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本教研打造智慧课堂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ppt
《强化校本教研打造智慧课堂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校本教研打造智慧课堂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强化校本教研 打造智慧课堂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上海市浦东新区教研室周宁医,提 纲,一、客观存在的教学需求二、有效课堂的智慧特征三、校本教研的实践价值,一、客观存在的教学需求,主线: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工作方式(一)从几则事例看学生学习方式(二)从三项研究看高中教学状况(三)从比较中看高中生学习特点(四)从三种教学单位看工作方式,山里少年韩少功:山里少年,文汇报2003年8月29日第11版。转载于读者2003(22)。,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车也要
2、观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足。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瘾,已经娶了个贤慧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一)从几则事例看学生学习方式,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包括金榜题名时热热闹闹的大摆宴席,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过着受刑一般的日子。但他们苦着
3、一张脸,不知道如何逃离这种困境,似乎从没有想到跟着父辈下地干活正是突围的出路,正是读书人自救和人间正道。他们因为受过更多教育,所以必须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怀才不遇。,啃老族,2005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可能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新名词“啃老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有人戏谑地称他们为“啃老族”。,据报道,“啃老族”可分几类。约20%为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10%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约20%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
4、实学,总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约10%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约10%是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30%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见周其俊:据调查目前我国约30成年人由父母供养 年轻“啃老族”谁之过,文汇报2005年7月8日第9版。,道德上“我惟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人们在问:为了年轻一代不再“一
5、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教育现在可以做什么?为了不再出现“啃老族”,教育该怎么办?,(二)从三项研究看高中教学状况,朱怡华:建设现代学校主动发展的广阔平台 上海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4期 在课堂教学中,基础型课程仍未摆脱传统模式。从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看,问题最大的是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虽然从总体上说,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课堂教学文化明显地要比同类学校好一些,但评审专家组听了大量的课以后,总体评价并不高。他们认为,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框架在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
6、,甚至还有知识传授中的科学性问题出现。,只看高考结果的学校评价是有现实缺陷的,也是有逻辑漏洞的。,学校绩效评估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评估,它忽视了导致绩效的、背后的因素和过程。在形成绩效的因素上,工作者(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积极性、人际关系),工作资源(人员、财力、设备、课程、时间、场地、社区关系),工作方法(愿景与目标、计划与程序、标准与规定、团队与合作、路线与策略),工作管理(政策、激励、检查、监督、评估),工作环境(制度、心理、精神)等每一个方面都可以产生绩效。当某些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对绩效有明显、直接影响时,绩效的意义甚至可以直接等同于这些因素。,也就是说,同样的学校绩效,其背后所秉承
7、的价值观和行为过程可能是不同的。譬如,两所高中有相似或相同的升学率,一所高中的教育资源“生产性”可能比较高,教育过程更多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相反另一所高中的教育资源“生产性”可能比较低,教育过程依靠的是“填鸭式”、题海战术。所以,单方面的绩效评估可能是片面的,在逻辑上需要向绩效背后的过程和价值观提升。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 教育研究2004(10)。,只看高考结果的学校评价是有现实缺陷的,也是有逻辑漏洞的。,(三)从比较中看高中生学习特点,1、中学生的年龄特征(1)思维与个性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独立性增强;个性发展渐趋稳定(2)认识水平 由于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步
8、学会比较客观地、深刻地认识世界,有了一定的原则性、批判性,(三)从比较中看高中生学习特点,(3)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意识逐步清晰,学生更强调反思能力、元认知能力。(4)需要与动机 尊重的需要(他们需要人们对他们的理解,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更多自由,更多信赖,让他们能自信、独立地步入人生);创造的需要(他们不再只满足于模仿他人,而是有了创造的需要,他们热情、好奇地探索,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三)从比较中看高中生学习特点,2、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性体现(1)初中生(与小学生比)请注意: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
9、,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学习内容更多、更系统,要求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有条理地掌握大量信息。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其中,自主能力和学习方法(包括元认知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三)从比较中看高中生学习特点,2、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性体现(2)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初中生的作文模仿范文的多,而高中生则有
