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说课课件.ppt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宙中的地球说课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Page 2,说教材,01,说学情,02,说学法,04,说教学过程,05,说板书设计,06,说教法,03,说课内容:六个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要求】,“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上是指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微观上是指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了解“普通”是共性,“特殊”是个性
2、,“说明”则是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要求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 使认知过程发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返回,【教材内容】,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一节课,同时也是高中地理的开篇的第一课。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在短期影响方面,学习内容上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接下来的行星地球其他知识点的学习;而在长期影响方面,学习兴趣上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具有启下、打基础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地理中至关重要的一课。,【教材内容】,本节课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这3个
3、框题,内容是联系紧密的。根据根课标要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一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是运用地球、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来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返回,【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说出并能辨别至少4种类型的天体。(2)以示意图的方法从天体系统的层次 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运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4)根据地球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太阳模式图、行星轨道
4、倾角与偏心率表等图表资料,培养从图表中读取、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案例分析与探讨,掌握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以及天体系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并能识别和抵制伪科学。(2)通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行星的 普通性与特殊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3)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认识到在太阳系中 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返回,【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从天体系统层次上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运用资料分析
5、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极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2、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返回,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1.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入探究的渴望,而本节课存在大量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大部分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2.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过宇宙、地球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情分析,不足之处在于:1.学生刚刚从初中踏入高中,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对高中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还没有系统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在分析图表资料这一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2.学生第一次接触高中地理,基本上还保留着初中的直观学习思维与模式,学生的惯性
6、思维将影响到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返回,说教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基于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演示法、2.案例分析法、3.读书指导法,在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时,通过演示宇宙中各种天体和各层次天体系统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内涵及其类型,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欲望。,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在讲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时,运用“火星没有存在生命”的案例,让学生小组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读书指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宇宙 中的 地球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9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