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
《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中国疆域变迁的几点理性认识,中国疆域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中国疆域形成的原因分析,统一与分裂的分析,“中国”概念及其中国疆域的界定,“中国”称谓的由来及含义,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如何界定中国的边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地形因素 2、自然形成(历史经济)3、政治统一(政治制度杰出人物)4、民族因素 5、边疆政策 6、思想文化(“大一统”思想)7、宗教因素,“中国”称谓的由来及含义:,周武王和周成王时“中国”一词开始正式问世。西周初期,“中国”有三种含义:第一,指京师,即首都。第二,指商周封域。第三,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即最
2、初的夏区。到了西周晚期,“中国”一词又增加了两层含义:一即诸夏或汉族居住地区和建立的国家。二是包括周边各族在内的地方,统称为“中国”。中国的疆域基础是秦汉奠定的,经隋唐发展至元明清,终于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确立和巩固。历代王朝,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其管辖的疆域或版图,均属“中国”版图。,“从历史记载来看,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所以,中国这一名词的涵义就是祖国,朝代则是统治阶级在各个不同时期所建立的国家称号。中国为各族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所共有,朝代有兴有亡,一个代替一个,中国本身总是存在着并且发展着
3、”。(范文澜语),“中国”名称,始见于周朝,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与四土相对的大邑商、中商。中国开始只是国中、王畿、京师的代称。周朝推行亲族、功臣封建制度,受封国诸侯以周天子为共主,由同族共宗形成华夏诸国。“中国”成为宗主国(周朝)和各诸侯国共同使用的名号。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范围,大致由华夏诸国共同构成,直至秦朝兼并各国,华夏诸国重新统一。古代中国是王朝中国,性质是帝制国家,国与帝从理论上讲是合为一体的。尽管古代中国王朝都以中国自居,但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秦、汉、魏、蜀、吴、魏晋南北朝、隋唐迄至元、明、清,真正称中国的只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中国只是简称。因此,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
4、,实际上包含着古代自称并被称为中国的王朝国家与简称中国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层含意,尽管彼此有历史继承关系,但如在不同语境不加区别使用,传达的信息不是含混便有歧义。-毕奥南(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古代所有朝代,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诸多王朝,都不以“中国”为国名,但都以“中国”为统称。这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和规范化。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称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简称即是“中国”。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签订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专制制
5、度,一家一姓的朝代国号也随之废除,于是定国名为“中华民国”,“中国”二 字为其简称,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名称中使用“中国”两字。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仍然作为其简称。,由此可见,“中国”的含义,自古至今曾发生多次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是: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华夏/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通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这种深刻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贯穿着中华文化的渊源及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国概念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
6、?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我们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
7、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至于现在的中国疆域,已经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个范围了,而是这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帝国主义侵略宰割了我们的部分领土的结果,所以不能代表我们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了。”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zgjy.htm,“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边界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疆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所谓中国的边界决不能仅仅是指中原王朝的边界,还应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边界,其他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这么一个观念,边疆地区有时不在汉族政
8、权统治之下,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为从整个历史看起来,它是中国边疆地区的区域性政权。”“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汉族是汉族,中国是中国,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这是不同的概念。”谭其骧,从入主中原的统治民族方面来讲,自秦朝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由汉族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中也出现过多次全国的统一局面,但是每个统一王朝的疆域都不一样。如何界定中国的边疆呢?,“疆域,是历史活动的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串古今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这个疆域,基本上包括了汉族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但并不局限于这个
9、地理范围。如果局限于这个范围,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都要排挤出去了。”“这个疆域,是国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但并不包含某些民族外国成员的活动在内。这是因为有些民族是跨国境的,我们只写这些民族在我们国境内的这部分人的活动,一般不写这些民族在国外的那一部分人的活动。”“在历史上,有些朝代的版图超越现在的国境,有些战争或别的重大的历史活动超越了现在的国境。有时候,有一些外国人进入中国境内从事各种活动,甚至还有外国军队来侵略。虽然是在国境以外,或是外国人进入我们国境之内,都跟我国历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都要写在我们的历史内。我们说本国疆域的范围,并不限制关于中外关系的记载。”“关于疆域问题,有
10、一部分历史工作者,还不能完全摆脱皇朝疆域的圈子。他们把殷周史限制在黄河流域,把春秋战国史基本上限制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把秦汉隋唐的版图要说得是如何地统一和恢廓,把元的版图要说成跨欧亚两洲等等。就殷周史说殷周史,就春秋战国史说春秋战国史,就秦汉隋唐的版图说秦汉隋唐的版图,这都是对的。但如果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这是不能说明中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共同创造祖国历史的。很显然,不能跳出皇朝疆域的圈子,就会掉入大民族主义的泥潭里,这既不符合历史的真相,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7981页。,中国历史上的分裂,2、国家分裂的原因(1)封建自然
11、经济的分散性和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2)中央集权的削弱和中央政府权威的降低;(3)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4)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5)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激化,民族融合不够稳固等。,3、对分裂时期的评价(1)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民生产生活,人民生活贫困等。(2)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也在客观发展,如民族融合的加强,局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等,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时期(1)春秋战国(2)三国两晋南北朝(3)五代辽宋夏金,4、教训和启示(1)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要注意发展商品经济,形
