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第二版)教材提纲a.ppt
《注册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第二版)教材提纲a.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第二版)教材提纲a.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采暖 大家论坛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一、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建筑热工,二、围护结构传热热阻,三、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热阻,四、对窗户的保温性能要求,五、对地面的热工要求,多层平壁的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计算,单一材料外墙角内表面温度和最小附加热阻的计算,六、围护结构内部温度的计算,七、维护结构的防潮验算,防潮验算方法,几种常用卷材屋面屋顶的验算,一、围护结构的耗热量,热负荷计算,二、冷风渗入的耗热量,建筑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1、朝向修正率2、风力附加率3、外门附加率4、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楼梯间除外)的高度附加率5、对公共
2、建筑,当房间有两面及两面以上外墙时,将外墙、窗、门的基本耗热量附加5%,多层和高层民用建筑,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渗透冷空气量可根据不同的朝向,按L=L0l1mb确定,多层建筑的渗透冷空气量,当无相关数据时可按L=kV计算,工业建筑、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计算出的房间冷风渗透量是否全部计入,应考虑下列因素,计算建筑物耗热量时,为了稍做简化计算,可作下列近似处理,围护结构耗热量计算后,考虑到热压作用,避免垂直失调,宜对耗热量按楼层做如下调整,民用建筑采暖指标,一、热媒的选择,散热器采暖,五、高层建筑热水采暖系统,二、采暖系统分类,三、重力循环热水采暖系统,四、
3、机械循环热水采暖系统,六、低压蒸汽采暖系统,七、高压蒸汽采暖系统,第一章 采暖,民用建筑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工业建筑,热水、蒸汽,热水采暖系统,蒸汽采暖系统,1、重力(自然)循环、机械循环2、单管系统、双管系统3、垂直式、水平式4、低温热水采暖系统、高温热水采暖系统,工作原理,系统形式,1、单管上供下回式2、双管上供下回式系统3、单户式系统,系统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系统特点,系统形式,设计注意事项,1、双管上供下回式2、双管下供下回式系统3、双管中供式4、单管上供下回式系统5、单管水平式6、双管下供上回式系统7、混合式系统,重力回水系统,1、双管下供下回式2、双管上供下回式系统3、双管中供式4
4、、单管下供下回式系统5、单管上供下回式,机械回水系统,系统形式,高压蒸汽采暖系统的技术经济特性,几种常用的高压蒸汽采暖系统,1、上供上回式系统2、上供下回式系统,凝水系统的回收,1、余压回水2、闭式满回水3、加压回水,一、水力计算方法和要求,采暖管道水利计算,二、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三、蒸汽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基本计算方法,简化计算方法,1、当量阻力法2、当量长度法,计算要求,1、采暖管道中热媒流速2、采暖管道最不利环路的比摩阻3、采暖系统的总压力损失,等温降法,变温降法,等压降法,低压蒸汽系统,高压蒸汽系统,1、供汽管道设计2、凝水管道的确定,1、蒸汽管道计算2、凝水管道计算,采暖管道设
5、计,一、采暖入口装置,一、采暖管道系统,采暖管道系统划分,采暖管道安装坡度,管道热补偿,管道支架间距,采暖地沟,采暖系统中阀门设置和选用,管道保温,管道刷漆,采暖系统的空气排除,管道连接,系统试压,第一章 采暖,采暖设备与附件,一、散热器,十、平衡阀,散热器选择,散热器布置,散热器的设计选择计算,二、减压阀,三、安全阀,四、疏水器,五、膨胀水箱,六、除污器,九、补偿器,七、调压装置,八、集气灌和自动排气阀,十一、分水器、集水器、分汽缸,十二、换热器,1、散热面积的计算2、修正系数3、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tpj4、散热器传热系数K5、计算例题,散热器安装,膨胀水箱水容积计算,膨胀水箱种类,膨胀水
6、箱配管,1、开式高位膨胀水箱2、闭式低位膨胀水箱,平衡阀调节原理,平衡阀适用场合,平衡阀安装使用要点,1、建议安装在回水管路上2、尽可能安装在直管段上3、注意新系统与原有系统的水流量平衡4、不应随意变动平衡阀开度5、不必再安装截止阀6、系统增设或取消环路时应重新调试整定,辐射采暖,一、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二、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组成,采暖热负荷确定,辐射板散热量计算,加热盘管水力计算,设计中有关技术措施,施工安装,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连续式),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单体式),1、发生器的选择计算2、距可燃物的距离3、系统设备选择4、控制系统的选择5、室外空气供应系统的设计和配置6、设计步骤