10、了更多创新的地方,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抒情描写,他们都力图标新立异。在对数理化的解题能力上,初中生主要是利用公式代入计算,很少表现出创造性的顿悟;而高中生则能在对问题的思考时,产生“灵感”从而摆脱固定的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三)从比较中看高中生学习特点,3、中学生学习方式(理想的状态)(1)主动性。突出强调个体主动性,包括对学习方法的主动反思、对知识结构的主动整理(2)灵活性。以清晰的自我意识、较高的元认知为基础,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聚焦两点:动力、能力,“学校能力”:需要全面的努力,学校能力是学校能够有效达成和反思理想目标的各种能量的总和。与学校绩效相比,学校能力是一个动态
11、的概念,它指向的是“过程”。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教育研究2004(10)。,“学校能力”:需要全面的努力,对一所普通高中而言,全面的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校长及其所领导的管理者团队的管理能力。二是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现为教师群体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有效使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等。三是学生集体的学习发展能力,表现为学生学习、交往、选择、调节与创造的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和积极参与并有效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教育
12、研究2004(10)。,1、以1节课为单位 整合课前课后的学习活动(1)加强预习指导(2)改进课堂学习(3)完善课后作业 其中,可以结合“班级建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整体设计,(四)从三种教学单位看工作方式,以上海市敬业中学为例:市级课题“在高中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和研究”。他们的总体规划是:高一上学期,开设信息素养导论课。高一下学期进行课题研究方法初步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研究实践。高二在各学科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科领域内选择一项研究课题。高三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研究课题。高二是其中关键的一年。在高二年级的课程中,不设置独立的研究课程,而是在基础学科中
13、开展研究性学习。,2、以3年为单位 逐年提升,培养学习方法,(四)从三种教学单位看工作方式,3、以同类知识为单位 设计长程两段,学会两类结构学习内容设计: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学习过程设计:“长程两段式”(学结构阶段用结构阶段)引自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四)从三种教学单位看工作方式,推行课改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社会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例如:上海已经进人后工业化和信息化间隔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从教育发展思考,它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工业时代。而现行教育恰恰更多地适应工业时代。,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上海市提出“创新驱动 转型
14、发展”,新课改:更新教学方式,改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如:上海市一期课改提出了“基础学力”;二期课改提出了“总学力系统”,即构成了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目标观:以往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知识与技能”,而现在认识到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整合。,围绕升学需求,着眼终身发展,学生适应课程,课程适应学生,组织学习内容,提供学习经历,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向学生素质发展本位,课程目标的
15、价值取向更重视学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立均衡发展的思想,课程结构的组合趋向增大学习者的选择,课程编制的统筹趋向技术整合内容综合,课程实施的改革趋向着眼改变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的增值取向更注重过程和发展,1、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2、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3、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 一个“模式”的发展,4、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拓展型课程,基础型课程,
16、素质培养功能,知识获取,内容组织,学习要求,研究型课程,由平面课程到多维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预设性课程(必修)重视基础知识体系教师传授作用掌握知识为终极,预设性课程(必、选修)重视智能发展体系教师主导作用个性发展为宗旨,生成性课程(必修)重视实践体验体系教师指导作用反思过程为宗旨,(共同基础),自主选择课题,新课改三类课程的结构关系,基础型课程:,内容着重通性、通则,体现可再生长的基础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属于最底的学习基准。,功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性学力,也注意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基础培养。,基础性学力:,学习主体为适应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17、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集合。,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具备自我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集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拓展型课程:,内容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了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功能进一步着眼于基础学力的培养,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发展性学力:,学习主体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必须具备探究的情感态度
