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细讲之八佾第三.ppt
《论语细讲之八佾第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细讲之八佾第三.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细讲之八佾第三,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石初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数,如其佾数
2、。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或曰:“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范氏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曰:“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学而第一谈治学为政第二谈治国平天下八佾第三开始批判现实,谈社会之病,非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共290多年)初年,诸侯不听天子的号令,相
3、互攻伐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白虎通号篇。春秋中期,大夫不听诸侯号令后来,家臣不听大夫号令,季氏家臣阳虎作乱,1、季氏:鲁大夫季孙氏,鲁桓公的后裔,季桓子,一说季平子 2、谓:评论3、八佾:八列,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春秋隐公五年左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另解: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为四人。,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
4、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故鲁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4、庭:季氏的家庙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一解,容忍,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忍:二解,忍心,此事他都忍心做,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呀?雪公语: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彻,直列反。相,去声。三家
5、,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雍,周颂篇名。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当为,鲁安得独用天子礼乐哉?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袭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故仲尼讥之。”,1、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仲、叔、季三孙,是鲁国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他们是桓公的公子庆父、叔牙、季友之后的子孙,故皆称孙,又称三桓子孙。庆父为庶子之长,故仲孙后改称孟孙。2、雍:诗经
6、写作雝,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在周颂臣工之什里。3、彻:通作撤。天子祭宗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诗歌之而撤。4、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两句在雍诗中相:助祭的傧相;维,语气助词辟:训君,指诸侯公:二王之后于周封公,夏之后为杞,殷之后为宋,穆穆,是形容天子温和肃敬之貌。四方诸侯以及二公都来助祭,天子是那样的温和庄严肃穆5、奚取于三家之堂。主祭者是天子,四方诸侯以及二王之后都来陪祭,三家之堂哪里有这样的场景,却唱这样的诗句,到底是何意义?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彻,越分非礼,昭然若揭孔子的态度明明白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
7、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1、仁:内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正理,大道,根本2、礼:外在的,礼主敬,3、乐:外在的,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会恰到好处,所以礼乐一般连用内外须一致,名实相副,否则仅有礼乐有何用呢?,前后脉络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8、?”1、第一句:季氏八佾僭礼2、第二句:三家雍彻僭礼3、第三句:表面有礼、有乐,内心无仁,如礼何?如乐何?4、下一句:谈礼的根本(林放问礼之本)蕅益大师: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子曰:“大哉问!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去声。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
9、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簋、笾、豆、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1、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国人,一说孔子弟子。周公制礼,鲁国
10、乃周公之后,应当最懂礼数,由鲁国人林放问礼之根本,可见,礼崩乐坏,到了何种程度。2、子曰:“大哉问!大家都舍本逐末,唯独林放追其根本孔子喜其问而称叹之3、礼,与其奢也,宁俭;礼:本于人心之仁,仁表现出来就是礼,礼的本质是诚敬奢:过于文饰,流为虚华;俭:不重外在,过于质朴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二者都失之于偏,都是非礼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所以与其奢也,宁俭;(现在是一个包装的时代,产品,人自己)述而篇曰: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鲁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4、丧,与其易也
11、,宁戚。丧:丧礼易:一解,治地使平曰易,引申为“治办”,把丧事治办得很周全,有礼数易:二解,和易,平易,和顺而有条理,举行丧礼,如此和易,不合情理,则不如哀戚礼记檀弓上篇曰: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吴氏曰:“亡,古无字,通用。”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尹氏曰:“孔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亡,非实亡也,虽有之,不能尽其道尔。”1、夷狄夷狄:泛指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2、诸夏华夏:中国,中華(蕐、花)中:中央,根本,中庸,中和(中医)夏:人戴着面具在跳舞左传:有衣冠之美谓之
12、华,有礼乐之美谓之夏曾仕强:由易经解释中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为中,两仪、四象、八卦为华,诸夏:指当时周天子之下诸多诸侯国3、亡(象形文字读ying)通无,人走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消亡了一解:夷狄都有国君,不如同我们诸夏没有国君,虽有周天子,却君不君,臣不臣,天子名存实亡,简直连国君都没有了。体现孔子对当时的慨叹与批判!二解:夷狄虽有君主,却不及中国无君也。中国虽然无君,但中国文化尚在,远比夷狄为优。韩愈原道篇曰: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孔子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重要启示1、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立国2、夷夏之别无非是一个礼字
13、 夷夏之别,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他条件为论,而以行为为准则,就是以“礼”为准则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女,音汝。与,平声。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鲁地。礼,诸侯祭封内山川,季氏祭之,僭也。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时为季氏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辞。言神不享非礼,欲季氏知其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
