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吸收1ppt课件.ppt
《五章吸收1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章吸收1ppt课件.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吸收,Gas Absorption,第五章 吸收,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传质机理吸收速率吸收塔的计算:物料衡算,吸收剂用量计算,塔径,填料层高度计算,本章要点:,第一节 概述,一、吸收操作的应用 1.吸收:利用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气体混合物的传质过程。(1)溶剂或吸收剂S:吸收所用液体(2)溶质或吸收质A:能溶解的气体组分(3)惰性气体或载体B:不能溶解的气体组分(4)吸收液:所得的溶液;排出的气体称为尾气。2.解吸:使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传质过程,该过程既可使溶剂再生,又可使溶质回收。3、应用 a回收混合气体中的有用物质,用硫酸吸收焦炉气中的氨。b除去有害成分以净化气体,用
2、水或乙醇胺吸收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2。c制取液体产品,用H2O吸收SO3制取H2SO4。d.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组分。如除去尾气中的H2S、SO2,a.根据溶质与溶剂是否反应: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b.根据热效应:非等温吸收和等温吸收c.根据被吸收溶质的数目: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d.根据操作压力:常压吸收和加压吸收e.根据溶质的浓度不同:低浓度吸收和高浓度吸收,本章主要研究:常压、等温、填料塔中单组分、低浓度物理吸收,4、吸收操作分类,二、吸收(传质)设备,填料塔,板式塔,降液管,填料层,气体,液体,气体,液体,塔板,气体,液体,气体,液体,三、吸收剂的选用,(1)溶解度 溶解度要大,即在一
3、定的温度和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可以提高吸收速率并减小吸收剂的耗用量,气体中溶质的极限残余浓度亦可降低。(2)选择性 吸收剂对混合气体中的溶质要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而对其它组分应不吸收或吸收甚微。(3)操作温度下吸收剂的蒸气压要低,因为离开吸收设备的气体往往被吸收剂所饱和,吸收剂的挥发度愈大,则在吸收和再生过程中吸收剂损失愈大。(4)粘性吸收剂粘度要低,流体输送功耗小。(5)化学稳定性吸收剂化学稳定性好可避免因吸收过程中条件变化而引起吸收剂变质。(6)腐蚀性 吸收剂腐蚀性应尽可能小,以减少设备费和维修费。(7)其它 所选用吸收剂应尽可能满足价廉、易得、易再生、无毒、无害、不易燃烧、不易
4、爆等要求。,用洗油吸收苯系物质的吸收与解吸流程,煤气脱苯吸收操作流程,烟道气二氧化碳的气体 吸收工艺流程示意图,解吸气,废气,稀溶液,冷却水进,预热后的饱和溶液,净化CO2,烟道气,6,5,3,4,1,2,1-吸收塔 2-泵 3-换热器 4-冷却器 5-解吸塔 6-冷凝器,从合成氨原料气中回收CO2的流程,四、吸收操作的经济性,1、吸收操作费用:(1)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的能量消耗,指泵送液体、风机送气的能耗。(2)溶剂的挥发损失和变质损失。(3)溶剂的再生费用,即解吸操作费,此项所占的比例最大。2、吸收设备费用:吸收塔及辅助设备(泵、风机、加热器、冷却器等)的费用。吸收设备分为板式塔tray
5、 tower与填料塔packed tower3、吸收操作的经济性是由总费用(即操作费用加设备费用)来衡量的。最经济的吸收操作应是操作费用与设备费用之和即总费用为最小。,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Gas Liquid Equilibrium),气体吸收过程实质上是溶质组分自气相通过相界面转移(迁移)到液相的过程。现将气体吸收中的传质过程与传热过程相对照来研究两个问题:(1)、气体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是什么?(传热过程的推动力:温差)(2)、若气液两相能充分完全的接触,则吸收过程的极限是什么?(传热过程的极限:T=t),一、平衡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使某一定量气体与一定量液体溶剂在密闭容器中接触,溶质向溶剂
