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三大常规》PPT课件.ppt
《《临检三大常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检三大常规》PPT课件.ppt(1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大常规检查,一.血液常规一检查二.尿液常规检查三.粪便常规检查,一.血液一般检查,血液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生理变化1.年龄和性别:新生儿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红细胞明显增高,但两周后就逐渐下降,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25-30岁达高峰.女性儿童也随着年龄增大红细胞增多,13-15岁时到最高值,而后因生理因素而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以后又逐渐增高与男性水平相近.,2.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性增多.3.剧烈的体力劳动:因氧需
2、要量增加造成相对缺氧引起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4.低气压: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加,如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均高于正常人.5.怀孕中后期:为适应胎盘血液循环的需要,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病理变化1.增多:1).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多见于脱水致使血液浓缩,如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2).继发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等.3).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同时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形态学分类,红细胞比积的临床应用,增高:大面积烧伤和多种脱水患者减低:多种贫血
3、,MCV,MCH和MCHC的临床应用,MCV,MCH和MCHC有助于分析患者红细胞形态特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与鉴别诊断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贫血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形态改变,1.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伴有球形细胞增多的其他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2.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3.靶形红细胞: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以及各种低色素性贫血。4.镰形红细胞: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S病)。5.口形红细胞:见于口性红细胞增多症,少量出现可见于DI
4、C,酒精中毒。,6.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的特点。7.裂细胞:各种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碎片。正常人2%,见于DIC、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型贫血。,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属于未成熟红细胞。见于增生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和重金属中毒。2.豪乔小体: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3.卡波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4.有核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和肿瘤转移。,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测定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流式细胞仪测定工做效率高、重复性好,可同时报告网织红细胞相对值、绝对值和荧光强度。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荧光强度
5、分析是反应骨髓红系造血状态的敏感指标,可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和疗效判定。还可用于化疗和放疗所致骨髓抑制及其恢复情况的监测。,根据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失血和溶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再障网织红细胞减少。作为贫血疗效观察指标,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一周左右网织红细胞可达高峰,贫血越严重网织红细胞升得越高,其增高往往在红细胞数量恢复之前,如果网织红细胞不见增高,说明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碍。,红细胞沉降测定,参考值:魏氏法: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临床意义:魏氏血沉值达25mm/h时为轻度增快,达50mm/h为中度增快,大于50mm/h为
6、重度增快。,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 娠 3个月以上到分娩后3周,可达30mm/h以上,60岁以上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多而逐渐增高.2.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细菌性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活动期,慢性炎症如结核病,血沉明显加快.,2).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3-4天血沉增快,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3).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肿瘤切除或化疗,放疗后血沉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增快,良性肿瘤血沉正常.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亚急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 疮,慢性肾炎,肝硬化,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7、等.,5).贫血:贫血血沉增快,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但低色素贫血时因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缓慢,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形态不利于缗钱状聚集,血沉反而减慢.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增快.3.血沉减弱: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DIC.,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白细胞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一.白细胞计数:有显微镜计数法和血球计数仪法.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有手工法和仪器法注:血液分析仪法因仪器不同采用的原理也 不同,仪器计数结果只能作为健康筛检.如出现异常计数结果必须做显微镜分类计数核实.