14、。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1、季氏旅于泰山。季氏:季孙氏旅:祭名,天子祭山之名,不常祭,有大故乃举行。,礼记王制篇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郑注云:鲁人祭泰山,晋人祭河是也。泰山:五岳之长,在齐鲁境内,只有天子能祭,齐君、鲁君能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2、子谓冉有曰:冉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丘十哲之一,长于政事。为季孙氏家臣。3、女弗能救与?女:通汝;弗:不;与:即欤。救:救正,劝阻,谏止,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你难道不能劝止他吗?,4、对曰
15、:“不能。”冉有回答说不能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谏也。既不能正,则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诬,是亦教诲之道也。”孔子知道冉有不能救、季氏不可谏,明知故问5、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呜呼:感叹辞曾:乃,岂,诘问辞岂可说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乎。意谓,普通人如林放者,犹知问礼之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始受之,否则不能受。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孔子感叹之后,不说季氏,而说泰山。圣人言语如此温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饮,去声。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
16、后升堂也。下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1、射:六艺之一,四种射礼一是大射礼,天子在重大祭祀之前,为了挑选助祭者而举行二是乡射礼,是每年春秋各州为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而举行三是燕射,是国君与大臣在燕饮之后举行的射礼,旨在明君臣之义四是宾射,此说仅见于周礼,是天子与故旧朋友的射礼。中国早期的运动会,2、揖让而升,下而饮王肃注: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也。败者饮罚酒。赢的人说:承让,输的人说:领教3、君子之争孟子: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卫灵公篇曰:子曰:君子矜而不争。荀子尧
17、问篇曰: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争不是小人之争,是体现礼让精神的争,是和谐的争重要启示 1、中国是礼让的文化2、我们正在失去礼让的精神,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倩,七练反。盼,普苋反。绚,呼县反。此逸诗也。倩,好口辅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子曰:“绘事后素。”绘,胡对反。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
18、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谢氏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杨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孔子曰绘事后素,而子夏曰礼后乎,可谓能继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赐可与言诗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则其为诗也固而已矣。所谓起予,则亦相长之义也。”,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夏: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9、前二句在诗经卫风硕人篇第二章,后一句不见于此篇,马融以为此句为逸诗,朱子集注以这三句皆是逸诗。巧笑:笑有多种,此笑最高妙,无法用言语表达。倩:好口辅也。巧笑时,嘴角面颊自然上翘。兮,语气助词。盼:目黑白分也。眼睛转动时的样子。不学诗无以言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是指笑倩盼动的情况。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2、子曰:“绘事后素。”绘事,是绘画之事。素,是缯或绢之类的丝织品,普通是白色,可以用来绘画,如后世画家所用的画纸。全祖望经史问答,据杨龟山所引礼记礼器篇白受采之文,将素解释为素地。素地即是白地。白色可以接受采色。绘画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是为素地,然后始能在此素地
20、上施采绘画。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3、曰:“礼后乎?”孔子以绘事喻诗,子夏由诗而悟礼,故曰:礼后乎。杨氏引礼器之文: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之人学不到礼。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4、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称许、赞扬子夏,教学相长。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子夏因诗及礼,能够举一反三,很有悟性。学而第一篇曰: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
21、,重要启示:1、本质最重要2、比如西施,本来就美,走路、吃饭、穿衣,甚至连生病皱眉都美,东施效颦就很难看3、比如一块上好的玉,不雕饰就很好看,若是良工加以雕饰,必能成为绝世珍品。4、人的本质就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忠信前后脉络:前一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有了不争的本质,才能去争。若是怀着必争之心去争,往往会背离道德,背离了人的本质,走向人性的反面。,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
22、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1、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周之封建,兴灭国、继绝世,故封夏的遗老遗少于杞,殷的遗老遗少于宋。2、礼:礼仪、文物、典章、制度等3、征:证也。证明。4、文,典籍也。献,贤也。孔子曾到杞宋二国去考察二代之礼,典籍、贤人都已经不足,礼记礼运篇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卫灵公第十五: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中庸篇曰: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23、。”为政第二: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博学深思,好古敏求,通二代之礼,欲付诸实践,别人却不能全信,验之于杞宋二国,文献不足,贤人不足,故有此叹。足则吾能征之矣,又说明了孔子传道的坚定信心。,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大计反。赵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
24、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1、禘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赐以天子礼乐祭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得有禘礼。详见先儒所引礼记大传、丧服小记,以及祭统诸篇文。2、既灌既:灌之后灌:亦作祼gun。孔安国注:灌者,酌郁鬯chng,灌于太祖,以降神也。皇疏:灌者,献也。酌郁鬯酒,献尸,灌地,以求神也。尸,是以人代替
25、受祭之祖。禘祭之初,酌以郁金草汁所和的鬯酒,献尸,尸受酒后,将酒灌地,以求神于太祖庙。详见皇疏所引礼记郊特牲,以及尚书大传郑氏注。,3、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不欲观的原因第一:鲁禘于周公之庙,非礼矣。第二:鲁之君臣灌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之后,只是应付,毫无诚意,便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非礼中之非礼。前后脉络:前一句:孔子想恢复夏朝的礼乐制度,无法考证,想恢复商朝的礼乐制度,无法考证这一句:本来鲁国为周公之后,保存了周朝的全部礼乐制度,但是现在也是这个样子,吾不欲观之矣。可见孔子心忧天下!,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先王报本追远之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第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3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