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流动》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人口流动,主要内容,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托达罗模式,一、刘易斯模式(Lewis model or Dual sector model),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Sir Arthur Lewis,1954,1、基本假定,二元经济结构(Dual Economy)资本主义部门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以工业部门或城市部门为代表非资本主义部门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传统生产方式生
2、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以农业部门或农村部门为代表,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存在着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的劳动力。,1、基本假定,1、基本假定,工资水平不变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决定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要高于生存收入。,2、劳动力转移过程,模型的中心含义,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的扩大,从而吸收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当现代工业部门将整个经济的过剩劳动力吸收尽净时,二元结构就转化为现代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成
3、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3、对刘易斯模式的评价,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把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有一致性,因此是建立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参考意义。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化与资本积累有机结合一起,反映了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模式提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消失有助于农业的进步,反映了刘易斯不忽视农业进步的思想。,批评,暗含着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这个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关系而增加的假定不现实。暗含着农村有剩余劳动而城市不存在失业的假定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在
4、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完成前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变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无限劳动力供给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忽视农业部门的重要作用。,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1961年,在刘易斯模型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正。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1、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工业部门吸收的是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劳动力。
5、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的是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制度工资的剩余劳动力。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都被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和工业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S,P,O,f,d,d,f,S,d,f,工业部门,P转折点,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转折点才能达到。,D,产出量,劳动力,X,W,A,W:不变制度工资,R,P,AP:伪装的失业者,MPPL,劳动力,边际产品,V,U,D,A,S,W,P,O,E,C,农业部门,O,2、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农业剩余,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的流动是不可能的。农业总剩余:农业总产出减去农民消费的余数。农业平均剩余
6、:农业总剩余除以流出的农业劳动数。,D,产出量,劳动力,X,W,A,R,P,MPPL,劳动力,边际产品,V,U,D,A,S,W,P,O,E,C,当流出DA劳动力后,农业总剩余CE=CD-ED;,u,Y,SYO:平均农业剩余曲线,a:农业总剩余的变化,b:平均农业剩余的变化,短缺点,商业化点,第一阶段:农业总产出不会因劳动力减少而减少,从而不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动第二阶段:农业总产出因劳动力减少而减少,导致农业剩余减少,粮食短缺影响劳动力的流动,可能使得工业部门的扩张受阻。第三阶段:扩张的工业部门与停滞的农业部门并行存在。,3、农业生产率的增加与两部门的平衡,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避免劳动力流出而导致
7、的农业剩余的降低。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平衡增长,即农业部门的农业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4、对拉尼斯-费模式的评价,贡献:对农业剩余的详细分析,是该理论的重大贡献。技术进步的作用得到重视。缺陷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而工业部门没有。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由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随生产率而变化。,三、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发展中国家存在失业情况下的人口流动模式。托达罗认为,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潜入城市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M=f(d)f0d=*w-rM为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数,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f0表
8、示人口流动规模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w为城市实际工资,r为农村工资,为就业概率。,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促进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决策,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取决于两个因素: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就会如此。,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应尽量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现象。通过创造城市就业机会难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要适当控制工资补贴和政府雇佣人员的数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9、。,托达罗模式的评价,美国经济学家威利斯:“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迈克尔托达罗那样对第三世界城市高失业率和农村迁移者向城市地区的大量流入的并存现象作出了如此令人信服的解释”。,特点,假定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因而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由于把城市失业作为分析前提和目的,就业概率被假定是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强调农村和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批评,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不符合实际。假定农村劳动者如果找不到工作,就会留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做临时工或闲置,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实践与问题,起步晚,水平