8、,1.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核象变化,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两者又基本相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病理性增多:A).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扁桃体炎,阑尾炎等.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见分叶核百分率增多;中度感染时WBC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多,可达 2010 9/L 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象左移.,B).肿瘤性
9、:最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呈类白血病反应.C).见于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严重组织损伤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以及一些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障,某些急性白血病.还可见于理化损伤,如X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门脉性肝硬化).,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增高称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旺盛,机体抵抗力强.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称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
10、力差.核象右移:分叶五叶以上超过3%称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2.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病),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减少: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3.单核细胞,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慢粒.减少见于伤寒,
11、副伤寒5.嗜碱性粒细胞 慢粒时增高。,三.白细胞常见异常形态与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1).中毒颗粒2).空泡3).退行性变,以上毒性变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可反应病情的程度,有助于估计疾病的预后.淋巴细胞形态的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分三型,浆细胞,单核细胞型,幼稚型.主要见于传染 性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检查及临床意义,一.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100-300109/L增高: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平均血小板体积(MPV),1.白血病化疗时,MPV增高是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兆.2.感染:MPV持续低值时,说明感染
12、未控制,如MPV值PLT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MPV越小越严重,直到MPV增多PLT才恢复3.有出血倾向者其MPV显著低于无出血倾向者.,凝血和纤溶机制,凝血机制:内源凝血途径:指因子被激活至因子a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途径:指因子与因子结合直至因子a形成的过程共同途径:在因子Xa 生成后,此后凝血酶原酶的形成、凝血酶和纤维旦白的形成,血液凝固机制图,凝血因子的检测及其应用,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正常值:11-14超过正常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PTR病人PT正常对照值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为PTR的ISI次方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由试剂商提供,临床意义1.PT延长
13、:1)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和纤维旦白原减低,DIC,原发性纤溶,维生素K缺乏,肝病。2)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FDP增多等。2.PT缩短: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3.用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的监控:一般认为维持PT在参考值的2倍左右即25-30或PTR为1.3-1.5(最大不超过2)INR为2.0-3.0为宜。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超过正常10以上有病理意义。临床意义:1)内源凝血途径因子(、)缺乏,能检出轻型血友病。对凝血酶原、纤维旦白原缺乏不够敏感。,2)在使用肝素治疗时多用APTT监测药物用量,一般以维持结果为正常值2倍左右(75-100)。三.血浆纤维旦
14、白原含量测定(F)正常值:2-4g/L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梗,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后,妊高症,恶性肿瘤和血栓前状态。降低:DIC,原发性纤溶,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抗凝物质检测及其应用,一.凝血酶时间测定(TT)参考值:16-18 受检TT值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为延长。见于低(无)纤维旦白血症,血中FDP增高。二.抗凝血酶测定(AT-)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乏症。三.血浆旦白C缺陷可以通过PC活性或PC抗原测定.,纤溶活性测定及其应用,一.血浆D-二聚体测定 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
15、重要依据。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增高,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二.血清纤维旦白降解产物测定(FDP)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等。,抗栓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一.抗凝治疗的监测1.肝素监测 APTT它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应用小剂量肝素(5000-10000/24h)可以不作监测,应用10000/24h者也不至于引起出血并发症,但是在中等剂量(10000-20000/24h)和大剂量(20000-30000/24h)时必需作监测试验使A
16、PTT较正常对照值延长倍,这既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2.口服抗凝剂监测 PT它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导,在应用口服抗凝剂过程中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倍,使凝血酶原时间比率维持在为佳,若PTR2.0时其出血发生率为22%,在PTR2.0时其出血发生率仅为4%。3.溶栓治疗的监测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通常用Fg、TT和FDP监测。,持续应用溶栓药物如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可致机体处于高纤溶状态。当Fg低于1.5g/L,TT超过正常对照3倍,FDP超过400mg/L时,其临床出血并发症增加3倍,应此维持fg在,TT在
