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3.ppt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3.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气候系统,气候形成和维持的物理因素 气候系统的加热率 风、洋流及大尺度涡旋通过对物理量的输送达到稳定平衡,维持一定的地球热量平衡态。,当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受到破坏,将导致气候系统状态的改变,即气候变化。,气候系统 地球表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与温室效应 大气和海洋环流 水文循环与气候系统中的反馈过程,地球表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与温室效应影响气候系统加热率的因素: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影响),其变化是引起影响地球能量收支平衡的外在因素。2)地球的行星反射率,决定到达地球的太阳能有多少份额被反射回太空(云量、大气气溶胶、冰雪覆盖面积、陆地植被、地貌形态,以及海陆分布格局等)。这些
2、因素的改变可导致地球实际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发生改变。3)太阳能在地球系统中滞留的时间,与地球的温室效应相联系。,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量气体对地表长波辐射的吸收决定了地面温度的变化。水汽(H20)、二氧化碳(C02)、氧化亚氮(N20)、甲烷(CH4)和氯氟烃等温室气体对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但强烈地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从而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使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不是马上就散失掉,而是在其返回宇宙空间之前反复地加热地球,使地球变得象温室一样温暖,即“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增减会改变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地表温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表温度将较现代低32,即为-17(现在1
3、5);如果不考虑云的反射作用,地面温度也将较现代低21。果真如此,地球上的水将因此而停止循环,地球上的生命也将毁灭。,维持温室气体的平衡是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大气温室气体含量的调控:1)自然状况下温室气体由生物过程和海洋过程来调节的;2)人类活动向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地面大气热机的主要热源 大气从地面获得的能量是大气直接从太阳获得的能量的2.3倍。穿过大气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地面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的形式传输给大气。在地面热源中,海洋的潜热占50%以上,比感热多两倍多(23:7)。海洋贮藏了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气候系统
4、的动力。,气候系统通过大气和海洋的运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传输与转化。海气之间在气候尺度内存在着密切的、甚至是共生的耦合关系。海洋推动大气运动(主要通过对潜热和感热的输送),强烈地影响气候;大气影响海洋环流(主要通过风应力将动量送给海洋)。,大气环流传输着热量和水分,水分的传输影响陆地上降水的分布、冰盖的发展以及海水的盐度。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决定着全球的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类型及其变化。气候的异常(如旱、涝)均与大气环流的某种持续异常有关。,全球大气环流形式:1、平均经圈环流由赤道与极地间的能量梯度作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所产生的大气运动;2、沃克环流赤道地区大洋东、西两侧海水冷暖差异形成的大气纬圈环流
5、;3、季风环流由于海、陆分布及其物理性质的不同所产生的热力差异而导致的。,中高纬是以极涡为中心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冬强夏弱),西风带中有“冬三夏四”的平均长波槽。冬季三个长波槽:东亚大槽 140E 北美大槽 70W 欧洲浅槽 40E 夏季四个长波槽:东亚大槽 160180E 北美大槽 60W 欧洲西海岸槽 010E 贝加尔湖西部槽 90E 冬季中低纬有5个西风带槽:东亚、北美、孟加拉湾、地中海、东太平洋,中纬度,低纬度,低纬度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弱夏强,随季节南北位移)冬季副高弱其范围在20N以南 夏季副高强其范围在40N以南,ENSO 循环,当印度洋地区出现气压正距平时,东南太平洋及南美地区
6、将有负距平;反之亦然。,沃克环流 赤道东太平洋是冷水上翻区。这个冷水域是赤道地区最强的,因此形成了著名的赤道干旱带。在日界线以东010S范围内年降水量仅500mm左右。西太平洋从日界线往西到菲律宾是所谓“暖池”。在西太平洋赤道附近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10N及10S附近两个半球的热带辐合带年降水量高达5000mm。在菲律宾以东的暖池与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域之间形成强烈的温度对比。Bjerknes首先(1969)指出这种东西向对比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赤道太平洋上空可能存在一个纬向环流圈。,沃克环流 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上空大气是下沉运动,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以上升运动为主
7、,而地面为东风信风,高空对流层上层为西风,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沃克环流是赤道地区海气作用的产物,并通过大气的遥相关作用影响到其它地区,在整个赤道纬圈均存在沃克环流。,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季风环流产生了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季风的基本概念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的分布,世界季风区分布:约在 30W 170E,20S 35N的范围,其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最显著。东亚季风范围广、强度大,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印度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东亚南亚季风气候特点:(1)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很大,甚至相反;(2)季
8、风源地不同,气团性质不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3)造成的天气现象有本质的季节性差异,冬季干燥少雨,夏季湿润多雨,多暴雨;热带地区有旱季与雨季之分。,季风的成因:(1)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2)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3)大地形的作用如青藏高原我国雨季的起讫与东亚夏季风的进退 雨带位移特点:3次急进3次渐进 5月雨带位于华南沿海;6月上旬移至南岭以北和闽浙交界处;6月中旬雨带第一次急进,迅速移过两湖盆地,雨带抵近长江沿岸,停滞20天左右;7月中旬雨带第2次急进至40N以北;8月中旬雨带达最北,之后逐渐难移;8月下旬后很快难移,半个月后抵华南。,海洋环流 大气和海洋以复杂的非线性方式紧密联结
9、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耦合系统,共同承担着地球上能量的传递作用,是热量从赤道向极地传输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驱动大洋表层水体发生相应的运动,形成表层环流。在表层水被从原地吹离的地区,下伏的次表层水将会上涌补充,形成上升流;相反,在表水汇聚地区,又会形成下降流。在有上升流和下降流的地区,其海洋表面温度低于或高于其它海区,赤道地区大洋两侧海水温度的差别导致了沃克环流的出现,海温的变异引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并通过海气作用导致沃克环流异常,造成大尺度的环流异常与全球气候异常。此外,在邻近外海有冷的上升流的大陆地区往往出现干旱气候。,热盐环流(温盐环流)由于温度和盐度 的变化引起海水密度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候变化 气候 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3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