18、与价值观、批判和创新的过程与方法的能力、开放而多维性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包括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特征的能力。,研究(探究)型课程:,内容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开发的,注重体现专题性和综合性、开放性,加强实践性。,功能着重在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香港“优质学校计划”的发现,从香港所实施的优质学校计划看,早期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效,但这种以行为表现为主的改进模式并未带
19、来太明显的成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性和教师本身能量的真正提升。邬志辉:发展性评估与普通高中的转型性变革,教育研究2004(10)。,香港“优质学校计划”的策略,香港的优质学校计划采取了“以点带面、保旧立新、循序渐进”的策略:(1)先从个别层面展开改革的序幕;(2)先从考试压力较轻的年级试行新的教学模式;(3)先组织较活跃的老师进行共同备课、协作教学、观摩示范等教学活动;(4)累积新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5)分享及表扬新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展示的转变;(6)尽量在行政及资源上配合新教学模式的推行。,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
20、程,是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二、有效课堂的智慧特征,知识的冰山模型,明确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主要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其特点是存在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缄默知识(怎么想,怎么做,本质上是理解和策略),其特点是在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于实践活动(情境性),难于传递也难于反思。,明确知识,缄默知识,(1)结合教育实践“一节课”(一组课)成为一个可用的基本分析单位。,(2)理论适度介入“一个专题”作为另一可用的基本分析单位。如:学习活动设计、有效互动,两个分析单位,二、有效课堂的智慧特征,以“课”为单位,三个关注,1、关注“课前”以研究的心态设计教学
21、2、关注“课中”实现多维有效的课堂互动3、关注“课后”及时的反思重构促进更新,案例1:A、B两套教学方案的比较研究(1)观课:对比两种教学行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2)讨论: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比较两种教学活动过程。,根据办学理念,拟定学校课程质量标准由教师组成小组,回答这个问题:哪些特征可以让我们学校的课程具有独特性?(1)每个小组都试着指认出能够体现学校课程特色、尤其是学校办学理念的3个形容词。(2)校长据此归纳,确认最常被各小组提到的6个因素。(3)每个小组接着各自讨论这6个因素。每位成员从中确认出3个以内他认为是学校标准所必要的项目。(4)汇总结果。(5)校长与由教师组成的
22、委员会一起使用上述讨论结果,起草学校标准的暂时性版本。(6)全校教师审查这个草案。,以“专题”为单位,积聚智慧,案例2:“正方形的性质”,边: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吗?角: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吗?对角线:对角线怎么样?一条对角线和一条边所夹的角应该是几度?一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几个怎样的 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整个正方形大大小小分成多少个 等腰三角形?中心对称:正方形是不是属于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的对称中心在什么地方?轴对称:正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11 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上?,表1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部分),案例2:一节数学课(1),案例2:一节数学课(2),(1)从问
23、题的性质看:本节课中的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推理性问题次之,提问技巧比较单一;强调知识面覆盖,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从学生角度看,低水平的记忆性回答和机械判断占据主要地位。(2)从问题的结构看:高密度问题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一堂课问105个问题,连上课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其中大量出现的情形是,本来可供探索的问题被分解为较低水平的“结构性问答”。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却阻挡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道路。,表2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部分),两个策略,(1)横向研究:重点关注各种可能思路的敞现,(2)纵向研究:重点关注各种可能思路的不断生成(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
24、行为等层面的共识和分歧),二、有效课堂的智慧特征,有效课堂教学所应关注的问题,1.学习的参与度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参与的自觉程度2.学习的效度一是,看作为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的怎么样,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二是,看投入产出比三是,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发展,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3.学习的氛围师生与观察者都可以直接感受、体验到的课堂中的气氛、情调,其实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情绪表现。,好课的标准,叶澜教授:“五个实”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智慧,孔子说:“智者乐水,仁
25、者乐山。”智慧具有流变、灵动的特性。陶行知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智慧课堂,目标指向学生,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智慧课堂能够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成为“有规则的自由活动”。通过教学机智表现出来。教育思维和教育情感互动的产物,思维是智慧的核心,情感是智慧的酵母。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课堂智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智慧、课堂语言的智慧、调节气氛的智慧、临场应变的智慧。好教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课堂智慧的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注重“合作性”和“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强化 校本 教研 打造 智慧 课堂 关于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0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