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
《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 语 今 读 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 陈 怡,序一、孔子其人二、论语其书三、论语选读四、余论:我心中的 孔子和论语,序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儒、道、释;经、史、子、集。中国思想文化的框架: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朝实学、民国新学。精华在先秦子学。,序二 读经典 1.论语中国第一经典;2.读读文本,认真读,用心读,忌道听途说、一知半解;3.我读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 己心中的孔子。“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易经乾卦,什么叫经典?中国的解释:能成为经的典籍。何谓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丝为经,横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
2、动。”。刘熙 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刘勰文心雕龙:“经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西方的理解: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定义: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四、一部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五、一部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六、一部经典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八、一部经典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
3、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它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它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谱系中的位置;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元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易中天说:我们为何读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就是经典!为什么?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如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如先秦诸子中,可以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
4、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在孔、孟、墨、韩那里,读到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读到人生智慧。,如何读?多次读,反复读,整体读,贯通读;触类旁通读,下学上达读;通读、选读,纵读、横读相结合;读书与读人相结合;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与以经注经相结合;文字训诂与义理推断相结合;温故知新与返本开新相结合。参考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 穆:论语新解 李泽厚:论语今读成绩计算:课程论文40,考试60,读 孔 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
5、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敬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的民族。这个人,就是孔子。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柳诒徵在其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鲍鹏山在其说孔子中说:“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现在。一句话,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0.先秦历史简介 三皇五帝时代及尧舜禹
6、(三代)的禅让时代;夏:前20701600,约570年,历17君;商:前16001046,约550年,历30王;周:西周:前1046771,275年,13王;东周:前770221,550年。分 春秋:前770476,294年,五侯争霸(鲁春秋:前722481,242年)战国:前475221,254年,七国并立,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分封建制。以姬姓王室为主,兼功臣。卫:武王弟康叔,都朝歌(河南汲县);齐:太公姜尚,都临淄;鲁:周公。子伯禽就国,都曲阜;宋:微子启,都商丘;燕:召公奭,都蓟;晋:成王弟唐叔,都唐(山西翼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即使嫡长子未即位而死,
7、也不能立其他子,而再立嫡长孙。此为“大宗”。其他子则为“小宗”。此思想称“家国同构,以家治国”。,礼乐制: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治国。礼:子产曰:礼,天之经也,地之仪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分吉、凶、军、宾、嘉五类。吉礼用于祭祀,分祭天、祭地、祭祖三类。凶礼用于为邻国救患分灾,分丧礼、荒礼、吊礼、绘礼、恤礼五类。军礼用于对军队的建制和管理,分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宾礼用于天子、诸侯接待宾客。分朝礼、相见礼等。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巡守、即位改元之礼的总称。,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8、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道,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
9、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礼记乐记,“三桓专鲁”:鲁桓公有4子:庶子庆父、叔牙,嫡子同、季友。同即位为鲁庄公,庄公无嫡子,欲立孟女之子斑,怕叔牙立庆父,让季友赐叔牙毒酒,立其子为叔孙氏,世袭司马。庆父和庄公夫人哀姜通奸,杀斑,立哀姜妹叔姜之子开为湣公,后又杀之。季友立申为禧公,杀庆父(其后为孟孙氏,世袭司空)。此后季氏势力最大,世袭司徒。孔子生前历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相应为鲁襄公、昭公、定公、哀公)。“陪臣执国命”:指家臣执掌三桓权力从而执掌国家命运的状况。其中季氏的家臣阳虎、公山不狃和仲梁怀权利最大。三人中,先是仲梁怀被阳虎压服,后阳虎失败,逃齐。阳虎
10、和公山不狃均曾邀请过孔子。,一、孔子(公元前551479)其人 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山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其先宋人也”考:孔子家世有6个关键人。黄帝;契;微子启,纣庶兄,封宋公。经其弟微仲衍(15世祖)、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11世祖)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7世祖),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6世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以孔为氏。后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夺其妻,弑宋殇公。其子木金父迁至鲁陬邑,为士。曾祖防
11、叔曾任鲁防邑宰。祖伯夏事迹无考。父叔梁纥,以勇力著称。先娶施氏,生九女,无子;娶妾生男,名孟皮(伯尼),病足;66岁时复娶颜徵在,生孔子。,一生可分为五阶段:第一阶段:133岁,志学而立期。3岁时,其父去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7岁时,其母去世。19岁娶妻,20岁得子。曾任委吏、乘田,有成效。勤奋学习,有成。约30岁创办私学。第二阶段:3450岁,出国、修学及教学期。34岁去洛阳问礼于老子;35岁去齐国求职,不用;36岁返鲁后修诗书礼乐,继续办教育。,第三阶段:5155岁,从政期。51岁任中都宰,52岁任小司空,后很快任大司寇近三年,曾代摄相事。有“夹谷之会”的功绩,挫败了齐国压
12、服鲁国的阴谋,并趁机要回了汶阳之田。后因“堕三都(叔孙氏的郈都、季孙氏的费都、孟孙氏的成都)”失败,失意于鲁定公和季桓子,后鲁定公和季桓子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骏马,并不分燔肉给孔子,于是出走。,第四阶段:5568岁,访求列国期。55岁去卫国,两年后西行,过匡被围,经蒲返卫,呆到60岁。后适曹赴宋,遭桓魋伐树,在陈国呆了近4年。64岁时适蔡,受厄于陈、蔡之间,七日绝粮;适叶;又返卫,68岁时被季康子礼聘回国。,第五阶段:6873岁,晚年期。以“国老”身份家居。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成就了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但晚景凄凉。67岁时妻子去世;70岁时儿子去世;71岁时颜回早卒;修春秋,“西狩获
