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曹禺.docx
《第十九章曹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九章曹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九章曹禺【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论述著名剧作家曹禺,是课程的重点。要求读的作品量比较大,但最好能多读,起码应该读完雷雨与北京人,并能在具体评析曹禺五个代表作(除前述两部,再加上日出、原野与家)的基础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说曹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这就要求深入探讨曹禺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戏剧内涵,即每一部剧都在现实人生与人性开掘及戏剧形式上有新的试验与创造。学习这一章,应放开思路,除了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会如何评析话剧艺术,还可以引发对经典性作品多角度阐释的尝试。第一节评介雷雨、日出和原野;第二节评介北京人与家;第三节介绍曹禺剧作的“接受史”。一从雷雨到原野(1)重点
2、是分析雷雨。应注意对该剧作可以做两种角度或两个层面的意蕴阐释。其一是通常较易为人们理解与接受的“人生与社会”方面的解释。应抓住剧中“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交织而形成的各色人物不同的命运悲剧,来分析血缘关系与阶级矛盾的相互纠缠冲突,如何揭露带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雷雨的现实批判性。不过,也还可以透过现实描写的层面.从另一角度去解读雷雨中所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与恐惧。这可以透过“意象”分析,体会充斥全剧“郁热”氛围之中的所有人物的“隋热”(欲望与追求),以及这些“情热”被压抑而引发的无用的“挣扎”。应注意理解剧本意在表现命运的残酷,以及对宇宙“不可
3、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这种意蕴是深层的,复杂的,不容易说清,需结合阅读和鉴赏作整体的体验,进而作“还原性”阐释。(2)不管从哪个层面去探讨雷雨的主题意蕴,都要注意抓住剧中人物的“贯串动作”和矛盾冲突,剖析其性格。对繁漪的剖析是本章的重点。对其不应只是停留于阶级的和社会的评析,还应考察其“雷雨式性格”的复杂心理内涵及其所以能产生震撼力和同情的原因。(3)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转移: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现对“损不足以奉有余”
4、现实的抗争.应集中剖析主人公陈白露的性格矛盾及其悲剧的实质。(4)分析原野时也要注意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强烈爱恨的“一首诗”。不过应注意这部在复仇的主题之下写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无奈的剧,更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冲突,乃至灵魂的分裂。这部剧也可以作不同层次的解读。二北京人与家(5)北京人是曹禺的又一杰作。应把握该剧的主题,即对那种以没落士大夫生活追求为特征的传统“北京文化”所进行的批判。同时,应重点分析曾文清与愫芳这两个人物。可以抓住曾文清如何变成“生命的空壳”,探讨剧本对传统文化荒谬性的深刻反思。愫芳是与曾文清
5、对照的角色,其博大的爱与坚毅的精神,显然融进了剧作家的理想,而愫芳的悲剧,也体现了曹禺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还应当注意北京人的“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追求,即格外注意对日常生活内在诗意的开掘,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展示。(6)注意比较分析巴金的小说家与曹禺改编的家,主要是情节重心的转移,由旧家庭罪恶的揭露,转向对爱情(友情)生活的描写,转向纯情美好的性格的展示,转向探索“诗剧”。三曹禺剧作的命运(7)大致了解曹禺剧作的演出史。并理解内涵丰厚的作品在社会“接受”过程中可能被误读或排拒的复杂原因。【知识点】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思考题】(1)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
6、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访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此题略偏重知识性,但要求将三十年第十九章第一节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式的掌握,最好还要对曹禺的戏剧艺术观念有一定理解。题目中所说“两种创作心理或指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对雷雨的两种角度或两个层面的意蕴阐释来理解。其一,作为“社会问题剧”的雷雨,最终将批判矛头指向“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其二,对雷雨进行“还原性”阐释,抓住剧作中的“生命编码”即戏剧“意象”,如“郁热”,进行深入剖析,
