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简介》PPT课件.ppt
《《RFID技术简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技术简介》PPT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RFID技术简介,什么是RFID?,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中文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3,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
2、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RFID技术的发展,4,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2001至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RFID成为现实。,RFID技术的发展,RFI
3、D标签与条形码比较,信息处理速度比较,RFID应用系统组件,电子标签(Tag):由IC芯片及一些耦合元件组成;读写器(Reader):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RFID读取过程,数据,时序,能量,RFID工作原理,RFID工作原理,(1)无功近场区又称为电抗近场区;是天线辐射场中紧邻天线口径的一个场区域。在该区域中电抗性贮能场占主导地位,其中的电场与磁场的转换类似于变压器中的电磁、磁电之间场的转换;在该区域中束缚于天线的电磁场未曾做功(只是进行相互交换),因而称为无功近场区。,天线场区的概念,(2)辐射近场区越过电抗近场区为辐射场区;辐射场区的电磁场已脱离了天线的束缚并作
4、为电磁波进入空间。在辐射近场区中,辐射场占优势,并且辐射场的角度分布与距天线口径的(3)辐射远场区,天线场区的概念,电磁偶合方式:阅读器天线将阅读器产生的读写射频能量以电磁波的方式发送到定向的空间范围内,形成阅读器的有效阅读区域,射频标签从电磁场中提取工作能源,并通过标签的内部电路及标签天线将内存的数据信息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信号解码后送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差别:电磁耦合方式中阅读器将射频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出去;在电感耦合方式中,阅读器将射频能量束缚在阅读器电感线圈周围,通过交变闭合的线圈磁场,沟通阅读器线圈与射频标签之间的射频通道,没有向空间辐射电磁能量。,电磁与电感耦合的差别,射频识
5、别系统中,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作用距离是射频识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射频识别系统作用距离的远近情况,射频识别系统可分为密耦合、遥耦合和远距离三类。,按操作距离划分,作用距离1cm以下,工作频率一般在30MHZ以下;,密耦合系统,利用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电感耦合构成无接触的空间信息传输射频通道工作,也称变压器方式。阅读器一方的天线相当于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射频标签一方的天线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耦合磁场在阅读器线圈初级与射频标签线圈次级之间构成闭合回路。电感耦合方式是低频近距离无接触射频识别系统的一般耦合方式。,密耦合系统中射频标签一般是无源标签,天线场区:为无功近场区,能量传输:通过
6、电感耦合方式来实现。数据传输:电容(电场)耦合的负载调制实现。,密耦合系统,负载调制:射频标签天线上的负载电阻的接通和断开,将影响读写器天线上的电压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远距离射频标签对读写器天线上的电压进行振幅调制。通过数据控制负载电压的变化,数据就能从射频标签传输到读写器。,采用电感耦合可分为近耦合(典型作用距离为15厘米)和疏耦合(典型作用距离为1M)两类。国际标准可参考的有ISO14443(近耦合)和ISO15693(疏耦合),遥耦合系统,遥耦合标签几乎是无源标签,通常是由单个芯片以及作为天线的大面积线圈所组成。遥耦合系统目前仍是低成本射频识别系统的主流,其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
7、天线场区:为无功近场区,能量传输:通过电感耦合方式来实现。数据传输:通过电感(磁场)耦合的负载调制实现。,遥耦合系统,远距离系统,工作距离:几米到几十米;频率:915MHZ、2.45GHZ,国际标准:ISO10374、ISO18000-4-5-6等。天线场区:辐射远场区 数据传输:远距离系统均是利用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电磁耦合(电磁波发射与反射)构成无接触的空间信息传输射频通道工作。采用反射调制工作方式实现射频标签到读写器的数据传输。,满足以下特点的远距离系统是理想的射频识别系统。(1)射频标签无源。(2)射频标签可无线读写。(3)射频标签与读写器支持多标签读写。(4)适合应用于高速移动物体
8、的识别。(5)远距离(读写极力大于5-10米)。(6)低成本(可满足一次性使用要求)。,(1)读写器将无线载波信号经发射天线向外发射。(2)射频标签进入读写器发射天线工作区时被激活,并将自身信息代码经天线发射出去。(3)系统的接收天线收到射频标签发出的载波信号,经天线的调节器传给读写器,读写器对信号进行解码,送后台电脑控制器。(4)电脑控制器针对不同的设定作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5)执行机构按电脑的指令动作。(6)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不同的项目用不同的软件来完成要达到的功能。,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基本工作流程,3、射频识别系统空间传输通道中发生的过程可归结为三种事件
9、模型:(1)能量是基础。(2)时序是数据交换的实现方式。(3)数据交换是目的。4、能量。阅读器向射频标签供给射频能量。无源标签:工作能量来自阅读器射频能量。半有源标签:阅读器的射频能量起到唤醒标签转入工作状态的作用。有源标签:不需利用阅读器的射频能量。,5、时序(1)双向系统(阅读器向标签发送命令和数据,标签向阅读器返回所存储的数据)阅读器先讲方式 射频标签先讲方式(2)多标签识别系统 一般情况下,采用阅读器先讲方式,阅读器通过发出一系列的隔离指令,使得读出范围内的多个射频标签逐一或逐批地被隔离(令其睡眠)出去,最后保留一个处于活动状态的标签与阅读器建立无冲撞的通信。,6、数据传输(1)从阅读
10、器向射频标签方向的数据交换 从射频标签存储信息的注入方式来分,可分为有线写入方式和无线写入方式两种情况。从阅读器向射频标签是否发送命令来分,可分为射频标签只能接受能量激励和既接受能量激励也接受阅读器代码命令。(2)从射频标签向阅读器方向的数据交换。其工作方式包括:射频标签收到阅读器发送的射频能量时被激活,并向阅读器反射标签存储的信息(此方式属单向通信)。射频标签收到阅读器发送的射频能量被激励后,根据阅读器发送的指令转入发送数据状态或“休眠”状态(此方式为半双工双向通信)。,电子标签,电子标签(Tag)是射频识别系统真正的数据载体,Tag具有智能读写和加密通讯的功能,它的基本构成是由IC芯片和一
11、些外围元件组成。,射频识别标签一般由天线、调制器、编码发生器、时钟及存储器构成。,天线,调制器,控制器(CPU),电源,编码发生器,时钟,存储器,射频识别标签的构成,RFID Tag形式,wristband,Pcb card,Key tag,Metal tag,Glass tag,eSeal,Blocker tag,tag+temp.sensor,以电源方式分类:主动式(Active)、被动式(Passive);以操作方式分类:可读、可读写、内置处理器和传感器;RFID按使用频率分类: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GHF)和微波(Microwave);目前市场聚焦在被动式超高频,主要是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RFID技术简介 RFID 技术 简介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