10、低发展不平衡过度城市化城市首位度畸高,(一)起步晚 发展水平低,二、发展不平衡,(三)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大大快于工业化进程。乡村人口过快地向城市迁移,超过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以至于造成大量人口缺乏就业机会,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等城市问题。过度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无序流动,缺乏管理;2、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地为进入城市的乡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从而造成众多的社
11、会问题。,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四)城市首位度畸高,世界若干国家首位度变化表(1970-200),单位:,数据来源: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10页,商务印书馆,2000,五、中国的城市化历程与阶段性,2008年,城市化率45.68%,预计2010年达到50%。,(一)1978年以前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1、建国初短暂的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大跃进期间短暂的过度城市化阶段(19581960)3、城市化停滞阶段(19611978)(二)1978年以后城市化迅速推进阶段改革开放后的正常城市化阶段(19781997)城镇化进入国家发
12、展战略的阶段(1997至今),2.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2.1 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1995年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单位:美元/人、%,2.2 中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1990200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省际差异特征,新增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少数省区,且以中等城市为主:在19902000年,我国共新增城市197座,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区。其中,东部省区114座,占58%;中部省区54座,占27%;西部省区29座,占15%。,19902000年我国新增城市的区域分布,城镇人口进一步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在198220
13、00年,北方各省区城镇总人口要全国所占份额所占份额趋于减少,尤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为甚;全国新增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东南沿海省区,特别是在1990-2000年期间,其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土地问题失地农民流动人口问题城乡结合部的管理问题城市环境、交通等问题,我国人口流动,图1 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变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动力。据估计,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约为8亿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数量约为5亿左右,除去农业所需劳动力1.5 亿和乡镇企业所需农民工7000万左右外,尚有至少2.8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经济
14、中来,目前这部分就业人口约为1.2亿左右,这就是说,在未来20年内,我国还会有大约1.6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继续被城市经济所吸纳。这将构成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来源。,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城乡和地区间收入的巨大差异进一步激发了大规模的乡村到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和中西部向东部城镇密集地区的人口迁移。,图:1985-2002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变化,个体决策行为,(1)寻求就业机会,获取更高收入;(2)寻找个人发展机会,实现个人价值;(3)迫于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的压力;(4)为获得家庭在城市里的团聚;(5)为后代的更好发展;(6)为追寻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从城市 拥挤区搬迁到城市新区或高尚郊
15、区。,移民的特征,年轻人男性多,女性较少比非移民受过更多的教育,初中文化学历较多非正规部门工作: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移而不迁”钟摆型迁移:50%以上,人口迁移方式,随机性直接迁移(从农村直接迁入大城市)链式迁移(通过亲戚、朋友等介绍迁入各级城市)递进式迁移(从农村迁入小城镇再迁入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有组织性迁移(政府主导下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迁移)强迫性迁移(因拆迁等原因而不得不进行的非意愿性迁移)根据成都、杭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主要还是表现为链式迁移。因此,我国人口迁移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即特定迁入目的地的迁移人口主要来自附近特定的若干省份,或特定迁出地的迁移人
16、口主要流入到特定的地区。,迁移人口的数量预测,根据公安部1992-2002年户籍迁移人口资料的趋势外推,则未来20年内,我国户籍迁移人口的累计量将达到4.2亿左右,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比例计,则常住迁移人口的累计量将达到5.5亿左右,年均约为2750万,除去约40%左右的城市/镇到城市/镇的迁移人口,则乡村到城市的年均迁移人口大体为1650万。因此,我们可以大体推断,未来20年内,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入到城市的净常住人口数量将大体保持在1700万左右的水平上。这与1990年代我国乡城人口的迁移规模基本相当。,省际迁移人口流量流向分析,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省际间人口迁移的流
17、量流向数据,我们模拟了未来不同年份我国省际间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概率矩阵。由于我国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人口迁移更多地表现为理性化的自由选择过程,因此迁移人口的概率矩阵很快便趋于平稳化。事实上,到2010年以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概率矩阵即开始趋于平稳。这就是说,到2010年以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也会趋于平稳。从中可以看出,到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净潜入的省份将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新疆等。,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对迁入地影响,农业劳动力,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386199”部队,妇女成为田间地头主力军,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专家吁适当限制流入 据估算,北京外来人口已由过去的500多万迅速突破1000万,加上本地人口,总人口达到2200万,已大大突破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为1600万左右的目标。”,大量外来人口不仅造成了资源压力,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人口流动带来的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北京市70%的犯罪是外来人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9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