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测速定姿与授时.ppt
《GPS测速定姿与授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测速定姿与授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GPS应用技术,1、GPS测速技术2、GPS测姿技术3、GPS测向技术4、GPS测时技术,1、GPS测速技术,基于GPS高精度定位结果,通过位置差分来获取速度;利用GPS 原始多普勒观测值直接计算速度;利用载波相位中心差分所获得的多普勒观测值来计算速度。3 种方法之间有一的联系,源于速度数学定义公式。不过由于计算思路不同,所利用的观测量也不同,部分方法还作了不同程度的近似假设,所以它们所确定的速度的精度也不同。,位置差分测速法,优点:不需要新的观测值,直接利用定位结果计,简单方便缺点:是平均速度,时间间隔过长时不准确,不稳定应用场合:低速载体的速度测定,原理:假设于历元t1和t2测定的载体实时
2、位置分别为X1(t1)和X2(t2),则其运动速度可简单地表示为:,由此可得载体运行方向的速度为:,多普勒频移测速法,fi为多普勒测速仪所发射的微波频率;g 是载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速度分量,称之为地速(沿着地球表面运动的速度);为运动方向和回波方向之间的夹角;r是载体相对回波方向的径向速度;c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如果测得多普勒频移fd,便可解算出载体的航行速度g或r,如果测得多普勒频移fd,便可解算出卫星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变化率,即如果大气折射对伪距观测量的影响已改正,则站星伪距观测方程:考虑卫星钟差可由导航电文给出的参数加以修正,则伪距的时间变率为:,多普勒频移测速原理,多普勒频移测速原理,如果
3、卫星的运动速度已知,则有误差方程:当同步观测的卫星数大于4时,相应的误差方程组为:,由此得:上述计算的条件是卫星的运行速度已知(根据导航电文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卫星运行速度计算的实用公式,载波相位中心差分测速法,利用历元t-h 和t+h 的载波相位观测值1 和3,作中心差分,可以获得历元t 多普勒频移观测值:其中,h 为采样间隔。然后用它代替原始多普勒频移观测值,三种测速方法的比较分析,静态测试,三种测速方法的比较分析,动态测试 以将原始多普勒频移观测值所确定的速度作为参考,三种测速方法的比较分析,动态测试,三种测速方法的比较分析,动态测试,三种测速方法的比较分析,位置中心差分法和载波相
4、位中心差分法都是假设载体作匀速运动的近似方法,都要求1 Hz甚至更高的采样率,其测速精度主要取决于载波观测值精度和载体运动状态;原始多普勒频移法比较精确。其速度精度主要取决于多普勒频移观测值的精度,基本不受载体运动状态影响;载体匀速运动时,位置差分和载波相位中心差分确定的速度的精度基本相同,但稍优于原始多普勒观测值所确定的速度的精度;非匀速运动时,原始多普勒频移法测速精度最好,载波相位中心差分法次之,位置中心差分法最差。,2、GPS 测姿技术,载体坐标系(BFS)地平坐标系(LLS),惯导系统(INS)测姿技术,“GPS陀螺仪”:多GPS天线测姿技术,天线布设:只要测出此基线在地理坐标系中的指
5、向(或基线矢量),即可确定俯仰角和航向角,如果再用一个天线位于载体右横轴,形成另一条基线,且两条基线互相垂直,则可测出载体的横滚角,其布局成“L”形。,只要测定两个基线在地理坐标系中的坐标(x1,yl,z1)T和(x2,y2,z2)T,就可以通过如下公式直接计算姿态角:,“GPS陀螺仪”:多GPS天线测姿技术,基线矢量坐标(x2,y2,z2)T绕地理坐标系Z轴旋转,再绕地理坐标系X轴方向旋转得到坐标值()T,横滚角为:,特点:(1)、基线短,各个天线轴之间的距离很近,从几个厘米到几十米之间;(2)、不分基准站和从观测站,每一个天线所在的位置都是未知量;(3)、基线的长度是一般经过精密测量,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PS 测速 授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3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