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
《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列经典原著导读.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列经典原著导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毛成,逻辑框架,一、提纲的写作背景1.理论背景(马克思哲学思想进程)2.社会历史背景3.费尔巴哈与基督教的本质二、提纲内容导读三、提纲的重大意义1.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一、提纲的写作背景,(一)理论背景(马克思哲学思想进程)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从黑格尔哲学开始,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一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到一般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到一般社会主义;二是从一般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转到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43年夏天以前
2、,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奉者。18421843年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这是因为当时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题,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引起马克思“苦恼”的所谓“难事”,是指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目睹的社会现实与自己头脑中黑格尔理性信仰的矛盾。,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以它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则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的著作。这是提纲写作的理论背景。(二)社会历史背景提纲的写作还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3、随着英法等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当时的德国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政治上的封建割据与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存的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比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落后得多。它虽然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实现德国统一,但是害怕无产阶级超过封建势力。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既要求革命、又害怕革命的两面性和软弱性,必然反映到德国的哲学意识形态上来。,所以黑格尔哲学作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为普鲁士的封建专制制度辩护。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黑格尔派分裂为
4、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两个派别。“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都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硬说一切都包含宗教观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由此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不仅老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就是表面上革命实际上保守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也不能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1845年春马克思亡命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写成的批判L.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写作提纲的
5、目的,就是为了既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又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极端保守性,为创建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说,这是马克思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为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三)关于费尔巴哈与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18041
6、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在巴伐利亚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批判宗教、神学一直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主题。他的第一本著作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1830年),批判了人格神和灵魂的不朽。皮埃尔培尔(1838年)与哲学与基督教(1839年),主要讨论了神学问题。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基督教不论从人类理性中、而且从人的生活中正逐渐退出、消亡,是显而易见的。”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是他最重要的,也是在近代德国思想史上、乃至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
7、部著作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理解宗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以自然和人为核心的人本学观点,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费尔巴哈在西方思想史上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著名论断,完成了德国近代资产阶级批判宗教的历史任务;他的唯物论的出现,标志着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唯心论到唯物论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到费尔巴哈唯物论和人本学无神论的强烈影响,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它发展成为新的唯物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主要贡献: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
8、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局限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不仅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它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撇开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抽象谈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幸福与道德。费尔巴哈用一种美文学的风格抽象谈人“爱”。这种人本主义在工人中迅速传播,不仅不能指导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而且它反而会消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斗争意志。阻碍无产阶级运动,二、提纲内容导读,由于提纲每一条都是警句式的,没有展开说明,给后人对它的理解留下了很多捉摸、推测的空间和余地。所以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提纲前后写作的一些著作,特别
9、是根据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相关著作,力争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含义。,根据这样的理解,可把提纲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条,这是提纲的总论,是全篇的纲。马克思从总的方面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以后各条的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条、第五条和第八条。主要论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包括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和第九条,主要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第四部分:包括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是提纲的结论,主要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0、、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下面请看提纲原文:mailto:.doc,第一部分:总论(第一条),论述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条原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
11、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部分主要说明以下三个基本观点:1.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或“人的感性活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科学界定。所谓实践活动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或“人的感性活动”,是指它是能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是诉诸感觉的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就是说,实践活动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之外的“可感知”、“可观察”的活动,是事实上存在的活动,并非纯粹主观思想范围内的活动,更不是想象的或假想的活动。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认识活动的最显著的特
12、点。,2.人与对象、现实、感性的关系这里说的“对象、现实、感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这些对象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物质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而人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活动。人与对象、现实、感性有两种关系:一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二是认识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前者是最根本的关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生的。,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把它们当作主体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去理解;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现实、感性本身就是实践活动,所以对它们要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旧
13、唯物主义根本否认或放弃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把这种主体能动性完全让给了唯心主义。,但是唯心主义也不能正确认识人的主体能动性。一是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脱离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二是唯心主义歪曲了意识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所讲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是现实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而是抽象的意识(或称一般意识)的能动性,即脱离了人的、无人身的抽象的意识的能动性,所以马克思说唯心主义把意识的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之所以夸大和歪曲了人的主体能动性,这是因为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即不知道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不
14、知道对象、现实、感性不是意识活动的产物,而是物质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物质实践活动本身。,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总之,第一条作
15、为总论,阐明了实践的性质、内容、作用,明确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现实、感性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说明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是区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标志。,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条、第五条、第八条。论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条原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第五条原文: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
16、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八条原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部分主要说明以下四个基本观点: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提纲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做几点说明。,首先,实践,主要指物质生产实践或物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
17、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其次,实践,主要指物质生产实践或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注重消极被动的直观而不了解生产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意义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
18、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再次,实践,主要指物质生产实践或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的基本矛盾,一切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他们指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列 经典 原著 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