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二章.ppt
《中外教育史纲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纲二章.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张 2理解教育家们的政治主张与教育观的关系 3学记与雄辩术原理的历史地位 4理解古代教育家们各自的教育精神上的特点,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先祖为宋国大夫,由于贵族内部的纷争,逃到鲁国,到他的父亲孔纥时,家族已没落为下级武官。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故他自称“吾少也贱”。但他自幼勤学好问,经常做习礼的游戏。长大后曾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官。大约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
2、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二、论教育作用(一)教育的社会功能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
3、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说明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
4、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
5、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四、论教育目的孔子虽然也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官吏,但是已与西周以前对必然作官的贵族子弟进行为官的预备训练不同,孔门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士人,只有学有所长才可能被选拔为官。论语子张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出自子夏之口,但也是反映孔子的主张,将学习和作官紧密联系,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士”和君子。一方面,“士”必须做到立志为道,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另一方面,士人必须有才能,能处
6、理实际政务,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说明,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君子”原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孔子多次将君子与小人对照而言,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君子总是追求道义,而小人总是追求功利。二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君子总是要求自己,而小人总是要求别人。强调了君子在修养内容上,将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在修养方法上,则首先是严于律己。,三、论“有教无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实行“有教无类”,就是说在教育对象上,没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孔子宣布
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原意教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人,也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大盗”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还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论教育内容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
8、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后三项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则是为道德修养服务。孔子在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经过他亲自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而事实上,由于乐的失传,后世的儒家教育便只剩下了“五经”。“六
9、经”在汉代以后也常被称为“六艺”,孔子传授“六经”,是想借此来传递儒家的修己治人之道,但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技能教育 文武兼备,行政才华,商业头脑,六、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一)立志有恒孔子强调了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认为连普通人都有其志向,不可被强制改变,作为士、君子,更要确立崇高的志向。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实现志向,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有恒心与百折不挠的精神
10、。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教育学生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如他所说的“磨而不磷”、“涅而不淄”,意思是说,最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孔子曾经自述他的为学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少年立志求学上进为起点,要经过终生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道德精神境界。,(二)自省自克 道德修养归根结蒂是自己的事,因此,孔子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推己及人的原则。应该说这是一
11、种主观与客观完善结合的道德行为方式,当然也会出现自己坚持错误、也容许别人同样的错误的问题,但总比那些要求别人是一套、要求自己又是一套的卑劣小人要强。孔子要求学生要积极进行自我省察,这就是内省的修养方法。他的学生曾参就坚持一日三省吾身的作法:“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道德修养必须以克己为前提,不为利己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也才能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水准。孔子还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着约束作用,因此,需要个人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的标志。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12、”,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只有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才能限制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人以至损害社会利益,也才能使道德达到“仁”这一最高道德水准。,(三)勇于改过 孔子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非圣人,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也看作是一个不断改过的过程。孔子认为,对待过错,首先要认识错误而不要掩饰错误。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也曾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好比日月之蚀,人人都看得到,
13、但只是一时短暂的现象,不会影响日月的光辉;君子改过后,仍然会受到人们敬仰。而“小人之过也必文”,即文过饰非。所以孔子强调:“过则勿惮改”只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犯了过错,且不能改正,这才真正的过错。,(四)择乎中庸:“过犹不及”。中庸是世界观也是法论,更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七、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孔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深刻的教学方法理论或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一)启发诱导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
14、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论语八佾中有一个例子:当子夏读诗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时,问孔子什么意思,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子夏就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但不确定,就再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很高兴,说:“能够阐明我的意思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孔子善于启发诱导,获得弟子对他的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15、:子游、子夏。”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孔门四科。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因材施教的前提在于对学生要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比如他指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有有做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才能等。他曾概括地指出他的几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论语雍也云:“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即子路坚决果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例如冉有与子路都分别问过“闻斯行诸?”即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要
16、马上去实行呢?孔子的回答不同,由于冉求个性过于“退”,即办事不果断,他就设法以“进之”,让他马上实行,而子路个性过于“兼人”,即争强好胜,他就设法以“退之”。让他先请示父兄再说。所以孔子的弟子都能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取得长足的进步。,(三)学思并重学与思是进修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孔子对二者都是很重视的。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求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他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能够虚心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请教。他本人就非常谦虚
17、好问,做到“每事问”。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不经考虑就随便将听来的乱传,也是违背道德修养准则的。,(四)论教学方法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孔子论教师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出色地体现了为师之道。封建时代将他推崇为“万世师表”,他也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对自己执教的概括。前提是爱生敬业,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出自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忠,使他能诲人不倦。甚至在颠沛流离的困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开展
18、教学。在宋国,“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被困断粮,“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诲人不倦的基础是学而不厌,即学习永不满足,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永久活力。孔子自己就是终生好学的典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且是广泛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将学与教联系在一起,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抓住了为师之道的根本的。,(二)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为师之道的又一根本所在,因为学生对教师也会“听其言而观其行”。道理是否正确,是否当行,不在能否讲得娓娓动听,而在讲的人能否身体力行。孔子对弟子的人格感召力,首先是体现在他的“身正”上。(三)教学相
19、长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
20、贵的教育遗产。,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
21、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二、论教育作用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
22、,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23、”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论教育目的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
24、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具体来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
25、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一)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教育史 纲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0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