6、中转移。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气、液相浓度不在改变,宏观上传质过程停止,达成平衡。微观上是气体进出液体的分子数相等,称为相平衡。达到平衡时,气相中溶质的压力称当时条件下的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pA,而液相中所含溶质气体的浓度既为当时条件下的气体在液体中的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表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1、平衡分压与溶解度的关系溶解度曲线:1、2、3,溶解度曲线,横标:气相分压;纵标:溶解度;参数:温度(总压不太高时)。同种溶质:温度一定:气相分压愈大,溶解度愈大气相分压一定:温度愈低,溶解度愈大2、不同气体在同一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质:溶解度一定时,易溶气体溶
7、液上方分压小,难溶气体上方分压大说明加压、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的进行易溶气体仅需较小的分压就能达到一定溶解度,二、亨利定律(Henry law)适用稀溶液,H,E,越易溶。E=f(T),p,H,E,有利于吸收T,H,E H=f(T):一般 p 的影响可忽略E=f(T,c):E=c/Hm=f(T,p,c):m=E/p=c/(H p),摩尔比表示相平衡关系,若 m=1或稀溶液,XA很小,则,亨利定律各系数间的关系,1、m与E的关系m=E/p2、H与E的关系H=c/E Hrs/(EMs)3、E、H、M三者的关系,三、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1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结论组成点在平衡线上方,为吸收过程
8、组成点在平衡线上,为平衡过程组成点在平衡线下方,为解吸过程,2、确定传质过程极限 y-y*0为吸收过程,x,当x x*时,达到最大,3.确定传质的推动力,当传质进行时,其速率与传质的推动力大小有关,传质过程是否容易进行取决于实际组成偏离平衡组成的程度,因而推动力可用一相的实际组成与其对应的平衡组成之差来表示。,说明 实际组成偏离平衡组成的程度愈大,过程的推动力愈大,其传质速率愈大,吸收/解吸过程愈容易进行。,【例5-1】,在总压101.3kPa,温度30的条件下,SO2摩尔分率为0.3的混合气体与SO2摩尔分率为0.01的水溶液相接触,试问:(1)从液相分析SO2的传质方向;(2)从气相分析,
9、其它条件不变,温度降到0时SO2的传质方向;(3)其它条件不变,从气相分析,总压提高到202.6kPa时SO2的传质方向,并计算以液相摩尔分率差及气相摩尔率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解:(1)查表5-1得在总压101.3kPa,温度30条件下SO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4850kPa 所以 47.88 从液相分析 x=0.01故SO2必然从液相转移到气相,进行解吸过程。,例题,(2)查表5-1,得SO2在101.33kPa、0时亨利系数E=0.167104kPa,则:,(3)在总压202.6kPa,温度30条件下,SO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4850kPa=23.94从气相分析y*=mx=23.940
10、.01=0.24y=0.3故SO2必然从气相转移到液相,进行吸收过程。以液相摩尔分数表示的吸收推动力为:x=x*x=0.01250.01=0.0025以气相摩尔分数表示的吸收推动力为:y=y y*=0.30.24=0.06,Problems 1,P252:Exercises No.5-3,No.5-4,Thank You!,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对于任何过程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过程的极限,吸收过程的极限取决于吸收的相平衡关系,另一是过程的速率。,吸收过程涉及两相间的物质传递,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质传递。二、溶质在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
11、相,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三、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体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传递。气液两相界面与气相或液相之间的传质称为对流传质。,对流传质中同时存在分子扩散与涡流扩散。,分子扩散:依靠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传递物质,主要发生在静止或层流流体中。,涡流扩散:依靠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而传递物质,主要发生在湍流流体中。,物质在单相中的扩散(传质基本方式),分子扩散:在一相内部存在浓度差或浓度梯度的情况下,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导致的物质传递现象。分子扩散是物质分子微观运动的结果。,扩散速率(通量):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扩散传递的物质量,其单位为kmol/(m2s)。,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1 分子扩散,