7、,1、燃气红外线辐射器2、全面辐射采暖3、局部、单点及室外采暖,第一章 采暖,一、热负荷计算,住宅分户热计量采暖,五、对土建的要求,二、散热器的布置与安装,三、室内采暖系统,四、水力计算,六、对热网的要求,七、计量系统,散热器的安装位置,散热器的形式,散热器罩的使用问题,系统制式,适合热量表的采暖系统,适合热量分配表的采暖系统,供回水双立管的布置,户内环路的管道布置,采用热分配表计量时的水力计算问题,采用热量表进行热量计量时候,水力计算应考虑的问题,双立管的户内独立环路的采暖系统水力工况分析,计量方式,热量热表,1、热量表2、热分配表3、计量装置安装,1、用热量表测量热用户从采暖系统中取用热量
8、2、测量用户散热设备散出的热量3、测量用户热负荷来计量用热量,一、集中送风,热风采暖,二、空气加热器的选择,三、暖风机的选择,四、空气幕,暖风机台数的确定,1、集中送风的气流组织2、集中送风的计算3、工作地带风速4、射流作用距离无因此数5、几种常用送风口的紊流系数a值6、Ah的计算7、计算例题,1、平行送风射流2、扇形送风射流,选用暖风机时应注意的事项,热空气幕的选用原则,热空气幕的送风形式和分类,空气幕的尺寸和技术性能,1、FM系列灌流式空气幕2、RML-S系列热空气幕,第一章 采暖,一、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概算,小区供热,二、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形式与热媒,热水供热管网的设计,采暖设计热负荷
9、,1、体积热负荷法2、面积热负荷法3、城市规划热指标,通风设计热负荷,1、通风体积指标法2、百分数法,生活用热的设计热负荷,1、热水供应用热2、其他生活用热,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形式,集中供热系统热媒及其参数选择,1、热电厂集中供热2、区域锅炉房,1、热水热媒特点2、蒸汽热媒特点3、热媒选择,三、集中供热系统管网设计,供热管网的布置,1、供热管网布置形式2、供热管网布置原则,1、热水供热管网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2、热水供热管网管道直径及其阻力损失的确定,蒸汽供热系统管道的设计,四、供热管网与热用户连接设计,热水供热管网与热用户的连接方式,蒸汽供热管网与热用户的连接方式,1、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2、
10、装水喷射器的直接连接3、装混合水泵的直接连接4、间接连接,1、热用户与蒸汽网路的连接方式2、凝结水回收系统,五、热力站设计原则,六、热水供热管网压力工况分析,热水网路压力状况的基本技术要求,热水管网的压力工况,1、保证系统不超压2、保证系统不倒空3、保证热水不汽化4、保证热用户有足够的资用压头5、热水网路回水管道内任一点的压力,都应比大气压力至少高出50kPa,以免吸入空气,七、热水供热管网水力工况与热力工况,热水管网的水力工况基本概念,水力工况分析计算基本原则,1、水力失调2、水力稳定性,1、基本关系式2、管网主力数的计算,水力工况的计算,水力工况定性分析,1、循环水泵出口阀门关小2、供水干
11、管上阀门关小3、某一用户阀门关闭4、某一用户阀门开大5、热水网路未进行初调节,水力工况对热力工况的影响,1、散热器的传热性能2、水力工况对热力工况水平失调的影响3、水力工况对热力工况垂直水平失调的影响4、解决热力失调的途径,八、热力管道设计,管道敷设方式,管道热补偿,管道活动、固定支架跨距的计算,1、地上敷设2、地下敷设,1、安装强度计算2、按照刚度条件,第一章 采暖,一、锅炉基本特性的表示,小区供热锅炉房,二、锅炉房设备组成,三、锅炉房总体布置原则,四、锅炉房主机设备的选择,蒸发量、热功率,1、锅炉房的组成及布置2、锅炉间的工艺设备3、锅炉辅机的工艺布置4、操作平台,五、锅炉房辅助设备,六、
12、燃油燃气锅炉房设计,蒸汽(或热水)参数,受热面蒸发率、受热面发热率,锅炉的热效率,锅炉的金属耗率及耗电率,中国锅炉型号的表示方法,锅炉本体,锅炉房的辅助设备,锅炉房在总平面上的布置原则,锅炉房区域布置原则,锅炉房的工艺布置原则,锅炉房设计容量的确定,燃煤锅炉设备选择,鼓引风机配置选择要点,固体燃料燃烧的空气量及烟气量,锅炉风烟道系统阻力,风烟道及烟囱设计,锅炉烟气除尘,燃油燃气锅炉性能,高层建筑物内的锅炉房布置,锅炉放燃油系统,燃气系统,1、热负荷的确定2、锅炉房设计容量的确定,1、燃料及燃烧方式的选择2、锅炉选型原则3、锅炉台数的确定,1、送风系统阻力2、烟气系统阻力,1、风烟道的设计原则2
13、、烟囱设计原则,1、锅炉烟气除尘系统设计原则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燃油燃气锅结构特点2、燃油燃气锅炉的防爆3、燃烧器4、调风器,1、燃油设计的基本原则2、储油罐3、日用邮箱4、燃油过滤器5、供油泵6、输油泵7、燃油管道敷设及布置,1、供气管道进口装置设计要求2、锅炉房内燃气配管系统设计要求3、吹放散管系统设计4、燃气锅炉房燃气管道敷设5、燃气调压系统,第一章 采暖,第二章 通风,一、全面通风设计的一般原则,全面通风,二、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三、全面通风量计算,消除有害物,消除余热或余湿,1、不稳定状态下的全面通风量计算式2、稳定状态下的全面通风量计算式,1、消除余热2、消除余湿,四、
