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
《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是教工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标解读与教材简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平湖市教育研究中心 许婉英Email:,一、本章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基础中的重点,地理新课程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地理1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本章重点阐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章8课时第二章12课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8课时,2有利于学习必修和选修模块,(1)本章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 大气环境 水循环和洋流,(2)是学习必修模块中其它章节的基础,(3)也有利于选修模块学习 环境保护模块 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海洋地
2、理模块 城乡规划模块 旅游地理模块,二、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及活动建议,三、初中已学的相应知识和技能,(1)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是个系统工程:初中地理区域地理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地理系统地理 选修地理应用地理,说明:,(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我省情况:末学习过系统的区域地理,部分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初中学科中 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初中科学(八上)(1)大气层(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特点;重点学习对流层)(2)天气和气温(天气的概念与描述语的判别;气温测量及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天气图等压线图;锋和锋面、冷暖锋)(3)风(风的
3、成因、风向命名、风级名称与风速)(4)降水(成因、降雨量的度量单位)(5)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概念;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和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中历史与社会(七上)(1)大洲和大洋(五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界线;主要海峡的位置与名称)(2)世界自然环境(五大地形类型及最典型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大致特征和分布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亚的季风气候)(3)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我国的地形及分布、我国气候类型及分布尤其是季风气候的成因;黄河和长江),四、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1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
4、择本章的学习内容,知识内容选择上:在考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前提下,适当关注学科体系,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删减一些传统的学科知识。如:对各大自然要素的学习侧重在地质、地貌、大气、水 删除了生物、土壤所选择的内容也不系统。如:地质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 地貌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大气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 水只选择水循环和洋流选择的内容要求也简单明确。如:洋流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地图(或图表)的能力。其中包括用图(表)、绘图说明(说出)用图(表)简要分析(归纳)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2要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好基础,选取了最具有理论价值的
5、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3我对本章课标的理解及湘教版教材教学建议,说明:,(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课程标准:a.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面向全体的教育(大众教育)b.是对某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教学大纲:a.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最高目标(精英教育)b.是对教学内容及其顺序的具体规定和教学工作的提示(如本课中知识要达到掌握、理解、了解什么内容的具体规定)(2)树立从“教教材”“用教材教”的理念“一标多本”湘教版、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1)教学重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关注对象:岩石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以物质循环运动
6、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4)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岩石的分类(三大类)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不必深入讲述,但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如内外力作用)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5)注意点:a.熟练阅读示意图 b.绘制简单示意图 c.要反映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关注人地关系主线: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可进行岩石、矿物等实物观察或野外地质考察,收集一些 岩石、矿物的标本或照片,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6)湘教版教材分析
7、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湘教材比较合理 教学建议:,活动一:宜采用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实验学习交流法活动二:让学生课后、课外去调查、收集日常生活中、建设中常用的岩石,以作简易小报的形式(岩石图片、分类、成分介绍、用途介绍等)然后在同学间交流、教室内张贴法;活动三:建议进行大胆的修改,建议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探究更有效。,情境一:多媒体动态演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情境二:提供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阅读卡。探究过程:(1)让学生合作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2)让学生用语言分析说明整个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3)探究三种岩石的形成条件与过程(4)探究两种不同岩浆岩的名称及形成条件与分布
8、位置建议四:三类岩石的形成(P31-32)易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法或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进行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1)教学重点:地表形态(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2)关注对象:地貌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a.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b.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4)注意点: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a.宏观形态上理解地形(五大地形类型)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b.微观成因上理解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结合实例,分析 可进行地质、地貌野外考察,探究地表形态成
9、因。,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a.全球大地构造 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b.区域大地构造 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通过地质构造(褶邹、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说明 c.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 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通过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说明,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没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介绍,只需举例分析即可,(5)主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地表形态是内外力 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全球海陆、高
10、大山 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了解地质构造(褶邹、断层)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地表高低 不平的原因了解外力(流水、风、冰川等)作用的表现形式,结合实例 分析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 发展,(6)湘教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说明:鲁教版与湘教版相结合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建议三:明确活动一P37设计的目的:(1)通过结合实例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的思考 了解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尤其是两大板块相碰会形成高 大山系、高大高原、大峡谷等(2)可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a.你知道太平洋板运动方向?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建议
11、一:(1)从学生身边的、看到过的地表形态引入(2)课前让学生从网上收集典型的、奇特的地表形态,(3)也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些想探究的地表形态进入课堂,建议二: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宏观地形变化时,可补充阅读卡“板块构造学说“,(3)通过结合实例红海成因的思考 了解大板块间张裂形成海洋。本题的思考应与图2-13相结合,提出: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建议七:活动八建议以我国云南哀牢山区元阳梯田 及荷兰的填海造陆案例更佳,建议四:将活动四改为图片实例探究活动,并与活动二结合 情境一:展示几张地形实例图,有裸露地质构造的更佳,然后 可参照P40提供的思考题进行探究、总结、概括 情境二:图2-14和图2-
12、15及图上探究题,建议五:适当参插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议的指导意义,突出人地关系,建议六:将活动六和活动七有机结合进行探究探究一: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照片,让学生探究分析是哪种外力 作用下的形成的?探究二:分析说明这些地表形态是具体可能是怎样形成的?探究三:比较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和异同点?,(1)教学重点: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因(2)关注对象:大气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3)设计目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的理论基础(4)注意点:从有关大气的三大“课标”综合来看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此“标准”利用身边温室效应案例(大棚种植)进行实践温度测量。,a.重点探究低层大气对流层内;需
13、了解大气的组成。b.需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直接热源?)c.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需重点阐述的原理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d.需阐述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成因)e.运用一些原理示意图来学习、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等),了解大气的组成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各层中气温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重点理解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及其作用。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而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根本热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求是 教工 解读 教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1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