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简史学习辅导三.ppt
《外国教育简史学习辅导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简史学习辅导三.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国教育简史学习辅导(三),第三讲 近现代外国学校教育,辅导教师 陆仲祥办 电:6206663 宅 电:6205394教育局网:661203 手机13819211203 E-mial:,一、英国的教育,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君主立宪,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开始注意初等教育,而且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开展起“新大学运动”,(一)初等教育,1、星期日(主日)学校,这些学校星期日把贫苦儿童聚拢起来,既可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利用宗教宣传塑造儿童。,主要招收贫苦儿童,尤其是童工,每星期日来班上参加宗教仪式,学习宗教条文,附带
2、学一些粗浅的读写知识。,一、英国的教育,(一)初等教育,(2)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的优点:,(1)贝尔兰喀斯特制:是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喀斯特两人分别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英国本土上创办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导生制”。教师先对年龄大、成绩好的“导生”施教,然后由他们再转教其他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导生制后来在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推行,对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起带了积极的作用。,2、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省钱;省师资;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3)导生制学校的意义,导生制学校的出现,建立了一种廉价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使普及贫民初等教育成为现实;,导
3、生制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下层社会的免费的初等教育完全有可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它不能仅仅是贵族的文雅教育,应该是现实的、使贫民普及教育的实现。,导生制为普及初等教育培养了师资,成为早期师范教育的简单模式。政府不干预的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教会的影响,另外,政府致力于对外扩张,建立日不落之国,不得已补助扩大办学,虽不直接管理但要监管。,一、英国的教育,(一)初等教育,3、工厂法中关于初等教育的规定,1834年,英国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在工厂内劳动的男女童工,每天应在劳动时间内拿出2小时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宗教知识和道德教育。,4、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187
4、0年颁布,是英国第一个初等教育法,是英国国家办学、国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原有学校可自愿续办、扩大,国家办学是私人办学的补充。,全国划分学区,由经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学校里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初等教育(512岁)原则上不免费,但如果家长支付不起可申请免费。,1880年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1891年开始实现免费就学的规定,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国家主义教
5、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学校由国家或政府来创办。,国家办的学校,教师由国家或政府选聘或任命。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行列。出现了教师任职资格制度。,这种教育制度是普及教育制度。是非宗教的、强迫的(后改为义务)、免费的。,一、英国的教育,(一)初等教育(小结)(1640176019世纪末),4、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是英国国家办学、国民教育(国家主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3、1834年,英国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在工厂内劳动的男女童工,每天应在劳动时间内拿出2小时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宗教知识和道德教育。,1、星期日(主日)学校,2、贝尔兰喀斯特制:是英国传教士贝尔和
6、兰喀斯特两人分别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英国本土上创办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导生制”。教师先对年龄大、成绩好的“导生”施教,然后由他们再转教其他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导生制后来在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推行,对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起带了积极的作用。,一、英国的教育,(二)中等教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末),英国的中学出现较早,有三种:,1、文法中学: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教学内容:以古典语言和文法知识为主。毕业去向:牛津或剑桥,或成为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2、公学:是一种私立的寄宿制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设备好、师资水平高、学费昂贵,以培养“公职”人员为主。,3、阿卡德米:重视自然科学和现
7、代外语课程,应用英语教学,接近生活实际,具有实科倾向,适应时代,受到社会欢迎,中层社会的贫民子女入学者居多。,一、英国的教育,(三)高等教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末),中世纪大学:牛津、剑桥,18世纪末:共7所,19世纪初:新大学运动,创办伦敦新学院(新大学),伦敦新学院特点:私立,不受宗教信仰的限制,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重视商业科目教学,学费较低,进入新大学的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子弟。,新大学运动:19世纪初,一些学者与开明资本家和非国教派人士在伦敦创办了一所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精神的新大学伦敦新学院,不久,宗教派也建立了“国王学院”,在竞争中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促进了
8、各地方大学的诞生和发展。,一、英国的教育,(四)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教育,教育进一步国家化,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大大扩展。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也有所前进。,1、巴尔福法案(1902年,对初等教育法的改进):“国家教育”基本形成,确立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存在的教育领导体制。,2、费舍法案(1918年):,(1)免除小学学费,禁止12岁前的童工,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使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2)要求各地方当局大力发展中等水平的学校,二、法国的教育,(一)资产阶级大革命前的法国教育(1718世纪),1、初等教育天主教会控制初等教育,1)17世纪初,詹森派教育
