2 疲劳的
23、发生机理 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尽相同。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短时间大强度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是由于乳酸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积蓄引起的,称为“疲劳物质累积机理”。,三磷酸腺苷(ATP),葡萄糖,糖酵解,氢离子浓度上升,肌肉酸碱度下降,肌肉收缩能力下降,乳酸积累,2.力源耗竭机理 较长时间轻或中等强度劳动引起的疲劳,既有局部肌肉疲劳,又有全身性疲劳。这种局部肌肉疲劳不是由于乳酸积蓄所致,而是由于肌糖原贮备耗竭之故,称为“力源耗竭机理”。,3.中枢变化机理 强烈或单调的劳动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细胞贮存的能源迅速消耗,这种消耗会引起恢复过程的加强。当消耗占优势时,会出现保护性抑制,以避
24、免神经细胞进一步耗损并加速其恢复过程,这种机理称为“中枢变化机理”。,血糖降低中枢神经疲劳,大脑神经抑制性递质“氨基丁酸”上升大脑兴奋性降低,中枢和外围相结合肌肉疲劳,4.生化变化机理 全身性体力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状态紊乱,引起这种平衡紊乱的原因除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如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原耗竭、体液丧失(脱水)、电解质丧失(Na和K)、体温升高等,这称为“生化变化机理”。,肌肉活动和收缩时,体内淀粉含量减少,分解为乳酸,并放出热能(121 kJ/克分子)供肌肉活动,当体内淀粉含量不足或供不应求时,则产生明显的疲劳感,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静态作业引起的局部
25、疲劳,是由于局部血流阻断引起的。因为肌肉收缩时,使肌肉变得非常坚硬,其内压可达几十kPa,因此会部分地或完全地阻断血流通过收缩的肌肉。,有氧状态,股四头肌张力/最大收缩力,5,10,20,30,60,70,血流,乳酸,总体来说,疲劳产生的机理,因疲劳产生的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可能会是上述5种机理综合影响所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主管人的注意力、思考、判断等功能,无论何种类型的操作,最先、最敏感地反映出来的是中枢神经的疲劳,继之反射运动神经系统也出现相应的疲劳,表现为血液循环的阻滞、肌肉能量的耗竭、乳酸的产生和动力定型的破坏等。,4.1.5.3 测定疲劳的方法 疲劳测定方法应能满足准则:测定结果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的作业特征 作业 特征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