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虚传只在人.ppt
《道不虚传只在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不虚传只在人.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不虚传只在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新宇,道可道,中医之道与中华文化之道一脉相承。从中华文化之道理解升华中医之道。传道、授业、解惑。道不虚传只在人。传道者,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中医文化的传播者,中华文化复兴之参与者,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易经群经之首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医:生生之理、生生之术 汉书: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什么?尧传位于舜时给他四个字:“允持厥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个“中”,一个“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医与西医,西医找病除恶务尽 化肥、农药 寂静的春天 抗生素的滥用 人体菌群的失调中医
2、辨证求中共生 医生 养生,疗效决定存在,中医的优势:病毒性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老年病、妇科病、儿科病、整体调理、现代病,治未病不懂中医或半吊子中医是否定中医的中坚中医古藉里面有糟粕,更有精华。不要轻易否定糟粕,只是研究不到位,认识不到位。辨证论治,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简便廉验,健康整体打包。,内经的认识,谨熟阴阳,以平为期,这八个字出自内经。素问阴阳别论说:“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素问三部九候论就说:“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二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前者说的是疾病的诊断阶段,后者说的是疾病的治疗阶段。,谨熟阴阳 无与众谋,素问阴阳别论说:“谨熟阴阳,无与众
3、谋”中医诊断之法则,最高之层次,亦即阴阳的层次,中医临证能从阴阳层次上分辨、把握、熟悉,亦即所谓“谨熟阴阳”的层次,也就能达到“无与众谋”的境界。中医古语有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色脉来辨别阴阳。,道器之说,对中医阴阳的理解,也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层次。这里不对阴阳理论的一般概念或关系进行讨论,这些大家都熟悉。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道、一个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器就是所谓有形质的有结构的东西,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下。道就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上。那么对于阴阳的认识,在道与器的
4、层面上有什么不同呢?,从道的层面上认识阴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道至简,而阴阳之道就是至简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万物就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复杂寓含简单的生与成的过程。特别需要理解的是,万物都是以阴份的东西作为物质基础,而这种阴分的东西又都是含抱着阳分的东西,只有这种含阳之物才是充满生气活力的,也只有处于这种阴阳和谐状态东西,才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物质。,天地万物的生与成,古语云:“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从天地万物的生成,亦是人与生物
5、的生成,都是无极而太极,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阴阳二气始终不离其中,理解其中的气与形丶动与静丶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对于从本质上把握阴阳天地万物的精髓很有帮助。,乾、坤之精神,按照易经乾、坤二卦的精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在乾坤天地阴阳关系中,始与生、统与承,决定了阴阳关系中阳主阴从的地位。我们需要道法自然,充分认识乾阳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阳气者,若天与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就是说阳气就像天和太阳一样,有他自己的运行的处所和轨迹,要自安其位,不能随意丢失,一旦丢失则生命也
6、随之丢失,阳亡则人亡,阳存则人存,我们临床所称作的亡阳证,就是讲阳气跑丢了,跑丢了怎么办?还得请他回来,要运用回阳之法请他回归本位才行。,阳气的强弱与十二辟卦,按照易经的精神,阳气的强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十二辟卦实质上就是说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旦昼夕夜等等,都是这样。人的一日、一年、一生,实际上也是效法自然,亦有阳气生长盛衰的过程。,十二辟卦图,一年之阳气,春生 夏长夏至一阴生秋收 冬藏冬至一阳生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低之地,夏气常在。万物生长靠太阳,一日之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
7、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随着一日时间的不同,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适应,气门已闭,一定要它再打开,是违反自然生活的法则。,一月的阳气,朔上弦望下弦,一生之阳气,六十年,一个花甲子人生之大期以120岁为大限。,四时天地阴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与自然的和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不能脱离自然与我们生存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与之和协才能共存。,一阴一阳之谓道,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对于阴阳
8、之道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因为阴阳之道无所不在,可以说贯穿我们临床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你的修养修为的程度如何,决定你的认识判别水平的高低。,如何把握“阴阳之道”,如何提高认识判别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修养,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易经、老子、孔子等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能从道的层面把握好阴阳之道,在我们的临床中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道须臾不可离也,道须臾不可离也,离之非道也。志同,道才合;道不同,难相为谋。一方面,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为你喜欢或不喜欢,你的好恶而存在与否;另一方面,要认识道,确实不易,特别是我们这几代人,中国传统文
9、化的修为与氛围欠佳,要有学道、传道、授业、解惑的勇气和精神,争取更多志同道合者,使相谋者更多。,从器的层面上运用阴阳,以中医之器层面来看,阴阳主要是辨证的工具,选方用药的武器。,天地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之平衡并不能单纯用数或量上的相等来判断是否平衡,按中医的观点不是用“数”来推断,而是从“象”上来推断。“象”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象。中医的脏象学说就是讲脏外在表现之象。内在的疾病都会在外有所表象,就是症候或证象,特定类别的证象就构成证素。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就侧重在“象”上来认
10、识,最重要的象也就是阴与阳之象。一般说来,任何证或证素都可分为阴或阳。从器的层面上就是识证要运用阴阳,也必须辨别阴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中医的色诊与脉诊,色以应日,脉以应月,两者结合对于辨别阴阳意义重大,再结合其他诊法就可达到“不失”于诊了。,郑寿全之辨识阳虚症、阴虚症,郑寿全在辨识阳虚症、阴虚症上有一套硬功夫,在临床中对我们认识阴阳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
11、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高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其中阴阳证素的内涵已寓之中,但临床上还须注意证有真假,证易误诊。,郑寿全认识的启发,能认真体会研习郑氏有关的内容,对其证素特征有深入的理解,结合在道的层面上对于阴阳的认识,能极大提高我们在临床中辨识阴阳的能力。中医诊病治病一定要按中医的方法来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不虚传只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4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