14、热风平衡计算,风量(空气质量)平衡,热量平衡,五、事故通风,一、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自然通风,二、自然通风原理,三、自然通风的计算,四、避风天窗,五、避风风帽,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余压,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压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的设计计算步骤,排风温度计算,有效热量系数m值的确定,筒型风帽的布置,筒型风帽的选择,一、局部排风罩种类,局部排风,二、局部排风罩的设计原则,三、局部排风罩的设计计算,密闭罩,柜式排风罩(通风罩),外部吸气罩,接受式排风罩,吹吸式排风罩,密闭罩,柜式排风罩(通风罩),外部吸气罩,槽边排风罩,吹吸式排风罩,1、分类2、排风量计算3、吸风口(点)位置的确
15、定,1、前面无障碍的排风罩排风量计算2、前面有障碍时外部吸气罩排风量计算,一、粉尘特性,除尘,密度、粒径分布、比表面积、爆炸性、含水率,润湿性、粘附性、比电阻、堆积角、滑动角、磨损性,二、除尘器的选择,除尘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除尘效率2、压力损失,选择除尘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三、典型除尘器,重力沉降室,1、旋风器的结构2、旋风器的使用3、压力损失计算4、除尘效率计算5、旋风器选用,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1、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类型3、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特点4、袋式除尘器的滤料5、主要技术指标,静电除尘器,1、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静电除尘器的主要类型3、静电除尘器的主
16、要特点4、主要技术指标5、选用的主要步骤,湿式除尘器,1、湿式除尘器除尘机理2、湿式除尘器的结构型式3、静电除尘器的主要特点4、主要技术指标5、选用的主要步骤,第二章 通风,一、有害气体分类,有害气体净化,无机类,有机类,二、起始浓度或散发量,1、固定床吸附装置2、蜂窝轮浓缩净化装置,三、有害气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四、吸附法,五、液体吸收法,吸附法的净化机理和适用性,活性炭吸附装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活性炭吸附装置选用时的浓度界限,1、水蒸气再生法2、惰性气体再生法3、空气再生法4、热力(高温焙烧)再生法,吸收法的净化机理和适用性,吸收的基本原理,1、平衡关系2、扩散和吸收3、传质系数,吸收剂,
17、1、选用原则2、吸水剂种类3、吸收剂用量,吸收装置的选用,一、测定位置和测定点,通风管道风压、风速、风量测定,测定位置的选择,测试孔和测定点,三、风道内风速的测定,1、圆形风道2、矩形风道,间接式,直接式,罩口风速的测定,风量测定,二、风道内压力的测定,原理,测定仪器,1、毕托管2、压力计,测定方法,四、风道内流量的计算,五、局部排风罩口风速风量的测定,1、均匀移动法2、定点测定法,1、动压发测定排风罩的风量2、静压法测定排风罩的风量,一、设计原则,汽车库通风设计,二、排风量计算,三、排风口与风机选型,四、地下车库的防火排烟,五、地下车库通风系统节能运行,一、通风管道的材料与形式,通风管道系统
18、,常用材料,风管形状和规格,二、风管内的压力损失,三、通风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四、通风除尘系统风管压力损失的估算,1、金属薄板2、非金属材料,1、风管断面形状的选择2、通风管道统一规格,风管的保温,摩擦压力损失,矩形风管的摩擦压力损失计算,1、流速当量直径2、流量当量直径,系统管段编号,选择合理的空气流量,1、流速当量直径2、流量当量直径,管道压力损失计算,管道压力损失平衡计算,风机选择,五、通风管道的布置和部件,系统划分,管道布置,除尘器的布置,防爆、防腐与保温,1、防爆2、防腐3、保温,六、均匀送风管道设计计算,均匀送风管道的设计原理,实现均匀送风的基本条件,侧孔送风时的通路局部阻力系数和
19、侧孔局部阻力系数(或流量系数),均匀送风管道的计算,1、保持各侧孔静压相等2、保持各侧孔流量系数相等3、增大出流角,第二章 通风,一、通风机的分类、性能参数与命名,通风机,通风机的分类,通风机的性能参数,二、通风机的选择及其与风管系统的连接,三、通风机在通风系统中的工作,1、按通风机作用原理分类2、按通风机用途分类3、按通风转速分类,1、性能参数2、性能参数的变化关系,通风机的命名,选择通风机的注意事项,通风机与风管系统的连接,四、通风机的联合工作,风机并联工作,风机串联工作,1、两台型号相同的风机并联工作2、两台型号不同的风机并联工作,五、通风机的运行调节,改变管网特性曲线的调节方法,改变通
20、风机特性曲线的调节方法,1、改变通风机转速的调节2、改变通风机进口导流叶片角度的调节,1、名称2、型号3、机号4、传动方式5、旋转方向6、风口位置,特性曲线,通风系统与风机特性曲线,1、两台型号相同的风机串联工作2、两台型号不同的风机串联工作,第二章 通风,一、基本知识,建筑防排烟,火灾定义及分类,防排烟设计依据,二、防火分区,四、防烟、排烟设施,建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1、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2、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建筑防火分类及耐火等级,1、建筑分类2、耐火等级,防火分区的概念,防火分区划分原则,1、防火分区面积规定2、民用建筑内防火分区划分原则,三、防烟分区,防烟分区的概念防烟分区划