12、非稳态分子扩散过程。工业生产中,一般为稳态过程,下面讨论稳态条件下双组分物系的分子扩散,稳态扩散条件下,各处浓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式中 JA物质A在z方向上的分子扩散通量(扩散速率),kmol/(m2s)dCA/dz物质A的浓度梯度,kmol/m4 DAB物质A在介质B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s 负号表示扩散是沿着物质A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当物质A在介质B中发生扩散时,任一点处物质A的扩散速率与该位置上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即:,2 菲克(Fick)定律,适用条件:双组分混合物,经验定律该定律在形式上与牛顿黏性定律、傅立叶热传导定律相似。对于理想气体混合物,组分A的浓度
13、cA与其分压力pA的关系为:,1、双组分等摩尔相互扩算,或称等摩尔逆向扩散2、单方向扩散,或称组分A通过静止组分B的扩散,假定:pA1 pA2 pB1 pB2 pA1+pB1=pA2+pB2=P,在总压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联通管内任一截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向右传递的A的物质量与向左传递的B的物质量必定相等,此现象称为等摩尔逆向扩散(等分子反向扩散)。,二、等摩尔逆向扩散,对于等分子反向扩散 JA=-JB(1),组分A的传递速率为:,注意:在上述条件下,扩散为稳定过程,JA为常数;pAz呈线性关系。,组分B的传递速率为:,P=PA+PB=常数,在气体吸收中溶质A溶解于溶剂中,惰性气体B不溶解于
14、溶剂中,则液相中不存在组分B,此过程为组分A通过另一“静止”组分B的单向扩散。,分子扩散;整体移动:,2 单向扩散,物料系统内的分子扩散是由物质浓度(或分压)差而引起的分子微观运动;,整体移动是因系统内流体主体与相界面处存在总压差引起的流体宏观流动,起因于分子扩散。,整体移动是一种分子扩散的伴生现象。,3 分子扩散和总体移动的关系,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的传质通量,比较上两式可以发现:单向扩散时的传质速率比等分子反向扩散时多了一个因子(P/pBm),称为“漂流因子”。显然P/pBm1,漂流因子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总体流动在传质中所占分量的大小,即漂流因子体现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对于气体
15、混合物,此式也适用于液相,分子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特征系数之一,表示物质在介质中的扩散能力;,扩散系数取决于扩散质和介质的种类及温度等因数。,对于气体中的扩散,浓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对于液体中的扩散,浓度的影响不可以忽略,而压强的影响不显著。,物质的扩散系数可由实验测得,或查有关资料,或借助于经验或半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四、分子扩散系数,五、单相内的对流传质对流传质:指流体与某一界面之间的传质1、涡流扩散:当流体流动或搅拌时,由于流体质点的宏观随机运动,使组分从高浓度处向浓度低处移动依靠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旋涡来传递物质的现象。,在湍流流体中同时存在涡流扩散 和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占主导地位),其总扩散
16、通量为,式中 D分子扩散系数,m2/s;DE涡流扩散系数,m2/s;dCA/dZ沿z方向的浓度梯度,kmol/m4;J总扩散通量kmol/(m2s),注:涡流扩散系数DE不是物性常数,它与湍动有关,且随位置而不同。由于其难以测定,常将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结合在一起考虑。,2、对流传质 发生在流动着的流体与相界面之间的传质过程。在滞流内层主要是分子扩散。在过渡层既有分子扩散,也有对流扩散。在湍流主体中主要是对流扩散,阻力很小,可以忽略,即认为浓度一致。对流传质是湍流主体与相界面之间的涡流扩散与分子扩散两种传质作用的总和。,以湿壁塔的吸收为例:吸收剂沿壁面呈膜状自上而下流动,混合气体自下而上流过液体