7、把握到曹禺对“残酷”主题的书写,从而解读出雷雨所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和恐惧。此外,最好还能够结合雷雨的接受史,来理解不同语境下两种阐释的文学史意义。当然,这一点难度较大,一般本科生可以不必要求。(2)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此题有一定主观性,在理由中应该既有理论性分析,又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1,从人物形象分析角度,一般认为主人公是繁漪,她有着“最雷雨的性格”。可参考附录中刘西渭(雷雨)和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对繁漪的分析评论,以及曹禺(雷雨)序中的说法,2 .从对雷雨整体氛围把握出发,也可以说主人公是“雷雨”,从戏剧开端对“郁热”的不停酝酿,直到雷雨的最终倾泻,既是制造
8、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过程,也是戏剧情感与主题的隐喻结构。3 .有些学生可能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出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其他人,如周朴园、周冲等,只要言之成理,也是可以的。(3)比较评析繁漪与陈白露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内涵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九章第一节,以及附录中刘西渭、钱理群文章对繁漪和陈白露的分析。1 .两个人物显然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是“最雷雨的性格”,一个是“倦息”于飞翔的精神漂泊者。曹禺对她们的塑造方式也是不同的。2 .但就曹禺戏剧的“残忍”主题而言,两个人物的性格内涵及悲剧命运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繁漪的“挣扎”所体现的是“宇宙的残酷”,陈白露的“回不去了”来自于生活“自来的残忍”
9、,两者同样是惊心动魄的。(4)比较雷雨、日出与北京人的戏剧结构艺术。此题知识性与综合性并重。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九章第一、二节,以及附录中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和朱栋霖曹禺戏剧与契诃夫,注意除了回答三剧结构艺术的不同之外,应当理解曹禺对于戏剧结构艺术的思考,同时这种思考是与曹禺的戏剧艺术追求和探索相关的。1 .雷雨采用的“锁闭式”结构,使“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交织在一起,使得情结集中紧凑,人物性格富有深度;“序幕”和“尾声”的没置,又增添了对戏剧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加强了“悲悯”情怀。2 .日出在戏剧结构上是一次不同予雷雨的新尝试,曹禺力求丢掉过多的“技巧”,采用“片断的方法”来结构
10、戏剧,以达到“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3 .日出是曹禺“走向契诃夫”的“生活化的戏剧”,其结构带有以描写日常生活琐事为主的叙事性特征。(5)评曾文清与愫方两位人物,并阐说北京人的主题意蕴。此题有一定难度,要注意通过人物分析来层层深入地把握作品的多层主题意蕴,需要对北京人有细致的阅读感受,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九章第二节及附录中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首先,曾文清这个人物是一具“生命的空壳”,他同时又代表着“今日北京人”,因此对于这个人物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于己经腐烂了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批判。这是北京人的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其次,应该认识到,曾文清与愫方之间的“同声同气”之后,其实是“不相通”
11、的,这就又回到了曹禺戏剧的“残忍”主题上来了。再次,愫方为着曾文清这样一个无用的生命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即便在梦幻破灭之后,依然肯定这种真诚的追求,表达了对于日常生活中真正诗意的深切体验,这使得北京人成为了“生命的诗”,是其更深一层的主题意蕴。(6)指出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的象征性描写与构思,说明其各自的含义,进而分析曹禺剧作的诗意特征。此题的前半部分属于知识性问题,主要掌握曹禺在四部代表性剧作中的象征内涵,要点包括:1 .雷雨中压抑、愤懑的氛围以及最终爆发的“雷雨”,暗示着命运的残酷与捉弄。2 .日出中的“日出”以及劳动者歌声,等等,象征力量与希望。3,原野中的“原野”、伸展的铁路
12、,等等,象征原始生命力与复仇情绪。4.北京人中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远古的北京人、没落的北京人和明天希望的北京人,象征三个层面的文化。在理解象征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曹禺剧作的诗意特征。要点包括:1 .象征的多义性与模糊性为戏剧带来诗意的氛围。2 .象征背后所隐藏着的巨大的情感能量,这是剧作诗意的来源。3 .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将象征与人物、情节紧密联系,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环境。4 .从象征人手,超越现实,对人生、命运、人性的思考带来的诗意的哲思(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九章第一、二节,以及田本相(雷雨)(日出)的艺术风格,曹禺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田本相、胡叔和编)。(7)许