21、分原则,设置防烟、排烟系统的必要性,建筑设置防烟、排烟方式的分类,防排烟设计的基本原则,需要设置防排烟的部位,1、就地排烟通风降低烟气浓度2、防止烟气扩散3、保证人员安全疏散,1、高层建筑需要设置防排烟的部位2、面积超过2000m2的地下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3、人防工程需要设置防排烟的部位4、厂房、库房、单层或多层建筑中需要设置防排烟的部位5、通行机动车的一、二、三、四类隧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通行机动车的四类隧道可采取自然排烟方式,建筑防烟、排烟方式的选择,建筑防排烟的设计方法,五、建筑自然排烟,自然排烟的形式,自然排烟设计条件,1、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2、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
22、范规定3、根据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自然排烟设计,自然排烟存在的问题,六、建筑的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部位的确定,机械防烟系统方式选择,加压送风防烟系统送风量的计算方法,1、压差法2、风速法3、泄压阀开启面积4、加压送风量控制标准,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基本要求,七、建筑的机械机械排烟,机械排烟设置部位的确定,1、根据高规的规定2、根据建规的规定3、面积超过2000m2的地下车库4、人防工程需要设置防排烟的部位,机械排烟方式,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计算,1、民用建筑排烟量计算2、汽车库排烟风机大于等于6次/h3、人防地下室的排烟风机和风管风量4、机械排烟的补风量的计算,排烟系统
23、的基本要求,1、排烟系统的布置2、排烟口3、排烟风道,八、通风、空气调节系统防火防爆设计要点,九、防火、防排烟设备及部件,风机,管道,阀门,十、机械防排烟及空调通风系统防火控制程序,不设消防控制室的机械防排烟和通风空调系统防火控制程序,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机械、防排烟和空调、通风系统防火控制程序,第二章 通风,第二章 空气调节,一、湿空气性质及焓湿图,空气调节的一般知识,湿空气的性质,焓湿图及应用,二、室内空气参数确定,三、空调房间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1、湿空气的组成2、湿空气的状态3、相对湿度的含义,人体热平衡与热舒适,1、人体热平衡方程式2、人体热舒适方程和PMV-PPD指标,窗玻璃的太阳光
24、学特性,墙体的建筑热工特性,1、热湿比2、等湿加热或等温冷却3、等焓加湿4、等温加湿5、减焓减湿6、两种不同状态空气混合7、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室内空气设计参数,1、舒适性空调的室内空气设计参数2、工艺性空调的室内空气设计参数,1、反射2、投射3、吸收,1、总传热阻2、热惰性指标D,空调房间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一、湿空气性质及焓湿图,空气调节负荷计算,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二、空调冷(热)、湿负荷形成机理,三、空调负荷计算,计算方法概述,谐波反应法简介,1、用冷负荷温度计算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2、用冷负荷温度计算窗户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3、室内热源形成的冷负荷,冷负
25、荷系数法计算空调负荷,得热量与冷负荷,湿负荷,1、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和逐时温度3、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湿度的确定4、其他空调室外计算参数详见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1、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2、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四、空气的热湿平衡及送风量计算,空调房间热湿平衡,空调送风状态和送风量的确定,1、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2、空调房间内每人所需新风量,五、空调系统全年能耗量计算,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法,负荷频率表法,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法,1、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2、空调房间内每人所需新风量,一、空调系统的分类,空调系统,按空气处理设备的位置情况来分类,按负担室内负荷所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注册 设备 工程师 暖通 空调 专业 考试 第二 教材 提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4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