17、表面。考察稳定操作状况下吸收塔设备任一截面m-n处相界面的气相一侧溶质A浓度分布情况。,整个有效滞流层的传质推动力为气相主体与相界面处的分压之差,即全部传质阻力都包含在有效滞流膜层内。,流体主体与相界面之间存在三个流动区域,即湍流主体、过度层和滞流层。,单相内对流传质的有效膜模型(与对流传热的有效膜模型类似。),0 ZG ZG,距离z,pAG,G,pi,气相分压 p,气相有效膜层厚度,滞流内层厚度,G,过渡层 同时存在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分压梯度逐渐变小,曲线逐渐平缓。,滞流层 溶质的传递主要依靠分子扩散作用,由于D值较小,在该区域内分压梯度较大,曲线陡峭。,湍流主体 主要依靠涡流扩散,大量旋
18、涡引起的混合作用使得气相主体内溶质的分压趋于一致,分压线为直线。,流动区域,3、气相传质速率方程式,kG-气膜传质系数,或称为气相传质系数。,4、液相传质速率方程式,NA-液相对流传质速率,kL-液膜传质系数,或称为液相传质系数,kmol/(m2skmol/m3)或m/sci-cA-溶质A在界面与液相主体间的浓度差,表一传热方式与传质方式的对比,六、两相间传质的双膜理论(传质机理)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如下:1 在气液两流体相接触处,有一稳定的分界面,叫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附近各有一层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这两层薄膜可以认为是由气液两流体的滞流层组成,即虚拟的层流膜层,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这两个膜
19、层。2 全部浓度变化集中在这两个膜层内。3 在相界面处,气液浓度达成平衡,即界面上没有阻力。通过以上假设,就把整个吸收过程简化为吸收质经过双膜层的过程,吸收阻力就是双膜的阻力。故该理论又称为双膜阻力理论。,双膜理论,为了解决多相传质问题,路易斯惠特曼(Lewis-Whitman)将固体溶解理论引入传质过程,二十年代提出了双膜模型。其模型,对过程的理解不同从而导出不同的模型,(1)双膜理论(惠特曼 Whitman,1923年)(a气液两相间存在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各有一层有效膜,溶质以分子扩散的传质方式由气相主体进入液相主体。b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c在气液两相主体中,溶质浓度均匀。)
20、(2)溶质渗透理论(希格比 Higbie,1935年)(液面由无数微元流体组成,液面上的每个微元都在与气相接触某一相同时间后进入液相主体。)(3)表面更新理论(丹克沃茨 Danckwerts,1951年)(液面由无数微元流体组成,但液面上每个微元与气相接触的时间不同,服从某个分布函数,各种年龄的微元被置换下去的机率相等(与年龄无关),而与该年龄的微元数成正比。虽然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比双膜理论更接近实验结果,但还不能用于设计计算,所以吸 收设备的设计仍以双膜理论为基础。),气相与液相传质速率方程,气相传质速率方程,NA-传质速率,kmol/(m2s)pA,pi-溶质在气相主体处的分压、在
21、界面处的分压;kG-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系数,kmol/(m2sPa)y,yi-溶质在气相主体处的摩尔分数、在界面处的摩尔分数ky-以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系数,kmol/(m2s)Y,Yi-溶质在气相主体处的摩尔比、在界面处的摩尔比kY-以摩尔比差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系数,kmol/(m2s),液相传质速率方程,NA-传质速率,kmol/(m2s)CA,Ci-溶质在界面处与液相主体处的浓度,kmol/m3;kL-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系数,kmol/(m2s)x,xi-溶质在液相主体处的摩尔分数、在界面处的摩尔分数kx-以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系数,kmol/(m2s)X
22、,Xi-溶质在液相主体处的摩尔比、在界面处的摩尔比kX-以摩尔比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系数,kmol/(m2s),气液两相界面的溶质组成,已知Y、X及kX/kY,由上式及平衡关系Yi=mXi联立求解可得Yi、Xi,可以用作图法可求出界面浓度P221,1、以(Y-Y*)为推动力表示的总传质速率方程气液相平衡符合亨利定律,则有,七、总传质速率方程,代入,2、同理得以(X*-X)为推动力的总传质速率方程式,图解,返回,3、气膜控制与掖膜控制(1)当溶质的溶解度很大,及其相平衡常数m很小时,知,液膜传质阻力m/kX比气膜传质阻力1/kY小很多,则上式可简化为:KYkY,此时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气膜中,这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吸收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5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