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苏教版).ppt
《201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苏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苏教版).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鉴赏形象,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2、。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夏,杜甫 49 岁,地点为成都草堂。设题:“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狂夫”形象的?,解析:第一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关键词“贫困潦倒”“放达乐观”)第二步,结合诗作对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诗的后四句则描写了“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对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
3、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的条件。第三步,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突出了狂夫乐观旷达、贫困不移的高贵品质。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贫困潦倒却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作铺垫;五六句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而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突出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一解题方法:(1)概括相关的诗句,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如语言、肖像、动作等;(3)概括
4、出人物的特点;(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及蕴含的情感。人物形象类设问方式:塑造了怎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设题: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解析: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烘托、映衬,也可以借助想像和联想。这首诗塑造了陆鸿渐的形象,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
5、物,尾联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秋,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隐士的风度。一方面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出其潇洒疏放。由此可见,本诗运用了侧面描写或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陆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
6、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物形象答题思路二1.定位诗歌描写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性格、品格)特征,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考点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
7、是指诗人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时所借助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分析事物形象时,首先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所写的事物的特点,然后分析事物特点与人的品格志向的相同之处,最后总结这一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设题: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
8、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第三步,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
9、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征。2.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事物形象题型注意事项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
10、质、感情等。2.一般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考点三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
11、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例4】(200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设题: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解析:本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的是
12、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第三步,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边境局势的紧张。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景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
13、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3.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是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像,把握形象。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分析人物形象。答案: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
14、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说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答案:(1)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2)“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单影只。这充分反映出作者
15、思家时的孤寂心情。(3)作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像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像,感知形象。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
16、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4.注意细节描写。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二、明确意象的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抒情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
17、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将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如“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如“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如“日色冷青松
18、”;以亮景衬暗境,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8)以景衬情。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三、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
19、。如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潮水”,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失落。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孤苦,是以景衬情。,第二节鉴
20、赏语言,考点一字词推敲 1.炼字类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鉴赏诗词时,只有领略了古人炼字的精妙之处,才能理解诗词美的真谛。炼字类题型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而必须将其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设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解析: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练的语言(最好是鉴赏术语)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
21、用字,如“穿”“数”二字,是诗中的炼字。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第四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答案:“穿”“数”二字,是诗中的炼字。“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
22、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例2】(2011山东省济南市一模)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旗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注】酲:ch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设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赏析。,解析:第一步,指出是哪两个字,“喧”和“狎”。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并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
23、个字所描述的景象。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狎”是“亲热、游戏”之意。第三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答案: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炼字类问题答题规范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
24、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和想像,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5.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常见的答题模式:这个字的意思是_(或运用了_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_意境(心境),表达了_情感(思想)。,2.诗眼类 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诗(词)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是所谓的“诗眼”“词眼”。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鉴赏诗歌的诗眼就是抓住诗
25、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葛 溪 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设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解析: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鉴赏 2013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件 第三 古代 诗歌 鉴赏 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0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