13、麟”,叹:“吾道穷矣。”罢笔。72岁时“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弟子结庐守墓,三年后相泣而别,子贡复守三年。“弟子及鲁人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关于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世家云: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
14、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二、论语其书 是一部由其弟子和弟子的弟子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论”者,编撰;“语”者,话也。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西汉时,有:鲁论20篇;齐论22篇;古论21篇。汉成帝时安昌候张禹合其为张侯论。东汉郑玄作注后形成定本。语言平实,记述具体,毫无矫态,读来亲
15、切、自然、可信。既有警句,又有故事;既有文采,又有意味。从西汉起,论语即人人必读、家家必备。,目 录,第一篇 学而 第十一篇 先进第二篇 为政 第十二篇 颜渊第三篇 八佾 第十三篇 子路第四篇 里仁 第十四篇 宪问第五篇 公冶长 第十五篇 卫灵公第六篇 雍也 第十六篇 季氏第七篇 述而 第十七篇 阳货第八篇 泰伯 第十八篇 微子第九篇 子罕 第十九篇 子张第十篇 乡党 第二十篇 尧曰,三、论语选读,第一篇 学而(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道之书,不以第一义示人,则为于道有所隐。第一义者,是有道人之第一境界,即学道人之第一功夫也。
16、宣颖南华经解 第一义、第一境界、第一功夫者何?“通过学习成为君子”也!,1.总体上表达了什么信息?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了孔子的人生志向:通过学习成为君子。论述了“三事”:学习,友朋和君子;体现了孔子乐观的人生观:“三乐”(学习之乐、朋友之乐、君子之乐);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乐感文化。,2.论学习:论述了学习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可谓孔子的学论。内涵:何谓学?何谓习?何谓时?朱熹曰: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谓之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谓之习。表明“学习”的本质内涵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时者,适时也,契机也。学记曰:“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重要性:人生第一要务。学习的本质属性
17、:乐。人 心 本 自 乐,自 将 私 欲 缚。私 欲 一 萌 时,良 知 还 自 觉。一 觉 便 消 除,人 心 依 旧 乐。乐 是 乐 此 学,学 是 学 此 乐。不 乐 不 是 学,不 学 不 是 乐。乐 便 然 后 学,学 便 然 后 乐。乐 是 学,学 是 乐。吁 乎!天 下 之 乐,何 如 此学;天 下 之 学,何 如 此 乐!王艮 乐 学 歌,附:为学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北宋邵雍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结论:能体会到学习之乐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成才的前提。,3.论朋友:论述了交友的重要性、朋友的内涵和交友的本质属性。何谓朋?
18、何谓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说”(悦)和“乐”有何不同?“悦”重内,“乐”偏外。如何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艮说:“朋之来也,予日乐之;其未来也,予日望之,此予之心也。今朋友自远方而来者,岂徒然者,必有以也。观其离父母,别妻子,置家业,不远千里而来者,其志则大矣,其中有深望于予者也,予敢不尽其心以辜其所望乎?是在我者必有所责任矣。朋友来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则不达焉,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学,若夫讲说之不明,是己之责也;引导之不时,亦己之责也;见人有过而不能容,是己之过也;能容其过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过也。欲物正而不先正己者,非大人之学也。是故君子学不厌而教不倦者
19、,如斯而已矣。”王艮心斋遗集卷一勉仁方示诸生,4.论君子: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方为君子?因为“君子”是受人尊敬的有德之人(君者,尊也),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是贯穿论语始终的最重要概念之一。论语最后一章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孔子三知),附:论语的编排有无逻辑?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绝对有和绝对无。同学,你怎么看?,有子(32)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弟子概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
20、十有七人。”然论语中止29(一期5,二期8,三期11,其它5),其中13人最需关注:先进篇第3章:“德行:颜(回)渊、闵子骞、冉(耕)伯牛、仲弓(冉雍);言语:宰(予)我、子贡(赐);政事:冉(求)有、季(子)路;文学:子游、子夏。”称“四门十哲”,再加上有(子)若、曾(子)参、子张。称“孔门十三贤”。其中子贡、子夏为卫国人,子游为吴国人,子张为陈国人。论语中称“子”者除孔子外有4人:有若、曾参、冉有、闵子骞。另有“孔子四配”:复圣颜回、述圣曾参、宗圣子思、亚圣孟轲。,“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说文解字:仁者,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即把人当人:既把自己当人,也
21、把别人当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 尽心下),如何解读“孝悌为仁之本”?三种解读:“孝悌是仁之本”、“孝悌是人之本”和“孝悌是为仁之本”。朱熹云:“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孝弟,乃是行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故当理解为“孝弟是做到仁道的基本要求”(“本立而道生”)。,孝:说文解字曰: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简介。共18章,其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22、,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的重要性:立人立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不孝则为禽兽;以孝治国。贯通读“本立而道生”:学记23章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季扎挂剑”的故事(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
23、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至寿梦十九世。,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頉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之言雅淡质直,惟以达意;小人之言鲜浓柔泽,务于可人。君子与
24、人亲而不昵,宜谅而不养其过;小人与人狎而致情,谀悦而多济其非。吕坤呻吟语品藻)曾子(46)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三省:忠、信、习;忠信为学习之要、立身之本。“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大学)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出则弟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子
25、夏(44)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序卦“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荀子大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39,陈亢)问於子贡(31)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今读兼谈 经典 阅读 东南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9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