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表》PPT课件.ppt
《《个人简历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简历表》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记录革命历史的小说 概 述 一、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历史题材小说在中国古已有之。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它在思想和内容上都有明确限制。这类作品严格地说应当是建国后出现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时间范围应当是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加上抗日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依次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35西安事变结束)、解放战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特指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反映和描写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历史的小说。,新中国成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快速走向繁荣。当时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作品:1949年10月,刘白羽发表中篇小说火光在前,此后有柳青铜墙铁壁、陈登科活人
2、塘、杜鹏程保卫延安、徐光耀平原烈火、孙犁风云初记、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另外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杨沫青春之歌等都是这类作品。,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全是一个文学的分类,它在政治上有着明确的限制和要求。这类小说承担着创造新话语的任务;创造一种经过修饰的关于“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或“话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按照阶级和党派的要求和想象来创造历史。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指出:“它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的一页。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总之,要让斗争的经验从无名到
3、有名,让感性记忆变成语言经验并纳入历史中。同时改写斗争经验,使原始的粗糙的甚至血腥的经验变成美好的理想的和令人鼓舞的经验。,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 1、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这有一系列具体的要求:所有战争要以“我军”胜利而告终,英雄人物不能轻易死去,不能写战争的残酷、血腥,不能写“我军”的失利,“我军”的被俘等。,2、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结构模式。因为十七年官方意识形态要求文学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表现在作品里,就形成了两套语言系统。一套语言系统,以“我军”为主词,与“我军”相配的是一系列光明的、赞美性的谓词,像英雄、勇士、烈士
4、等。“我军”的特点通常是:出身贫苦、大公无私、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不会轻易死亡、没有性欲、没有私念、没有苦恼,甚至相貌也有规定,通常是:高大威武、眼睛是黑的而且亮晶晶的,不肥胖等等。,“敌军”的一系列谓词是:贪生怕死、贪婪、邪恶、愚蠢、阴险、自私、残忍,特别是容易伤亡,动不动就被打死了。常常是一个“我军”就能击毙、俘虏一群“敌军”。他们的长相也有明确规定,一般都是有生理缺陷、丑陋,要么过胖,要么过瘦,甚至装束也有规定,例如帽子一般都要歪戴等。,3、记实体与故事体。就作者来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批作家大都来自解放区,主要是军队里的随军记者和部队文艺工作者。他们的经历决
5、定这批作家作品的文体特点。主要有两点。,记实体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很多人都既是战争的参与者,又是目击者,很多人有随军记者的经历。这种经历以及他们习惯的写作方式使他们更容易选择记实体。另外,建国后大量编辑、出版的革命回忆录,像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等,既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范例;促使这批作家采用记实的方式、回忆录的方式写小说。,主要特点:虚构成分不多,记实性强;艺术成分不多,政治性强。记实体以刘白羽的火光在前为代表。另外,峻青、杨朔的小说也都具有这个特点。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这种记实体后来演变出青春之歌和红岩等作品。其特点是具有回忆录或个人自传的特点。,故事体
6、这批作家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他们强调为工农兵服务,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强调文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强调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多种因素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他们使用的文体是故事体。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作品被称为“新章回体”,后来也影响到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的创作。,梁斌的红旗谱 一、概述 梁斌(1919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45年,任中共蠡县县委宣传部长、副书记。1947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南下担任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和武汉日报社社长。50年代中期到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为了红旗谱的写作多次辞掉官职,包
7、括拟任命的天津市副市长,他也辞掉了。),红旗谱是一部三卷本长篇小说,包括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1953年开始写作,1953-1954年先完成了烽烟图初稿,1955年至1956年完成红旗谱、播火记 初稿。经过长期努力,第一部红旗谱于1958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于196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于1983年出版。,红旗谱被认为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周扬称之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品”。,二、红旗谱的主要情节 楔子:清朝末年,河北保定附近有个村庄叫锁井镇,地处滹沱河湾的大堤之下。这个堤上有一座河神庙,庙前有一口铸造精美的大铜钟。滹沱河经常闹水灾,为了修堤补桥,附近48村集资买了48亩地,作为公产,
8、这个钟既是庙产又是凭证。小说开始,锁井镇的大财主冯兰池(农民称他冯老兰)要砸掉铜钟,理由是上边要收赋税,砸钟卖钱抵赋税;而实际上,铜钟是个凭证,砸了铜钟他是要霸占48村的公产。,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非常生气,发誓要保护铜钟。后来,铜匠来砸钟的时候,朱老巩挺身而出,拿了一把铡刀与冯老兰对峙,出现了僵持的局面。后来冯老兰使用调虎离山的方法,让一个叫严老尚的人出面调节,在朱老巩离开的时候,冯老兰还是派人砸了古钟。朱老巩气得倒在地上。临终之前,他把一儿一女叫到跟前,嘱咐他们为父亲报仇。冯兰池为了斩草除根,要杀害当时还是个孩子的虎子。虎子逃走了,冯兰池派的人强奸了朱老巩的女儿,这个女孩被强奸后就投河自杀了
9、。,25年以后,朱老忠领着一家人从东北回到家乡,此时,朱老忠已经四十开外。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大贵、二贵。朱老忠在关外本来干得不错(淘金、挖参、种地),他之所以回来,就是要报杀父之仇。特别是他逃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姐姐被强奸和跳河自杀,知道这件事以后,他对冯兰池的仇恨达到了顶点。,小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情节:1、“脯红鸟事件”。冯老兰一生吝啬,崇尚“勤俭持家”,“不妄花一分钱”。他冬天穿的一件棉袍,已经穿了15年,补丁摞补丁。但是他有一个爱好,喜欢玩鸟。而且嗜鸟如命。有一次,运涛和大贵在棉花地里正好捉到一只非常名贵的鸟:脯红鸟。据说这只鸟值一头牛的价钱。冯兰池非常喜欢,情愿出30吊大钱来买。他托帐房先
10、生李德才去商量,结果不仅鸟未买成还受到朱老忠和大贵的奚落。结果冯兰池恼羞成怒,找了个机会,把大贵弄去当兵了。,2、“反割头税”事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农村征收了各种各样的税。“割头税”是农民过年杀猪要征的税。每杀一头猪,交大洋一块七,还要交猪鬃、猪毛和猪尾巴。所有这些加起来,农民能买三斗粮食,加上野菜,够一家人过一个冬天。割头税不是国民党政府直接收,而是包给大地主。冯老兰就包了这个税。后来朱老忠带头抗税,还让大贵在门前支了一口锅,替农民杀猪。当然不交钱,也不交猪鬃、猪毛和猪尾巴。后来农民群起抗税,还把狗腿子保长刘二卯打了一顿。,3、“保定二师学潮”。“九一八”事变以后,保定第二师
11、范学校的学生要求抗日。学校不仅不答应,而且要开除两名被捕学生的学籍,于是酿成学潮。当局下令提前放假,并宣布50名学生为政治犯。这个时候一部分学生就占领了学校与包围他们的军队对峙。粮食吃完了,保定学联就组织人向校内扔大饼。最后,国民党军队冲进学校,有的学生牺牲,有的被抓起来。,主要人物关系:小说所写主要是两家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农民三代人是,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第三代:大贵、二贵、运涛、江涛。地主两代人:第一代:冯兰池(冯老兰);第二代:冯贵堂。,三、红旗谱的思想与艺术特点(一)完整展现了中国农民由个人自发的反抗到组织起来自觉地进行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个人简历表 个人 简历表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