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一.ppt
《宋明理学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一.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明理學一,宋明理學概說,理學、道學,宋明理學,有人稱之為宋明道學。道學之名雖早出於理學,但道學的範圍比理學要相對來得小。道學原指傳聖人之道的學問,在二程死後,道學成了二程所倡導的學問的名稱。,理學、道學,因此,道學有廣狹兩義:廣義:孔孟的精神傳統狹義:二程之學(或周張二程之學)因此,宋代道學之名,專指伊洛傳統,並不包括心學及其他學派的儒家學者。,理學、道學,理學一名始于南宋,作為一種學問而言,指的是與辭章考據訓詁相對待的,“義理之學”。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代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包括周張程朱的道學,也包括陸王的心學。,理學、道學,今天我們稱之為理學的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學術體
2、系。,理學的流派,按地域分野,理學可分為四派:濂(周敦頤,1017-1073)洛(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關(張載,1020-1077)閩(朱熹,1130-1200),理學的流派,若按理論內容劃分,理學亦可分為四派:氣學 以張載為代表數學 以邵雍(1011-1077)為代表“理學”以程頤、朱熹為代表心學 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理學的流派,氣學 數學“理學”心學,歷史地展現了宋明理學的發展過程。氣學針對隋唐盛行的佛教與道教崇尚虛空之學,提出虛空即氣,氣為宇宙的終極實在,為儒家學說建立一種形上論的論証。,理學的流派,數學則進而研究實在的宇宙過程和歷史過程的規律性,從而
3、較氣學進了一步。但數學致力尋找宇宙、社會演進規律的努力未能擺脫象數學的神秘色彩,“數”最多只能反映宇宙歷史演化中興衰的周期,無法真正揭示世界的規律性。,理學的流派,氣學與數學的另一問題是,他們在宇宙實體與宇宙規律方面的學說都未能與儒家的核心倫理原則緊密結合起來。,理學的流派,“理學”正是把這些倫理原則上升為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又吸收、結合了氣學、數學的一些重要成份,使儒家思想有了更為堅實的本體論基礎。,理學的流派,然而,“理學”把倫理原則提高為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雖然使古典儒學獲得了強有力的本體論基礎,但在道德實踐上,把倫理原則更多地作為外在的權威,忽視了人作為道德實踐主體的能動性。,理學的流
4、派,因此,心學反對理學的實踐論,認為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其自身就決定道德法則,突出了道德實踐中的主體性原則。,理學的流派,氣學、數學、“理學”、心學在宋代的歷史的展開,顯示出了理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元明時代,四個學派仍各有發展,相互批評、相互融合。當然,“理學”和“心學”是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流派。,理學的特點,宋明理學雖然可以分為理論及實踐的幾個不同派別,而這些不同派別的學者都被稱為宋明理學,是由于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質和特點,這些特點包括:以不同方式為發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論、本體論的論証。,理學的特點,以儒家的聖人為理想人格,以實現聖人的精神境界為人生的終極目的。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為
5、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方式論証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內在的基礎。,理學的特點,為了實現人的精神的全面發展而提出並實踐各種為學功夫即具體的修養方法,這些方法的條目主要來自四書及早期道學的討論,而特別集中於心性的功夫。,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勞氏在其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上冊中,詳論一系、二系和三系說之得失。對於我們了解宋明儒學之發展甚有裨益,故特此作一簡介。,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首先,勞氏指出傳統的二系說,即理學與心學的對立,是站不住的。理學一詞出於元末之張美和,其理學類編以周、張、邵、二程、朱子六家之言為主,不及陸九淵,視之為旁門;而心學乃是陽明學流行後,進而將陸象山收歸心學。,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
6、派,顯然,理學與心學的對立而為二系,乃後世才形成之說法。在朱熹和陸象山之間,尚無此二系之對立。程朱非標明一理學而否認心學。陸王亦只以心為最高主宰,並非否定有理學。,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三系說出於牟宗三先生,特點在於強調二程兄弟之差異,先將明道與伊川分為兩系,然後繫朱子於伊川一系之下,又將濂溪、胡五峰收歸明道一系,於是與陸王一系比觀,遂成為三系。,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1.五峰蕺山系:由濂溪、橫渠、而至明道、蕺山。由中庸、易傳回歸於論孟。2.象山陽明系:以論孟攝易庸。只是一心之朗現、申展。3.伊川朱子系:以大學為主,重後天之涵養以及格物致知之認知。,勞思光論宋明儒學之分派,三系說之理論立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明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3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