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ppt
《考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第一,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士”阶层崛起。第三,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2、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3、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兼爱”,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非攻”,“尚贤”,继承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主张以法治国,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节俭,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初 汉武帝 宋明 明清,4、儒家思想的发展:,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复苏,正统,新的儒学体系,批判时代特色,第一阶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造,成为正统思想,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新的儒学体系,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构
3、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5、,孔子,政治思想:,思想核心:“仁”“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 实现“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主张“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包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六经,举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思想地位,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
4、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
5、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文化遗产。,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孟子,思想的内容,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伦理观:性本善。,地位,著作:孟子 成为“亚圣”,荀子,主要思想,伦理观:性恶论,政
6、治上: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礼法并施,孟子、荀子的贡献: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6、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 产生何种影响?(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2、简释题 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
7、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同学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 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1、材料解析题:(1)春秋时期。(2)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3)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 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 面2、简释题: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 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
8、”,但与西 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黄老之学,“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关于“无为而治”,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确立的原因,一、董仲舒,1、生平: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2、著作:春秋繁露,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9、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发挥民本思想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评价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积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2)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4)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二、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政。,2、规
10、定儒家经典“五经”为教科书,设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垄断教育。,3、兴办太学(打破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令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独尊。,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统治者的需要和推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单项选择题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
11、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C,D,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
12、统文化,D,C,(09.1镇江市第三次调研卷)以下图片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9.1无锡期末)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C,A,8、(09.1泰州期末)“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