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绪论.ppt
《文学概论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绪论.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一、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内容构成、理论范围2,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文学、文艺学、文学理论及其之间的关联3,对文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有所了解,绪论,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归属 第二部分:文学理论的理论范围及内容构成,第一部分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归属,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不同的学科虽然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是都有一个基本的东西,那就是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客观性、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那么,根据其它学科的这种类比,文学理论研究的就应该是文学的规律。什么是文学及其规律呢?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这门课程的内容。,文学理论的
2、研究对象,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艾布拉姆斯 M.H.Abrams,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作品与世界:文学活动论、性质论作品与作家:创作论作品与读者:接受论作品自身:作品构成论,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图,二、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这一问题追问的实际上是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问题,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从其名称上来看,指的是有关文学的理论,当然是一种理论学科。从其学科归类来说,它由我们文艺学教研室来开设,也就意味着它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那么什么是文艺学?这又是一个问题。,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文艺学这个名称是建国以后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是“
3、文学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Monet 坐在柳树下的女人,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艺学的分支: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韦勒克与沃伦对此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Adouard Manet 吹短笛的男孩,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艺学的分支: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
4、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这样,从理论上说文艺学的分支就不是三个,而是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艺学分支图),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小结),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其它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Picasso 哭泣的女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人文性)
5、,第二部分 文学理论的理论范围及内容构成,文学理论范围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的范围及内容构成,文学理论范围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的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哲学、符号学、心理学、信息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文学社会学、文化学、价值学,文学理论的范围及内容构成,文 学 哲 学 文 学 社 会 学 文 学 心 理 学 文 学 符 号 学 文 学 价 值 学 文 学 信 息 学 文 学 文 化 学,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
6、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出入”说 西方文学理论:“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说,“比兴”说:,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孔颖达毛诗正义:“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也。”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概论 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9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