12、成统一市场,维护政治统一;(2)注意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割据势力的抬头。,2、九大统一王朝 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中国历史上的统一,1、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统一(1)秦朝(2)西晋(3)隋朝(4)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经历过的统一,有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多民族内部的统一和多民族的统一。后者又包含区域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90页。,3、中国古代得以统一的原因:(1)经济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根本原因)。(2)政治制度因素:中
13、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利于防止地方叛乱,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3)文化因素:中国统一的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4)民族因素: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少数民族的贡献。(5)群众作用: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个体作用:一批杰出人物的个人贡献(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7)地理环境因素:中国独
14、特的相对独立而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4、统一局面的意义: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意义深远,这对政权的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的融合、科技文化进步、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统一的时代,往往伴随繁荣富强,声名远播;国家分裂的时期,往往带来山河破碎,社会动荡。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基本观念和共同心声。”黄朴民:论中华文化与国家统一,光明日报,2003-05-27:(3).,今天,我国政府和人民收回香港和澳门主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15、人心所向,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裂,民族间的争战是暂时的,国家的统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是支流,“合”是主流,即使是分裂状态也孕育着促进统一的因素。,2、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古代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统一也有分裂,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说的这件事。但是,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分裂只是国家的分裂,而不是民族的分裂。分裂只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地位,统一
16、是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1)从统一的局面看: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的时间:从时间上看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逾千年,分裂时间不过几百年。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2)从分裂时期看:分裂时期比较短暂,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如曹操、诸葛亮、孝文帝、赵匡胤等。(3)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隋唐中华文
17、化圈的形成。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对统一行动及统一时期的消极方面的批判丝毫无意否定统一本身,对分裂社会中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也绝不意味着对分裂本身的赞颂。”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18、店,1994年10月第1版,第243页。,“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央集权国家,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然可观的典章制度,规模巨大的建设工程,尽管多出现于统一时期,但是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小工程的兴建,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以至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发展的机会;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例如南方腹地广大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一些弥补。分裂时期的小国,为了自立自存,不得不勉力开发一些道路河渠等工程,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
19、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田余庆:古运河开发中所见的一个问题,载秦汉魏晋史探微,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中国疆域形成的原因分析,1、地形因素(高山沙漠大海)2、自然形成(历史经济)3、政治统一(政治制度杰出人物)4、民族因素(各族包括少数民族的蒙古和满族等)5、边疆政策(羁縻与怀柔、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从和亲到联姻、经济开发、民族区域自治)6、思想文化(“大一统”思想)7、宗教因素,助成民
20、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黑格尔:历史哲学 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的特点,是中国政治上统一局面出现、发展和巩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141146页,中国的边疆处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这样相对比较独立的自然地理界限。,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分裂与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每一次由分而合,一般说来是扩大一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
21、是在秦汉时期,秦统一时北至秦长城,西边只到黄河,根本没有挨上青藏高原。汉朝的统一,西边到了玉门关,到了青藏高原的湟水流域。比秦有所扩大。隋唐的统一又扩大一步,但是都赶不上清朝的统一。一次一次统一,一次一次的扩大,到清朝的统一,版图最大。而这个范围并不反映清朝用兵的结果,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各方面密切关系所自然形成的。”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zgjy.htm,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B、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基层
22、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趋势:,特点:,中央政治制度:,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地方政治制度:,趋势:,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特点:,中国历史政区,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省,道,府,县,府,趋势: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
23、中央的权力。,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西周:分封制。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西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武帝时,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北宋:宋初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和不一。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黑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疆域 变迁 理性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3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