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头中学谢丽丽.ppt
《圈头中学谢丽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圈头中学谢丽丽.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圈头中学 谢丽丽,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五、教学过程的设计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1、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4、重点和难点,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第24章圆第二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主要学习:(1)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有关概念;(2)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3)相关应用。,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又比较广泛,它是初中几何的综合应用,又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具体应用,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作好铺垫,在今后的解题及几何证明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承上启下,至关重要。,3、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几何知识基础、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我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有关概念;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能运用以上知识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观察、看图、列表、分析、对比,总结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
3、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类比,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体会用运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4、重点和难点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切线的有关知识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有限,要正确理解直线和圆的相切交点的唯一性有一定难度,区分判定与性质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把如何正确理解直线和圆相切的概念,分清三种位
4、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数学成绩还有 待于提高。但我问过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并且在初一、初二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力,归纳力,而且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通过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升起的照片,激起兴趣,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三、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类比迁移法,即先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结合直观演示、数形结合、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5、性,也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四、学生学法的指导 先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采用小组讨论、分析及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从而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五、教学过程的设计,活动1 结合实际,情境导入,活动2 探究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活动3 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活动4 及时反馈,巩固所学,活动5 挖掘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活动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活动1 结合实际,情境导入,活动2 探究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1.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硬币的边缘看 作圆,在纸上移动硬币。2.在纸上画一个圆,把直尺看作直
6、线,移动直尺。你能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想,一,想,直线和圆有哪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呢?,讨论,(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说这条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2)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 线,这个点叫做切点。,(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说这条直线和圆相离。,注:“只有一个公共点”指“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定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用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即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只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时分别叫做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思考:一条直线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谢丽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9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