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品二轮专项第1单元基本概念-新课标-化学.ppt
《2013年全品二轮专项第1单元基本概念-新课标-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全品二轮专项第1单元基本概念-新课标-化学.ppt(2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课件为基于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课件编辑说明,目录,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和表示 专题二 化学常用计量专题三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四 离子反应专题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基本概念,第一单元基本概念,第一单元 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构建,第一单元 近年高考纵览,近年高考纵览,近年高考纵览,第一单元 近年高考纵览,第一单元 近年高考纵览,专题一,专题一物质的组
2、成、分类、变化和表示,专题一 考纲导航,热点考向 1常见物质的分类 2胶体 3物质的变化 4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考纲导航,专题一 考纲导航,复习策略 1结合相关概念,抓住概念本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如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等。2利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溶液、浊液的性质进行复习。3利用对比的方法复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4利用对比、归纳和综合的方法对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进行梳理。,专题一 主干知识整合,主干知识整合,专题一 主干知识整合,易错警示 1.物质的分类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如两性氧化物概念中强调氧化物与酸或与碱反应的产物都是盐和水,因此SiO2不属于两性氧化物。2化学
3、变化概念中强调“新物质生成”而不是“新元素、新原子生成”。3规律是学习的主线,而特例往往是考点,要记住物质分类中的一些特例。如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等。,专题一 主干知识整合,触摸高考 判断正误 12012山东卷 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解析 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22012天津卷 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作漂白剂()解析 明矾溶于水产生的Al3水解时形成的Al(OH)3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用于净水,但不具有漂白性。,专题一 主干知识整合,32012浙江卷 蔗糖、淀粉、油脂及其水解产物均为非电解
4、质()解析 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均为非电解质,而油脂水解产生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其中高级脂肪酸为电解质。42012山东卷 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解析 石油的分馏产物汽油为混合物。52011江苏化学卷 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解析 得不到胶体,而是得到Fe(OH)3沉淀。,专题一 主干知识整合,62012山东卷 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解析 NaClO属于盐,为强电解质。72010上海化学卷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解析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5、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82011浙江卷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专题一 主干知识整合,92012山东卷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102010福建卷 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解析 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的依据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而丁达尔现象为胶体的性质,溶液与浊液没有此现象。,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和混合物(1)物质是否具有固定的熔、沸点是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标志。如玻璃、陶瓷、水泥、石油、聚乙烯等均无固定的熔、沸
6、点,属于混合物。(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材料等都是混合物。比较常见的混合物及其俗名有:水煤气:CO、H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CH4;,要点热点探究,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裂解气:以C2H4为主;水玻璃(泡花碱):Na2SiO3的水溶液;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波尔多液:CuSO4Ca(OH)2;肥皂:主要成分C17H35COONa;碱石灰(NaOH固体与CaO固体混合加热制得);铝热剂(铝粉与比铝不活泼的金属的氧化物的混合物);漂白粉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有效成分为Ca(ClO)2。,专题一 要点热点
7、探究,特别注意 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HD、CuSO45H2O、磁性氧化铁都是纯净物。2氧化物的分类(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KO2为超氧化物等。(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CuO。,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3胶体(1)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
8、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2)在胶体分散系中,胶体粒子可能带电荷,但不能说成胶体带电荷。胶体是一个体系,与溶液一样呈电中性。(3)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其原因为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发生了中和反应。,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例1 下列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C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D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C【解析】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
9、才是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B项错;葡萄糖注射液属于溶液,C项正确;石油的分馏产物汽油为混合物,D项错。,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命题观察】对物质分类的判断主要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是否正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是否匹配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关物质分类的试题虽然难度很小,但往往渗透到高中化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往往都是各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问题,因此,复习概念时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质,如两性氧化物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二氧化硅虽既能与氢氟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不是生成盐和水,故不属于两性氧化物。,专题一 要
10、点热点探究,变式题,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根据酸分子中含有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根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 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B C D,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B【解析】根据酸分子电离时能产生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溶液和浊液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SiO2虽然能与氢氟酸反应,但为其特性,仍然属于酸性氧化物;反应中
11、放出热量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就是吸热反应。,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二物质的变化,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特别注意 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发生颜色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而使某些物质褪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次氯酸、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属于化学变化。两种溶液混合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出现沉淀是因为发生胶体的聚沉。有气体生成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将干冰投入热水中,会有大量白雾和气体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一定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实现的是()
12、A16O转变成18O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地沟油转变成柴油 D红磷变成白磷,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A【解析】新元素、新原子的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学的研究范畴;从石油中获得汽油可以通过直接蒸馏、也可以通过裂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地沟油通过高温发生化学变化转变成生物质柴油;红磷和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其转化属于化学变化。,【点评】解题规律: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要从本质上进行判断,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或者是否同时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不能只从反应现象上进行判断,如颜色变化、沉淀或气体生成等。,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变式题,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C【解析】“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性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反应,C项错误;海市蜃楼现象和胶体的丁达尔现
