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定》PPT课件.ppt
《《中医学绪论定》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绪论定》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学概要,泸医附院中医科 张玲TEL:15228289343,中医学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与辉煌成绩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是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成的又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成为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医疗体系。,中医学绪论,中医学历史沿革与辉煌成绩,第一部分,(分为六个主要阶段),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 伏羲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食医
2、、疡医、疾医、兽医等,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元气论自然观“人之生,气之聚也.散则为死”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使中医学从原始经验阶段步入抽象概念的理论阶段。,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著名的医家 扁鹊(秦越人)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法 分析了病例。补充了内经的不足。,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
3、,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后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分别讨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创造出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著名医家张仲景,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东汉医家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运动养生创编了“五禽戏”开创了保健体育的先例。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
4、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典故:杏林春暖,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
5、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杏林”也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
6、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三个特点:(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干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本草问世。,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针灸甲乙经12卷
7、,128篇。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巢元方(公元610年)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3晋至
8、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苏敬等二十余人(公元657年659年)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孙思邈(公元581682)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30卷,载方2571首。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
9、这些地方;如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说。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宋元 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的顶峰。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王惟一(公元1026年)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绪论定 中医学 绪论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