13、多评论家指出曹禺的话剧具有浓郁的诗意,请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意”在曹禺话剧中的特色和功能。可参考三十年第十九章的相关内容。在曹禺话剧接受史上,曾出现过严重的误读现象,即认为曹禺话剧是“社会问题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范畴。解答本题可将这种“误读”作为参照,从曹禺话剧溢出写实和批判框架的成分人手,揭示其中蕴涵的诗意特征。所谓诗意特征,在曹禺话剧中具体表现为主观抒情、整体象征、神秘氛围、诗化语言等方面。可将上述要点作为基本线索,结合作品实例展开论述,并联系曹禺话剧主题的宗教性和悲悯情怀,分析“诗意”在剧中的表意功能。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曹禺后期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的转变,可从诗意特征的拓展、深化
14、的角度,来把握这一转变在曹禺话剧创作中的意义。【必读作品与文献】雷雨北京人【评论节录】刘西渭:雷雨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钱谷融:“你忘了你是怎样一个人啦!”一一谈周朴园钱谷融:谈谈(日出)中的陈白露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朱栋霖:曹禺戏剧与契诃夫刘西渭论雷雨说实话,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容我乱问一句,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暗示?一个是希腊尤瑞彼得司EUriPideS的HiPPOIytus,一个是法国辣辛RaCin的Phedre,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前妻的儿子。我仅说隐隐中,因为实际在雷雨里面,儿子和后母相爱,发生逆伦关系,
15、而那两出戏,写的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拒绝,恼羞成怒。雷雨写的却是后母遭前妻儿子捐弃,妒火中烧。然而我硬要派做同一气息的,就是作者同样注重妇女的心理分析,而且全要报匏。什么使这出戏有生命的?正是那位周太太,一个“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的女性。就社会不健全的组织来看,她无疑是一个被牺牲者;然而谁敢同情她,我们这些接受现实传统的可怜虫?这样一个站在常规道德之外的反叛,旧礼教绝不容纳的淫妇,只有全剧的进行。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就看见热情;热情到了无可寄托的时际
16、,便做成自己的顽石,一跤绊了过去。再没有比从爱到嫉妒到破坏更直更窄的路了,简直比上天堂的路还要直还要窄。但是,这是一个生活在黑暗角落的旧式妇女,不像鲁大海,同是受压迫者,他却有一个强壮的灵魂。她不能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无顾忌;对于她,一切倒咽下去,做成有力的内在的生命。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鹫,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从戏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她只有一个心思:报更。她不是不爱她亲生的儿子,是她不能分心;她会恨他,如若他不受她利用。到了不能制止自己的时候,她连儿子的前途也不屑一顾。
17、她要报复一切,因为一切做成她的地位,她的痛苦,她的罪恶。她时时在恫吓,她警告周萍道:“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周萍另有所爱,绝不把她放在心上。于是她宣布道:“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她是说天空的暴风雨,但是我们感到的,是她心里的暴风雨。在第四幕,她有一句简短的话,然而具有绝大的力量:“我有精神病。”她要报堂的心思会让她变成一个通常所谓的利口。这于她是一种快感。鲁贵以为可以用她逆伦的秘密胁制她,但是这糊涂虫绝想不到“一个失望的女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绝不在乎他那点儿痛痒。我引为遗憾的就是,这样一个充实的戏剧性人物,作者
18、却不把戏全给她做。戏的结局不全由于她的过失和报复。(录自刘西渭:雷雨,原载咀华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收曹禺研究资料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禁漪:最“雷雨”的性格在雷雨中,另一个“不安宁的灵魂”是周冲的母亲黎漪,在这一点上,母子俩确实有气质的相近,他(她)们同时最早闯入曹禺的艺术构思中,大概不是偶然。但周冲的“不安宁”,是一个未曾涉世的少年,处于人的“童年”状态,对未知的形而上世界的朦胧的追求,带有更多的梦幻色彩。而支配着饱经人世沧桑的繁漪的,则是那更现实、却也更明确、强烈的情欲的渴求。曹禺这样介绍自己所创造的“她”:“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里,她的胆量里,她的狂热的
