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ppt
《2013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2013年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的概念和全球发展一般规律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当前城镇化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1、城镇化的概念和全球发展一般规律1.1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形态向城镇形态转化为本质的演进过程。,在现代意义上,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据联合国城市化报告(2010):1800年全球城镇人口5000万,城镇化率约
2、5.1%;1900年城镇人口达2.2亿,城镇化率约13.3%;2009年全球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达34.2亿,人类进入城市时代。,纵观全球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从西欧发端,逐步向欧洲其他国家、美洲、澳洲扩展,进而波及亚洲和非洲的发展过程,并表现为四波浪潮,第一波城镇化浪潮,受工业革命影响,首先发生西欧国家农村推力:机械化水平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推动人口迁移城市拉力:煤矿开发、钢铁制造和大工业生产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经济繁荣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吸引人口聚集空间上呈现以英国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国家扩散独特区位条件:紧邻原材料和能源地,良好的通讯设施,拥有大型劳动力市场等欧洲工业化和城镇化“金
3、三角”自19世纪开始,历时200多年,1950年前后进入城镇化成熟期,欧洲工业革命和城镇化的传播,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来源:美诺克斯.顾朝林等译.城市化,2009.,1.2 全球城镇化基本历程,第二波城镇化浪潮,受殖民扩张、工业化发展和技术扩散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发生在北美和澳洲殖民动因:资源能源开发,剩余劳动力转移,贸易消费市场扩张活动类型:以工矿业开发等城市聚居型活动为主移民政策对城镇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优化环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美国为典型代表大量移民持续进入城镇是导致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攀升的主导因素以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历时近1世纪,
4、1950前后进入成熟期,殖民统治与殖民城镇化的时期比较,来源:美诺克斯.顾朝林等译.城市化,2009.,第三波城镇化浪潮,二战后人口剧增、工业化大发展等因素所影响,主要发生在拉美和亚洲、北欧、北非的部分国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类型,巴西、墨西哥和日本、韩国为其主要代表巴西、墨西哥:采取较为单一的出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发展,大规模人口盲目迁移,“过度城镇化”日本、韩国:通过战略转移、技术和教育立国以及规划调控等有效政府干预措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与促进二战后迅速发展,历时半个世纪左右,2000年以前进入城镇化成熟期,日本东京,巴西里约热内卢,第四波城镇化浪潮,全球化背景下受发展中国家经济
5、发展动力所驱动,以亚洲和非洲为重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城镇化发展对全球影响深刻共同特点:巨大的人口压力,悠久的农业文明等21世纪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30-2050年前后将进入城镇化成熟期,经济增速(201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全球城镇化水平(2000年),数据来源:联合国城市化报告.,(1)城镇化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聚居方式变化现象,是一种社会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不是人为的“推动”。(2)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殖民(移民)扩张、服务业发展、新技术应用等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化社会主要受到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和就业等所推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
6、需求越来越大,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全球化、机动化、生态革命、信息化等也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世界各国城镇化存在一些普遍规律,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所处国际背景不同,城镇化模式各不相同。(4)受技术进步、不同国情条件等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呈现加速趋势,1.3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受技术进步、不同国情条件等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呈现加速趋势,四波浪潮:200年100年50年?典型国家:英100年德80年日65年墨45年韩35年,“好的城镇化”与“坏的城镇化”“好的城镇化”是有就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7、技术进步同步,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城镇化;“坏的城镇化”是农民失地、就业不落实,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居环境条件差的城镇化。,1854年9月伦敦索忽区(Soho)霍乱病死亡者的分布状况,表明了霍乱的发生与布罗德街上一个受到污染的供水机井之间的联系。这就强调了为英国正在增长的城市居民供应清洁用水的重要性,城市建设强调为工业服务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建设有计划的人口有序流动(招工)国家主导,人口自由流动 与国家的计划分配相结合,住房、福利制度相配套,城乡关系相对和谐城镇化率提高相对较快,工业城市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15.4%,年均0.53个百分点(“一五”口径0.
