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ppt
《ch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 文 学 基 础,第2章 水循环的基本环节,1.蒸发,2.水汽扩散与输送,3.降水,Hydrologic Science,4.下渗,5.径流,1 蒸发,一、蒸发的含义,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入大气的相变过程。,在蒸发过程中,由于水汽分子的不规则运动,会使一部分逸出去的水分子又回到水或冰面。从水或冰面飞出的水汽分子通量与回到水或冰面的水汽分子通量的差值称为蒸发量。,在自然界中,蒸发是海洋和陆地上的水分进入大气的唯一途径。所以,蒸发是大气现象之一,也是地球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1 蒸发,由于蒸发需要一定的热量,因而蒸发不仅是水分的交换过程,亦是热量的交换过程,是水和热量的综合反映。
2、,二、蒸发的物理机制,不同类型的蒸发,其蒸发机制不同。根据蒸发面的不同,可将蒸发分类:,蒸腾:是指在植物生长期,水分从植物叶面和枝干逸入大气的过程。,1 蒸发,1、水面蒸发,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水面蒸发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湍流扩散强度等。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含杂质的水蒸发减慢减少,如海洋比淡水的蒸发少23。,2、土壤蒸发 指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土壤水在蒸发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还要克服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1 蒸发,从本质上说,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随着
3、蒸发过程的持续进行,土壤中的含水量会逐渐减少,因而其供水条件越来越差,土壤的实际蒸发量亦随之降低。根据土壤供水条件的差别以及蒸发率的变化,可将土壤蒸发划分为三个阶段:,定常蒸发率阶段。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水通过毛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土壤表层并蒸发掉。此时蒸发快速进行,蒸发率相对稳定,其蒸发量等于或近似于相同气象条件下的水面蒸发,在此阶段,土壤蒸发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1 蒸发,田间持水量是田间土壤的最大的持水能力,也就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1 蒸发,1 蒸发,田间持水量:指在含水量饱和的土壤中,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
4、水含量。,凋萎系数: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1 蒸发,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土壤蒸发过程要比水面蒸发复杂,除受到气象因素(如气温、水面温度、饱和差及风速)影响以外,还受到土壤特性的影响,包括土壤的孔隙性、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土壤温度梯度等。,土壤的孔隙性,土壤孔隙性指孔隙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直径为0.10.001mm的孔隙毛管现象最明显,土壤蒸发也最大。直径8mm的孔隙不存在毛管现象,直径0.001mm的孔隙只存在结合水,没有毛管现象,因此,蒸发都很小。,1 蒸发,土壤孔隙性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存在形态和连续性来影响土壤蒸发,而土壤孔隙性与土壤的质地、结构和层次均有关系。如砂粒土和团聚性
5、强的粘土的蒸发比砂土、重壤土和团聚性差的粘土小;黄土型粘壤土毛管孔隙发达,蒸发大。,地下水位,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土壤蒸发呈递减趋势。因为地下水位浅,地下水面以上的土层全部处于上升毛管带内,有利于水分向土层表面运行,土壤蒸发就大。,1 蒸发,土壤温度梯度,土壤温度梯度决定土壤水分运行方向。温度高的区域水汽压大,表面张力小;反之温度低,水汽压小,表面张力大。汽态水总是从水汽压大的地方向水汽压小的地方运行,液态水总是从表面张力小的地方向表面张力大的地方运行。因此土壤水分将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运行。,3、植物散发,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输送到茎和叶面,大部分水分从叶面和茎散逸到空气中,这就
6、是散发现象。所以,散发(蒸腾)是蒸发面为植物叶面和茎的一种蒸发。,1 蒸发,植物散发过程: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后,经根、茎、叶柄和叶脉输送到叶面,并为叶肉细胞所吸收,其中除小部分留在植物体内外,90以上的水分在叶片的气腔中汽化而向大气散逸。,1 蒸发,蒸腾不仅是一个物理过程,也是植物的一种生理过程,比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都要复杂。植物对水的吸收与输送功能是在根土渗透势和散发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根土渗透势是植物本身所具备的一种功能:在根和土共存的系统中,由于根系中溶液浓度和四周土壤中水的浓度存在梯度差而产生的。散发拉力的形成则主要与气象因素的影响有关。,当植物叶面散发水汽后,叶肉细胞缺
7、水,细胞的溶液浓度增大,增强了叶面吸力,并通过植物内部的水力传导系统而传导到根系表面,使得根的水势降低,与周围的土壤溶液之间的水势差扩大,进而影响根系的吸力。,1 蒸发,由于植物散发作用而拉引根部水向上传导的吸力,就是散发拉力。散发拉力吸收的水量达植物总需水量的90以上。由于植物的散发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的,所以叶片的气孔是植物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水汽交换的门户。而气孔会随着外界条件变化而收缩,从而控制植物散发的强弱。一般,白天气孔开启度大,水散发强,植物的散发拉力也大;夜晚气孔关闭,水散发弱,散发拉力亦降低。,影响植物散发的因素,植物散发是发生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现象,受到气象因素、土