19、思想里,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忽然来的力量里”,“当她陷于情感的冥想中,忽然愉快地笑着,当她见着她所爱的,快乐的红晕散布在脸上,两颊的笑涡也暴露出来的时节,你才觉得出她是能被人爱的,应当是被人爱的。你才知道她到底是一个女人,跟一切年轻的女人一样”。读者也许还记得,当曹禺说到他的“性情”与他的戏剧中的“苦夏”氛围时,曾经说“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一定意义上,他在繁漪身上所着力发掘的,正是“人”的非理性的情欲,以及“人”的“魔性”方面,繁漪的内在魅力,实出于此。但雷雨中的繁漪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还是那耶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请看曹禺赋予她的外在形象:“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发红”,“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
20、受压抑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得红红的面颊”一一是怎样一种情热、欲望的火在内心燃烧,又用着怎样的力量才将这热、这火强压下去呵!难怪她一出场就嚷着“闷”,“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这种无时不有的、几乎成为繁漪象征的感觉,自然早己超越了生理的意义,而意味着生命热力的被郁结,以及随之而产生的难以言传的精神痛苦,并且形成一种持续的紧张:生命之弦越绷越紧,几至于崩裂。满蓄着受着压抑的“力”,必然要随时随地寻求某一个缺口,以便冲决而出由此而产生了“狂躁”一一这是一种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二者互相撞
21、击而激起的近乎疯狂的情绪力量,请昕禁漪的独白一一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而“火山”终于爆发(向冲,半疯狂地)你不要以为我是你的母亲。(高声)你的母亲早死了,早叫你的父亲压死了,闷死了。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一个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失去了母性,喊着)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这里的“不顾一切”一一冲决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不惜放弃以至亵渎在传统中视为最神圣的“母亲”的尊严,权利,赤裸裸地要求着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欲
22、与性爱,这确实骇世惊俗,震撼人心。这才是雷雨中最为眩目的一道闪电,最扣人心弦的一声惊雷,它把从来“有母性,有女儿性,而无妻性”的中国妇女几千年受压抑的精神痛苦一下子照亮,因受压抑而千百倍加强了的反抗的“魔性”也在一瞬间全部释放。尽管只是瞬间的闪亮“,但毕竟是生命的真正闪光;作者说,“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佩服。”但作者又说:“她的生命烧到电火样地白热,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一一这是不能不使人想到人生的悲凉与残酷的。繁漪确实是最雷雨”的性格。(录自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23、年版)论周朴园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异的是,作者曹禺这时才不过二十三岁,他竟能把周朴园这样一个老奸巨猾、深藏不露的伪善者的灵魂,如此清晰、如此细致人微地勾勒出来。这种深刻的观察力,这样高超的艺术才能,真叫人叹赏不止。不过最后一场中对周朴园的描写、处理,却不能说是同样成功的。在这一场里(其实,前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情况),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以及他世界观中的严重弱点,和他的作为一个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感受与表现的能力,同样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周萍与四凤己经取得侍萍的同意,即将一同出走的当儿,周朴园被禁漪叫了下来。他一下来,忽然又看到了已经说过再也不上周家门的侍萍、四凤,而且她们还同繁漪、周萍、周
24、冲在一起,他当时的惊骇是可想而知的。作者这样写:周朴园(见鲁侍萍、鲁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一一你们这是做什么?头上那个“你”字可能是对侍萍说的。他可能是一看到侍萍,在万分吃惊的当儿,就几乎脱口而出地说出“你怎么又来了?”这句话来。但他究竟是个老练而深沉的人,所以他终于竭力压住了惊慌,并且强作镇定地、不失他的威严本色地改问了一句:“你们这是做什么?”这时,紫漪就拉着四凤告诉他,“这是你的儿媳妇,你见见又叫四风“叫他爸爸”。并且指着侍萍,叫周朴园“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接着,她又转过身来对周萍说:“萍,过来!当着你的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周朴园看见侍萍重又回来,本来就已经是说不出的慌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九 章曹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2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