17、正常对照倍,FDP在300-400mg/L为合适。,血型和输血,红细胞ABO血型系统一.ABO抗原的遗传 三复等位基因学说:认为在决定ABO血型遗传的基因座位上,有A、B、O三个等位基因,ABO遗传座位在第9号染色体的长臂三区四带,A和B基因对于O基因而言为显性基因,父母双方如各遗传给子代一个基因,则可组成6个基因型,OO、AA、AO、BO、BB、AB,因为O为隐性基因,所以只有4种表型A、B、O、AB型。,A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存在A抗原,血清中有B抗体。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存在B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AB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存在A抗原和B抗原,血清中无抗体。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不存在抗原,但血清中有抗
18、A及抗B抗体。,二.ABO血型鉴定 常用盐水凝集法,有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血清检查红细胞上的抗 原。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抗 体。抗A抗B标准血清:标准血清均采自健康人,并且要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抗A血清效价在1:128以上,抗B血清效价在1:64以上。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的速度应在两者相加后15内出现凝集,3分钟时凝块不小于1平方毫米,冷凝集素效价在1:4以下。三.交叉配血法主侧:病人血清+供血者红细胞次侧:病人红细胞+供血者血清,四.ABO血型系统临床意义1.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必需检查血型,
19、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完全相合才能输血。2.母嬰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是依靠血型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3.器官移植受者与供者必需ABO血型相符才能移植。,红细胞Rh血型系统,一.Rh系统的命名 用恒河猴的红细胞免疫家兔所得抗血清能与85%白种人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故认为这些人红细胞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即命名为Rh抗原。Rh血型有3个紧密相连的基因位点,每一位点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C和c、E和e)这3个基因是以一个复合体形式遗传,3个连锁基因可有8种基因组合即CDe、cDE、cDe、CDE、cdE,cde和CdE。两条染色体上的8种基因组合可形成36种遗
20、传型。,Rh抗原命名为C、D、E、c、d、e虽从未发现过d抗原及抗d活性,认为d抗原实际是不存在的,但仍保留d符号以相对于D。因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临床上习惯将有D抗原者称Rh阳性,而将虽有其它Rh抗原,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抗体大多数是通过输血或妊娠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性抗体,大多数Rh血型不和的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症都是由D抗体引起。,二.Rh系统血型的鉴定 有低离子强度盐水试验,酶介质法,抗球旦白法,聚凝胺法等。三.Rh血型系统临床意义 抗Rh抗体主要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而产生,较大量的Rh阳性细胞进入Rh阴性者体内后2-5个月内血浆中可测到抗体,如经再次免疫,3周内抗体浓度可达高峰。
21、受血者或孕妇血浆中含有Rh抗体时,当再与含相应抗原血液相遇将引起严重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因此Rh抗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输血与输血反应,输血适应症、输血种类与选择一.输血适应症:有出血,严重贫血,低旦白血症,严重感染,凝血障碍等。二.输血种类与选择1.全血输注:全血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各种细胞及血浆中各种成分,还有抗凝剂及保存液。全血有保存全血及新鲜全血。常用的是保存于42的全血。,全血中主要是含有载氧能力的红细胞和维持渗透压的白旦白,可用于:1)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失血需要补充红细胞及血容量。2)需要进行体外循环手术。3)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症换血。全血输注缺点有:全血中
22、所含血小板与白细胞可引起的抗体可在再输血时引起反应。对血容量正常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易引起循环超负荷问题,因此全血输注已逐渐减少而代之以成分输血,2.成份输血优点:1)提高疗效:将血液成份提纯浓缩而得到高效价的制品。2)减少反应:可减少输全血引起的各种不良的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3)合理使用血液成份: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及血浆旦白成份供不同目的应用。4)减少经济负担: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3.成份输血主要种类 红细胞输注:1)少浆血。2)浓缩红细胞。3)代浆血或晶体盐红细胞悬液。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5)洗涤红细胞。适用于:1)任何原因的慢性贫血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因对
23、血容量影响较少而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2)急性失血如无全血时可输入代浆血。3)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敏者。,4)如输血后有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输入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粒细胞输注:应用浓缩白细胞应十分慎重,因为粒细胞可引起输血副作用。适用于:1)用于治疗,当患者白细胞少于0.5109/L,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h无效时。2)用于预防,当治疗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细胞缺乏时,输白细胞可减低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但引起副作用的弊病可能更大。,3)新生儿败血症可明显减低其死亡率。输粒细胞时必须用与患者ABO和Rh同型的血液。血小板输注:1)富含血小板血浆。2
24、)浓缩血小板。3)少白细胞血小板。适应于:1)血小板数减少:一般血小板数20109/L且合并出血时应给输血小板。2)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药物或肝肾功能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浆输注:适应于1)患有导致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如DIC。2)肝功能衰竭而伴有出血倾向时。3)应用抗凝药物过量。*输血不良反应1.免疫性: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荨麻疹,非心原性肺水肿,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等。2)非免疫性:高热,充血性心力衰竭,理化性溶血,出血倾向,疾病传播等。,骨髓细胞学检查,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1.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1
25、)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用于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平价疗效或判断预后。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通过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皆可提高阳性率。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2.骨髓涂片检查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检三大常规 临检 常规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