14、象有关,D项正确。,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三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1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使用,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2.微观粒子的表示方法,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3有机物的表示方法,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B【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A项,给出的是乙酸的化学式,结构简式应为CH3COOH,错;B项正确;C项,原子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它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应为172037,错;D项,NH3中的N缺少了一对孤对电子,错。,【思维拓展】对化学用语的判断要从符号表达的意义与要求是否匹配、是否考虑了特殊情况、符号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分析。如苯环错写成;离子符号还是原子符
15、号;错别字如苯、羧基、碳元素、坩埚等写成笨、梭基、炭元素、坩锅等。,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变式题1,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A【解析】H2O2为共价化合物,B项错误;羟基OH为9电子微粒,C项错误;14C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D项错误。,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变式题2,专题一 要点热点探究,D【解析】16O和18O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A项正确;C3H6可以表示丙烯和环丙烷的分子式,B项正确;NaHSO4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Na、H、SO42-,C项正确;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或原子的个数,因此可以为分数或小数,D项错误。,专题一 常
16、见易错示例,错误界定概念范围,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属于化学反应 B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C用过两种墨水的钢笔笔尖堵塞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难溶物 D油脂的水解又称为皂化反应,常见易错示例,专题一 常见易错示例,尝试解答 _ 易错提示 错误地放大概念的使用范围。正确答案 A 解析 石墨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为化学反应,A项符合题意;互为同系物的物质必须结构相似,包括所含官能团的种类和个数都必须相等,B项不符合题意;用过两种墨水的钢笔尖堵塞是因为两种墨水都是胶体,可能带不同性质的电荷,混合时因发生了电荷
17、中和而发生了聚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油脂的碱性水解称为皂化反应。,专题一 常见易错示例,【纠错笔记】常见容易错误界定使用范围的概念的有:酸的概念: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因此NaHSO4不属于酸,因为其电离产物有Na、H、SO42-;燃烧热是指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释放出的热量;化学平衡的概念只适用于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只与温度有关等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前提都是化合物;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并不是只有单质才发生焰色反应;只有在25 时,水的离子积KW才等于11014;结构相似(所含官能团种类、个数必须一样),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
18、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备用理由 本部分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为避免课堂容量过小,以下两道试题供老师们选用。,教师备用习题,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解析 ACaH2为离子化合物,A项正确;Cl只有17个质子,B项错误;在表示具体原子时,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值表示质量数,而不是中子数,C项错误;硝基NO2不能写成O2N,D项错误。,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2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浓盐酸、浓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属氧化性酸 BNa2O、SO2、BaSO4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时均能导电,都属电解质 CNaOH、H
19、NO3、NaNO3在水溶液中均能电离出离子,都属离子化合物 D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晶体中的原子均以共价键结合,专题一 教师备用习题,解析 D中心原子具有强氧化性的酸(如浓硫酸、浓硝酸)为强氧化性酸,而浓盐酸是非氧化性酸,A项错误;SO2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由于生成的亚硫酸(H2SO3)电离导电,而非二氧化硫本身电离出的离子导电,故SO2为非电解质,B项错误;HNO3是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H、NO3-,C项错误;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都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D正确。,专题二,专题二化学常用计量,专题二 考纲导航,热点考向 1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判断 2物质
20、的量有关的计算,复习策略 1归纳、总结阿伏加德罗常数正误判断中常见的设错方式。2梳理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微粒个数、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熟练应用。,考纲导航,专题二 主干知识整合,主干知识整合,专题二 主干知识整合,易错警示 1.摩尔质量不等同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前者单位为gmol1,后者单位为1。2.容量瓶为精密仪器并具有一定规格,不能配制随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如不能配制85 mL0.1 molL1的NaCl溶液,而只能配制100 mL。3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化学上习惯上用g/mL来表示液体密度,用g/cm3来表示固体密
21、度。,专题二 主干知识整合,触摸高考 判断正误 1 2012福建卷 0.5 mol O3与11.2 L 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解析 没有指明在标准状况下,故无法计算出11.2 L O2的物质的量。22012江苏卷 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解析 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不是1 mol,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也不是0.1NA。,专题二 主干知识整合,32012广东卷 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2nA个电子()解析 稀HNO3是氧化性酸,足量的稀HNO3能将铁溶解且生成Fe3,所以1 mol Fe与足量
22、的稀HNO3反应转移3 mol电子。42012江苏卷 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解析 Cl2溶于水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与水反应。,专题二 主干知识整合,52012山东卷 电解NaCl溶液得到22.4 L 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NA个电子(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解析 电解NaCl溶液的阴极反应为2H2e=H2,产生标准状况下22.4 L H2,转移2NA个电子。62012广东卷 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解析 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等于22.4 Lmol1,而是大于22.4 Lmol1,则
23、n(混合气体)不等于1 mol,而是小于1 mol,因此混合气体中O原子不是2 mol,而是小于2 mol。,专题二 主干知识整合,72012江苏卷 常温常压下,18 g 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解析 在任何条件下,1 mol H2O均含有3 mol原子。,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有:1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定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05Pa、25 时)等。2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己烷、CHCl3等。3物质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
24、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等双原子分子,以及O3、P4等。,要点热点探究,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4氧化还原反应:考查指定物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常设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电子转移(得失)数目方面的陷阱。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Cu与S反应等。5电离、水解: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数目或浓度时常设置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方面的陷阱。6一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SiO2、Si、CH4、P4、S8、烃(如烷烃中单键数)等。7常见的可逆反应:如2NO2N2O4,弱电解
25、质的电离平衡等。8摩尔质量:特殊物质如D2O、18O2等。,例1 2012课标全国卷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变式题,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二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有关计算,专题二 要点热点探究,1一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年全品 二轮 专项 单元 基本概念 新课 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9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