9、:重视数学、地理、历史,强调民族语言,采用实物教学和练习,发展学生智力,温和对待学生。到17世纪60年代被封闭只存在20多年。2)17世纪末叶,天主教学校兄弟会教育维护天主教势力,但教法开始改变。,2、中等教育:因原有中学经院主义气息浓厚,落后于时代,进行了中等教育改革,改革后中学的特点:(1)中学前四年学语法不学拉丁文;(2)高年级学拉丁文不学希腊文;(3)采用新方法教拉丁文,重视阅读原著,不死记硬背;(4)注重历史教学,并使历史与地理联系起来;(5)重视数学,认为数学可以“训练智力,使人善于思考”;(6)开设物理、化学学科;(7)教学时注重学生个性,反对体罚,学校生活比较温和、自由。,3、
10、高等教育:受天主教会控制,排斥新教徒,禁止使用笛卡尔、罗梭的著作,二、法国的教育,(二)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7891794),1、康多塞方案,二、法国的教育,(二)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7891794),2、雷佩尔提方案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之家”,真正实现普及教育。(1)学校性质:国家举办的寄宿制学校(2)招生对象:所有512岁男女儿童,国家供给衣食(3)经费来源: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及儿童自己劳动收入(4)家长每年有一星期轮流参加学校全部生活(5)学生接受德、智、体、劳等几方面教育,培养健康、诚实、守纪、爱国的公民,二、法国的教育,(二)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7891794
11、),3、康多塞方案、雷佩尔提与拉瓦锡方案方案的:,(1)共同点:要求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反对教会垄断教育主张实施普及的、男女平等的教育;提出废除宗教科目,加强科学教育。,(2)不同点:康多塞方案主要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并没给广大劳动人民子弟的教育提供物质保证;雷佩尔提方案注意到了广大人民的教育问题,同时强调全面发展;拉瓦锡方案更强调实科教育,旨在发展民族工业。,二、法国的教育,(二)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7891794),4、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初等教育:远未普及;,(2)中等教育:政府设立了中央学校(在每个郡首府),培养工业实干人才;,(3)高等教育:受到重视,开设专门学
12、校培养专门人才,二、法国的教育,(三)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教育(17991814),拿破仑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称帝,虽政治上独裁,但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性,始终热衷于改革学校教育,领导资产阶级教育改革,奠定了法国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基础。,1、政教协议的签定 1801年与罗马教皇签定政教协议(教务专约),在教会服从政府的前提下恢复天主教。世俗化教育消失,教会控制教育。,二、法国的教育,(三)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教育(17991814),2、帝国大学的创立,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1
13、808年创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机关。帝国大学的总监(相当于教育部长)由拿破仑直接任命,凡学校的开办、取缔,教职人员的任免与提升都由总监掌管。帝国大学还设有评议会和总督学署,协助总监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按照帝国大学的规定,法国是以大学区为单位设立大学的,全国分为27个大学区,基本上每个大学区有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就是该区大学的校长。,二、法国的教育,(三)拿破仑执政时期的
14、教育(17991814),3、初等教育,教会控制。拿破仑不大感兴趣。,4、中等教育,中央学校停办,存在下列中学:国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历史、修辞、逻辑、数学、物理学等的基本知识;市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基础、历史和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私立学校:课程深度与市立中学相当;寄宿学校(私立):程度低于私立学校。中学一般修业6年,自然科学一般不受重视,中学与大学相衔接。这一时期中学发展很快,至1813年有国立中学46所,至1814年有市立中学500所。,二、法国的教育,(三)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教育(17991814),5、高等教育,(1)大学设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以培养专门人才;(2)设文学院、理学院,
15、以授予学位(业士、学士)为主要职责,其课程是“国立中学学业的继续和补充”;(3)原来的巴黎理工学校受到拿破仑的重视;(4)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拿破仑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集权、国家管理教育的前提下保留宗教教育和教会学校,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重视中、高等教育,轻视初等教育和女子教育。,二、法国的教育,(四)七月王朝时期的教育(18301848),特点:1、初等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因为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需要训练工人。2、对初等教育的重视恰好与仅仅重视中、高等教育的拿破仑教育体制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
16、学制体系的基础。3、小学和师范学校数目大增,从1836年起还设立了女子小学。,二、法国的教育,(五)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8481852),1、宪法草案和卡诺教育方案:肯定通过国家免费受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2、法卢教育法案:在加强政府对教育控制的基础上,恢复教会对教育的监督权,在学校中大大加强宗教教育。到1905年才被废除。,(六)第二帝国时期的教育(18521870),1、继续施行法卢教育法案,学校教育中充满着宗教和君主制度的精神。2、初等学校全部掌握在教会手中,神学是主课。3、中学仍分国立中学与市立中学两种,修业八年。从实行文、实分科,到改办实科性质的中学,可是地位低于文科中学。4、在
17、教学方法上,无论中学、小学,仍以死记硬背为主。,二、法国的教育,(七)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87519001940),1、(18751900)双轨制(1)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以“公民和道德”课取代宗教课,但宗教性仍很强)、免费的(免除了公立母亲学校和小学的学费)、普及的(此时规定613岁的儿童都应入小学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因此公立小学发展很快。1886年以后又在初等学校之上设立三年制的高等小学学生毕业后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一学校系统主要是供劳动人民子女就读的。,(2)另一学校轨道主要是供特权阶级子女就读的:家庭教育中学预备班国立中学、市立中学或现代中学(实科性质的中学社会地位较低),中