8、壤含水量和植物生理特性的综合影响。,1 蒸发,1温度:土温较高时,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增多,散发加强;土温较低时,散发减小。,2日照:植物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加强。,3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充足时植物根系可以从周围土壤中吸取足够的水分供给散发;当土壤含水量减小时,植物散发率也减小,直至土壤含水量减到凋萎系数时,植物就因不能从土壤中吸取水分来维持正常生长而逐渐枯死,植物散发也因此趋于零。,4植物生理特性:植物生理特性与植物种类及生长阶段有关。如针叶树比阔叶树的散发率小;水稻抽穗期要比成熟期、复青期散发率大。,2 水汽扩散与输送,一、水汽扩散 扩散是指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于给定
9、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扩散现象不仅存在于大气之中,亦存在于液体分子运动中。在扩散过程中伴随着质量转移,还存在动量转移和热量转移。这种转移的结果,是使得质量、动量与能量不均的气团或水团趋向一致。可见,扩散的结果将导致混合(均匀一致)。,1、分子扩散(分子混合)是大气中的水汽、各种水体中的水分子运动的普遍形式。蒸发过程中液面上的水分子由于热运动,脱离水面进入空中并向四周散逸的现象,就是典型的分子扩散。,2、紊动扩散(紊动混合)由于受到外力作用,水分子原有的运动规律受到破坏,呈现杂乱无章的运动。运动中无论是速度的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变化过程都没有规律,而且引起大小不等的涡旋。这些涡旋也象分子运动一样,呈
10、现不规则的交错运动。这种涡旋运动又称为湍流运动,通常大气运动大多属于湍流运动。由湍流引起的扩散现象称为湍流扩散。与分子扩散一样,大气紊流扩散过程中,也具有质量转移、动量转移和热量转移,其转移的结果,促使质量、动量、热量趋向均匀,因而亦称紊动混合。但与分子扩散相比较,紊动扩散作用远较分子扩散作用为大。,2 水汽扩散与输送,空中水汽含量的变化,除了与大气中比湿的大小有关外,还要受到水分子热运动过程、大气中湍流运动以及水平方向上的气流的影响。所以说上述两种扩散现象经常是相伴而生,同时存在。例如,水面蒸发时的水分子运动,就既有分子扩散,又可能受紊动扩散的影响。一般地,当讨论紊动扩散时,由于分子扩散作用
11、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反之,讨论层流运动中的扩散时,则只考虑分子扩散,忽略紊动扩散。,2 水汽扩散与输送,二、水汽输送 水汽输送就是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移动,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在水汽输送过程中,水汽的含量、运动方向与路线,以及输送强度等随时会发生改变,从而对沿途的降水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水汽输送过程中,伴随有动量和热量的转移,因而要影响沿途的气温、气压等其它气象因子,所以水汽输送是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当地天气过程和气候的重要因子。水汽输送主要有大气环流输送和涡动输送两种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特点和季节变化,时而环流输送为主,时而以涡动输送为主。,2 水汽扩散与输送
12、,水汽输送主要集中于对流层的中下层,其中最大输送量出现在近地面的850900hPa之间,由此向上或向下,水汽输送量均迅速减小,到400hPa以上的高度处,水汽的输送量已很小,以致可以忽略不计。,影响水汽输送的主要因素,1、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决定着全球的流场(风场),而流场直接影响全球水汽的分布变化,以及水汽输送的路径和强度。因此大气环流的任何改变,必然通过流场的变化而影响到水汽输送的方向、路径和强度。,2 水汽扩散与输送,2 水汽扩散与输送,2、地理纬度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纬度具有不同的辐射平衡值,影响了气温、水温的纬向分布,进而影响蒸发以及空中水汽含量的纬向分布。基本规律是水汽含量随纬度
13、的增高而减少。3、海陆分布的影响 海洋是水汽的主要源地,因而距海远近直接影响空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因此我国东南沿海暖湿多雨,愈向西北内陆,水汽含量愈小、降水愈少。,2 水汽扩散与输送,4、海拔高度与地形屏障作用的影响 这一影响包括两方面:其一是随着地表海拔高度的增加,近地层湿空气层逐步变薄,水汽含量相应减少,这也是青藏高原上雨量较少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那些垂直于气流运行方向的山脉,常常成为阻隔暖湿气流运移的屏障,迫使迎风坡成为多雨区,背风坡绝热升温,湿度降低,水汽含量减少,成为雨影区。,我国水汽输送基本特点,1、影响我国的水汽输送存在三个水汽来源(三条出入路径),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 水汽扩
14、散与输送,三个来源分别是极地气团的西北水汽流、南海水汽流及孟加拉湾水汽流。西北水汽流自西北方向入境,于东南方向出境,大致呈纬向分布,冬季直达长江,夏季退居黄河以北;南海气流自广东、福建沿海登陆北上,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偏转,并由长江口附近出境,夏季可深入华北平原,冬季退缩到25oN以南地区,水汽流呈明显的经向分布,由于水汽含量丰沛,所以输送通量大;孟加拉湾水汽流通常自北部湾入境,流向广西、云南,继而折向东北方向,并在贵阳-长沙一线与南海水汽流汇合,而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出海,春季强盛,冬季限于华南沿海。,2 水汽扩散与输送,2、水汽输送既有大气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也有移动性涡动输送。平均输送
