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
《《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腹部影像解剖》PPT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腹部影像解剖,上腹部的结构,肝脏胰腺脾脏胆系胃及十二指肠,肝脏的正常CT表现,1、肝大小、形态、轮廓2、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4、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环状影,位于门静脉右前方。胆总管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内的环状影,位于下腔静脉前方,内径6-8mm。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卵圆形或圆形,横径,大于4.5cm为增大;胆囊壁光滑,厚约1-2mm,厚
2、薄均匀,超过3mm为异常增厚。,胆管及胆囊的正常CT表现,胰腺的正常CT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胰头最大横径约3cm,胰体2.5cm,胰尾2cm。胰腺随年龄增大有退化的趋势。,脾脏的正常CT表现,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CT标准为不大于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脾上、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或大于5个肋单元诊断为脾大。,肝脏八段分段法(Couinaud),以肝中静脉将肝脏分为左、右叶;以肝左静脉为界分为左肝内、外段,肝右静脉为界分为右肝前、后段;以门
3、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分为上、下段。第一段:肝尾叶;第二段:左上外段;第三段:左下外段;第四段:左内段;第五段:右前下段;第六段:左后下段,第七段:右后上段;第八段:右前上段。,肝脏门脉系统,肝脏静脉系统,上腹部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一、脂肪肝,病理: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又名肝脏脂肪浸润。CT表现:平扫:肝体积正常或增大,肝密度弥漫性或局灶性减低,低于脾脏密度。,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正常。,CT表现:1、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肝脏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叶萎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
4、状。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3、继发性改变:脾大;腹水;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二、肝硬化,病理 肝癌分三型:巨块型:直径5cm;结节型:直径5cm;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CT表现:(1)平扫: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三、原发性肝癌,增强扫描: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密度超过肝实质;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实质。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3)转移征象 门脉内癌栓形成:受累
5、门脉扩大,增强后充盈缺损。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形成:表现为静脉扩大,增强后内有充盈缺损。淋巴结肿大:肝门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肝门内及肝内胆管扩张:系肿大淋巴结或位于肝门的癌压迫或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平扫为肝内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常为多发,亦可单发。分布趋向均匀,边界清晰,亦可不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病例可出现钙化,如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卵巢癌、骨肉瘤等的转移灶。增强扫描(1)病灶边缘强化。(2)病灶均匀强化。(3)出现“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低密度,边 缘为高密度强化带,最外层又低于肝实质(中心低密度为坏死区,最外层低密度带为 正常肝组织和血窦受压改变),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腹部影像解剖 腹部 影像 解剖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