8、59)新建8大重点工业城市,改建、新建一批工业城市,第一阶段(1949-1957):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较快发展,2.1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2、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业城市建设:工业与城市匹配,信息来源: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1990.,先“大跃进”,后压缩城镇人口1958-1960年从15.4%猛增到19.8%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及国民经济大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消减基本建设、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三年不搞规划”大庆模式:非城市化工业化道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干打垒”三线建设:“不建集中城市”1964年开始三
9、线建设,”分散、靠山、隐蔽”靠山、分散、进洞”文革期间:基本陷入停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2-1977年连续16年保持在17%,第二阶段(1958-1977):大起大落之后陷入长期停滞,农村改革突破,奠定城镇化基础较短时期内解决了温饱问题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大发展1979年试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特区,开放广东、福建2省;1984年确定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开辟珠三角、长三角、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开发1991年审定26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开放北部4个边境口岸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开放沿边、沿江城市,开放内陆地区11个省会(首府)城市,第三阶段(
10、1978-1994):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城镇化率先发展,城市发展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22字方针)197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第四条)“八五”计划(1991-1995):首次出现“城市化”概念有计划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28.5%,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来源:杨保军.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2009.,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深
11、化(1988年宪法修订后试点)1994年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房地产异军突起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机动化逐步发展1994分税制改革,塑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独特关系,激发市场活力经济全球化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快速融入全球化的市场体系,形成外向型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五”计划(2001-2005):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十一五”规划(2006-2010):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
12、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十二五”规划(2011-2015):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连续16年城镇化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从29.0%提高到51.3%,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1.5)2011年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规模约6.7亿。,六五,五五,宪法土地有偿海南特区中关村,火炬计划,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安徽小岗村,四个特区,3个沿海开发区,星火计划,浦东开发,首提城市化,26高新开发区4边境口岸,小平南巡,内陆开放,十四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科教兴国,分税制改革汽车产业政策房改深化,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入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和谐社会,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天津滨海,奥运会,两江新区,实物分房,14个沿海 开放城市,十七大-生态文明,两型社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1978-2010),第三阶段1978年-1994年,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新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1949-2010),第一阶段1949-1957,第二阶段1958-1977,第三阶段1978-1994,第四阶段1995-2010,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明显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
14、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基于对中国特殊国情及其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应对基于对全球、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及中国特殊国情条件的认识,其城镇化发展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大国城镇化“候鸟式”城镇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三农”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城镇化小结:多重矛盾复杂交织的城镇化,2.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圆圈大小:总人口规模灰色:城镇化率,1)大国城镇化,人口大国、国土大国和经济大国与中国具有相对可比性的国家,全球只有24个(国土面积大于200万KM2或GDP大于6500亿美元)内需市场庞大,有利于经济活动的自组织;空间辽阔,有利于整体性地进行统筹规划与布局,数据来源:联
15、合国城市化报告;世界银行.,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第三梯队,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提供支撑,互相促进,数据来源:联合国城市化报告;世界银行.,多样的地理环境与人居条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自然本底条件、民族文化情况、社会经济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采取单一的城镇化模式,人居环境适宜性,集中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2)“候鸟式”城镇化,农民工:“一只脚踩进城市”的特殊两栖群体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领域难以享受市民待遇大规模钟摆式往来迁移,在世界上极为罕见中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两会报道),超过美国城镇人口的总和(2
16、.58亿)庞大的人口摆动,是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春运、留守儿童问题,群体性事件多发群体,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数据来源: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1,市、县建设用地面积,镇、乡建成区面积,村庄现状用地面积,万公顷,密切相关的是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这一制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国家方针和区域政策深刻影响城镇化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先生产或生活”、“上山下乡”等,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抑制城镇化发展形式多样的区域政策(经济区、特区、新区等)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政府掌握各种资源的支配权,对城镇化的方向、重点和速度具有重
17、要调控作用较高的发展效率,但各级城镇发展受行政权力支配的严重制约(小城镇发展乏力为典型现象),城镇数量变化,非农业人口变化,4)“三农”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城镇化,全球谷物耕地面积(2010年),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三农问题乃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三农”问题对于国家繁荣与长治久安具有决定性意义农民群体规模十分庞大当前农民人口约6.7亿;即使城镇化率达70%,仍将有4亿多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中国5亿7千多万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约占22%(2011年中国总人口约占全球19%)2011年全国进口粮食超过1200亿斤,粮食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应在95%以上),粮食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中国 城镇 道路 回顾 质量 评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9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