15、方向基本上与风场一致,而涡动输送方向大体上与湿度梯度方向相一致,即从湿度大的地区指向湿度小的地区。涡动输送的这一特点对于把东南沿海地区上空丰沛的水汽向内陆腹地输送,具有重要作用。3、地理位置、海陆分布与地貌上总体格局,制约了全国水汽输送的基本态势。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决定了我国水汽输送场形成南北两支水汽流,30oN以北地区盛行纬向水汽输送;30oN以南具有明显的经向输送特点。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我国南北气流汇合的地区,是水汽流辐合带;海陆的分布制约了我国上空湿度场的配置,并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进而影响我国降水分布。,2 水汽扩散与输送,4、水汽输送场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850hPa气
16、层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场形势比较复杂;在700hPa气层上,在淮河流域以北盛行西北水汽流,淮河以南盛行西南水汽流,两股水汽流在3035oN一带汇合后东流入海;在500hPa高度上,一年四季水汽输送呈现纬向分布;而低层大气中则经向输送比较明显,因而自低层到高层存在经向到纬向的顺钟向切变。,3 降水,降水是水文循环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环节,又是水量平衡方程中的基本参数。从闭合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 p=R+E 可知,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本源,亦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以及在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又是引起洪、涝、旱灾的直接原因。,关于降水的形成机制、类型以及影响因素等,已在气象学
17、与气候学课程中有所介绍,在此仅仅就水文工作中常用的“面雨量的计算”作个简单介绍。,3 降水,通常,气象观测站所观测的降水记录,只代表该地小范围的降水情况,称为“点降水量”。在水文工作中常常需要大面积以至全流域的降水量值,即面降水量值(即流域平均雨量,简称面雨量)。常用的面雨量的计算方法有如下几种。,1、算术平均法:以所研究的区域、流域内各观测站同时期的降水量相加,再除以总站数后得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平均降水量。,一、面雨量的计算,为所选区域内第i个站点的降水量,为总站点数,即为算术平均的面雨量值。,3 降水,2、泰森(Thiessen)多边形法(面积加权平分法、垂直平分法):,算术平均法
18、简单易行,适合于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观测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3 降水,fi为各多边形的面积,pi为对应多边形内所包含的雨量站的雨量观测值。,泰森多边形法主要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特别是有些站偏于一角的情形。其缺点是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3、等雨量线法,等雨量线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而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地区。,3 降水,先绘制出等雨量线,再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得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乘以两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得出该面积上的降水量,而后将各部分面积上降水总量相加,再除以全流域面积即得出区域平均降水量。,pi-1
19、、pi是第i-1和第i条等雨量线代表的降水量值,ai为第i-1和第i条等雨量线之间的面积,n为等雨量线的条数。,等雨量线法考虑了降水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理论上较充分,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的精度较高,适合于地形变化显著的流域,能反映出降水量在空间的实际分布情况。,3 降水,但绘制等雨量线需较多站点的雨量资料,对雨量站的数量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要求,而且不同时段的等值线图需重绘,工作量大。,4、客观运行法,先将区域、流域分成若干网格,而后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料确定各格点雨量(插值求出交点上的雨量值),再求出所有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域的平均降雨量。,插值求格点上的雨量时,采用该格点周围邻近雨量站按
20、距离平方的倒数做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可见,雨量站到格点的距离越近,其权重越大,对该格点降水值的贡献越大):,3 降水,xj为第j个格点的雨量,pi为第j个格点周围邻近的第i个雨量站雨量,di为第j个格点到第i个雨量站的距离,m为第j个格点周围邻近的雨量站的数目。,由于格点的数目足够多,而且分布均匀,因此求出每个格点的雨量后,可按算术平均法计算流域面雨量:,3 降水,客观运行法可以根据实际雨量站网的降水量插补得到每个网格点的雨量,为分布式流域模型要求分布式降水量的输入提供了客观可行的方法。并且改进了站与站之间的雨量呈线性变化的假设,整个计算过程虽然较为复杂,但十分便于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因此应用
21、越来越普及(美国天气局最早提出并业务应用)。,n为格点总数。,二、面雨量特征分析方法,通常利用以下两种降水特性综合曲线来反映区域或流域面雨量的特性:,3 降水,1、雨深面积曲线,首先绘制出一场或一定历时降水的等雨量线,从最大降水中心处开始计算每一条等雨量线所包围的累计面积,并求出相应面积上的面平均雨深,点绘面平均降水量与相应面积曲线,即为雨深-面积曲线。,雨深面积曲线是一条随面积增加而递减的曲线: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该曲线表示了不同累计面积上相应最大平均雨深。,3 降水,2、雨深面积历时曲线,对一场降水,分别取不同历时(如1日、2日等)的等雨量线图点绘雨深面积关系曲线,则可以得到一组以历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h2 水循环 基本 环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2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