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资治通鉴读后感1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坏的品质。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颜真卿坚贞不屈:颜真卿,自,清臣。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他创造了“颜体”。而颜真卿所处的时代
2、,正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唐明皇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把国事管交给奸臣。当时有个叫安禄山的,颜真卿早已发现他有谋反的趋势。当颜真卿上任范阳管辖时,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当安禄山通过密探知道这些情况时,嘲笑说:“这颜真卿真是一个酸文人,胸无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挂虑。”后来安禄山真的谋反了,谁都挡不住,只有颜真卿挡住了太原地区。谁都不相信平时游山玩水的颜真卿竟一直关注形势。唐明皇和杨贵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怎么会背叛。唐明皇一阵感叹:听说他(颜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职,可惜我可惜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安禄山不管如何威胁颜真卿,但颜真卿宁死不屈。后因颜
3、真卿的坚贞不屈,使他们十分害怕,终于他们将颜真卿处死了。一生忠直,功勋卓越的一代名臣与大书法家,就这样为国捐躯了。人如其书,颜真卿光辉的人生和他的书法一样端庄雄伟、万世永存。颜真卿的坚贞不屈让我感动。坚贞不屈这四个字现在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生命最重要。所以在电视上总能看见有几个贪生怕死的人,背叛朋友,背叛国家,背叛自己。读资治通鉴让我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资治通鉴读后感2“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
4、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
5、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资治通鉴读后感3资治通鉴成书以来,非常受人追捧,列举一二: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
6、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清代顾炎武:(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近代学者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如此多的美誉,似乎资治通鉴已成为君臣治国不可或缺之书,但我却纳闷:“自北宋神宗以来,至清末溥仪为止,却没有发现谁因资治通鉴而使一国大治的例子。”问者无心,听者是否哑口无言呢
7、?我本来就无知浅陋,当然不敢非议某些人心中的圣贤,也无能诽谤某些人熟读的经典,若此书真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何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明亡于清?难道那些身居庙堂之上的人不明白圣贤经典的道理吗,何至于让“蛮夷之族”侵我中华,戮我妻子,毁我家园?这显然就有点让人无法理解了。从内容上看,资治通鉴包罗万象,有政治、经济、制度、军事等方面的涉猎。特别是关于政治和军事,是此书的重中之重,条理清晰,精彩纷呈,对此我也是不吝赞美。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这部书只是司马光等人的一家之言,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总结,到底能对后人有多大裨益,这恐怕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当然我并非否定此书的价值,只是希望不要迷
8、信此书,毕竟现实社会不是武侠世界,凭借一部宝典抑或一把神剑,就能纵横江湖唯我独尊。如果有人将一本书与一国的盛衰联系起来,这简直就是风马牛相及的神逻辑,也好比有人把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拿出来洋洋得意一番,这种阿Q似的故事还是少相信为妙。我不敢否定资治通鉴是一部好的历史书,我只是质疑将它推上无以复加的神坛。从史学价值来看,此书确实罕有其匹,但从一种历史总结的角度来说,它时至今日亦难担此大任。我们暂时放弃对此书的迷信,回归到一个原本的问题:我们学习历史到底是为了什么?很显然我们学习历史不是照猫画虎,把今日当作历史的重演,假若执意生搬硬套,恐怕只会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学习历史,重要的是内涵
9、,了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制度,认清社会的状况,人性的本质。至于那些明君的忧国、昏君的庸聩、忠臣的耿直、奸臣的媚骨、战争的诈谋、和平的可贵、权力的血腥、平凡的真实如此等等,但愿都留在书中,别拿出来沾沾自喜。它们只是体现历史的厚度,并非今天炫耀的资本。我们从历史中而来,面向未来而去。前方才是我们的道路,而不是转身向后看,羡慕那些三王五帝,否则我们的历史可就真成了陈年流水簿子了!资治通鉴读后感4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在这里,我就挑我感
10、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
11、芳百世的将军。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资治通鉴读后感5司马温公编纂资治通鉴不可说不受到春秋的影响。温公早年便爱读春秋,编出一部资治通鉴这样的书可能是他一直的愿望吧。这部书刚出炉时,其实并未像今天这般受到人们普遍肯定,用温公自己的话说:“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然而经过时间的沉淀,这部被称为帝王教科书的大作,最终绽放出比春秋更耀眼的光芒
12、。资治通鉴与春秋左氏传在时间上大致承接,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春秋左氏传写出的更多是道义。因为在春秋那个时代,即使周王室衰微,在道义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诸侯想要称霸,在实力雄厚的前提下,还必须顾及周王室的颜面,打起尊王的旗号,才能使得其他诸侯心服。纵观春秋时代几个有实力的诸侯,如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和楚庄王等,他们有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有的“尊王攘夷”,在外交手段上的拿捏是很有艺术性的,不像战国那样全凭实力和暴力。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比起战国来说,至少是做足了表面工作的。所以,读春秋左氏传可以发现,我们民族几千年来讲的道德、礼义和廉耻都可以再里面找到源头,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深
13、,今天的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大多还是出自这本书的。春秋左氏传通过对道义的表现,揭露出更深刻的人性。因为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所谓道德的束缚,人的思想还未被封建统治所禁锢,使得最原生态的人性得以表现,这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读完令人掩卷叹息。春秋的情义浪花流到战国,拍打出另一番的激情澎湃。战国是一个充满激情而残酷的大争时代,在充满热血和激情地追求自强的同时,血腥和暴力始终充斥着整个战国。从战争就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败大多是被俘,而战国时期则全是大屠杀,一只延续到秦帝国的灭亡。资治通鉴便是从韩、赵、魏三家正式立为诸侯开始的,从一个大分大争的战国时代开始,到另一个大分大争的五代十国结束,大体来说历经五个统一(秦、汉、晋、隋、唐)、六个分裂(战国、楚汉、三国、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国),每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大气磅礴。资治通鉴所表现的侧重点和左传是不同的,它更注重挖掘历史对现在的实用性,以史鉴今,借鉴历史中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及成功之道,学习其中说话的艺术,做人的道理,还有对历史趋势的把握等等,这部书中的宝藏取之不尽。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资鉴定乾坤”,这句话不为夸张。一部资治通鉴共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在其第一卷中所揭示的用人之道与管理之道,就足够一个管理者在一生中去实践做到。所以,一卷资治通鉴已经可以让人受用一生了。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