18、学毕业考试及格即获学士学位,可以升入大学。,(3)此时法国的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所改变和发展。,(4)教育行政方面仍为拿破仑时代所确立的严密的中央集权制。,二、法国的教育,(七)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87519001940),2、(1900 1940)奠定 20世纪上半叶法国教育制度,(1)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2)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3)双轨学制继续存在,形式上的平等。,(4)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快的发展(尤其是一战后),特别是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5)教育教学工作形成特点。在教育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礼仪在教学方面,中小学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
19、练,尤其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1、初等教育,强迫教育法令: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德国各诸候国的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夺霸权,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忠顺的臣民和士兵,因而十分重视国民教育,不少公国很早就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并将学校,特别是初等学校的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这是德国初等教育的一大特点。,2、中等教育,三、德国的教育,(一)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期的教育,(1)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2)实科中学:社会地位低,不能升大学。,三、德国的教育,(一)十七世纪至
20、十八世纪中期的教育,3、骑士学院:为新贵族们提供文雅的现代教育,以训练包括王子在内的贵族青年担任宫廷文武官职为目的。在学校课程中,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同时开设神学、骑士训练类课程。骑士学院不主张专攻任何一门知识,要求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精通世故和提高军事能力及宫廷交际水平。,4、高等教育 新大学:哈勒大学、哥丁根大学,(1)创立新大学:哈勒大学、哥丁根大学,(2)宗教神学、古典主义削弱,人文主义占一定地位,增加新的人文学科(历史、政治学、哲学、法律等)和实用学科(数学、物理、地理及实验课等),教学上允许使用德语,(3)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三、德国的教育,(二
21、)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的教育,1、泛爱主义教育运动,18世纪末出现新的社会教育思潮泛爱主义。代表人物巴斯多(1)1774年巴斯多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德国东部德骚创办了一所学校,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对人类的广泛的爱,因此被称为“泛爱学校”。泛爱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各科实用知识的范围,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木工、镟工、制图和农事。(2)巴斯多还编印了初级读本,汇聚了有用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配有插图,作为儿童的初级教材。(3)学校生活顺应儿童的天性,废除“小大人”的培养方式,强调应把儿童看作是儿童而不是成人。教学时注重实物、语言的学习,采用谈话、图片、游戏、演剧等方式
22、进行,算术注重心算,地理的教学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本族语的学习在学校中占重要地位,三、德国的教育,(二)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的教育,2、洪堡德教育改革(1)初等教育改革。公布初等义务教育法案,进一步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选派了大批青年到伊佛东向裴斯泰洛齐学习;建立了几所师范学校,将来希望当小学教师的人要在师范学校学习三年。(2)中等教育改革。按照人文主义精神制定的中学教学计划,消减了古典学科内容,扩大了普通基础学课的教学,使中学更接近于生活实际。还规定,凡要担任中学教师的都要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予中学教师称号,未经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得录用为教师,并将德国中学教师提高到专业工作者的地位。(3)
23、大学教育改革。创办柏林大学,提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大学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三、德国的教育,(二)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的教育,柏林大学:1810年德国根据洪堡德的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创建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是意味着大学的变革。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口号是: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大学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的原则;校长一年选举一次;学生有权批评校方,并享受大学公民权;大学实行超然的总务管理;大学校长及教授仅负责学术性工作而不理庶务。在柏林大学建立后,又有不少大学是仿照柏林大学进行整顿和新建的。,三、德国的教育,(三)共和时期的德国教育
24、(19191934),(1)初等教育:规定凡610岁儿童不论出身贫富均须就学基础学校。八年义务教育后,1418岁还必须受职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均较快发展,双轨制略有改变,贯穿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2)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增设了德意志中学与建立(上层)中学。教育教学内容浸透着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精神,(3)师范教育更加受到重视,教员都是官吏。,(4)大学又逐渐恢复它作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中心的地位,并且实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使德国的学术进步和文化提高较各国为快。,四、俄国(含苏联)的教育,(一)十七世纪以前俄国的教育10世纪:出现学校,教王公、显贵人家和僧
25、侣们的子弟读书和写字1113世纪:受拜占廷影响,文化水平略高于西欧,翻译了大量书籍,建立了图书馆1315世纪:鞑旦人入侵,学校减少。1617世纪:主要教育机关是读写学校和兄弟会学校,(二)十八九世纪俄国的教育,十八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开办普通学校、建立专门学校、创建科学院,十八世纪中期,叶卡林娜二世的教育改革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颁布国民学校章程实施免费教育、建立寄宿制女子学校,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的俄国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则,宣布教育改革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大学章程、初等国民学校章程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四、俄国(含苏联)的教育,(二)十八九世纪俄国的教育,1、初等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教育 简史 学习 辅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85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