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长市集体备课.ppt
《2月长市集体备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月长市集体备课.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理必修第一、二、三章集体备课,吉林省实验中学 林耀春,备课思路,一、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二、对必修三本教材的理解三、必修第一二三章的内容解读及教学体会四、备课体会,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近三年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近三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高考试题给我们的一些启示,近三年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人口方面,城市方面:三年均无题,农业方面,近三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2010年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2011年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2012年地理高考试题统计分析,高考试题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一、重视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动向二、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
2、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三、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培养地理基本思维方法四、不刻意追逐热点也不回避热点,将热点与地理知识、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备课思路,一、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二、对必修三本教材的理解三、必修第一二三章的内容分析及教学体会四、备课体会,学科领域,基本内容,价值追求,自然地理 必修1,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尊地之规,建设美好 家园,人文地理必修2,以地为生,协调人地 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促进区域 发展,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
3、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2 必修的内容结构,备课思路,一、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分析二、对必修三本教材的理解三、必修第一二三章的内容分析及教学体会四、备课体会,第一章 知识结构,第一章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2、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3、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教材分析1、教材首先概述人口的自然增长,接着回答了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基础。2、然后对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进
4、行对比,在比较过程中,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3、最后,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人口增长模式。3、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阐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目标,教学
5、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原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第一节 知识结构,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材分析1、教材采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来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2、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分析二战
6、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迁移的流向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第二节 知识结构,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教材分析1、用“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这一框题来说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2、用“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一框题来阐述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称为理想
7、人口或适度人口。,(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知道环境人口容量的几种观点。3、了解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理解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讨论分析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
8、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3、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2、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第三节 知识结构,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教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1、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习惯和方法。,A,正确读图:,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教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1、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方法。2、在学生正确读图的基础上,深入浅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转换。,数据转
9、换,问题设置:各大洲人口增长最多的是?增长最快的是?(绝对数据域相对数据),地理数据的转换方式主要有两种:相减、相除(如距平值和比率),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教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1、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和方法。2、在学生正确读图的基础上,深入浅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转换。3、教师要对教材及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地理图表做到心中有数。,三角坐标图:由学生直角坐标图的读图方法迁移,第一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本章教材出现的图表较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二、本章试题的考查侧重量化,所以,对一些特征数据要重视。三、要充分重视教材各部分内容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10、,活动:1、假如某地某年有20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那么,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10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7,到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2、对比十年前后的新增人口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明白了什么道理?,第二章 知识结构,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课标解读本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城市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结构,并能够对其形成原因加以解释的水平。本课标行为条件是“运用实例”,即达成该标准的条件是能够结合具体的
11、城市实例分析其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章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城市形态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属于了解部分;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虽然也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但是与后面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联系密切,属于理解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重点,需要详细讲述“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影响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还要达到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性与否(城市布局合理性);还可以在其中以一两个例子介绍不同宗教文化会影响城市景观,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
12、时的安排,介绍“工业城市”“科技城市”“文化城市”三类特色城市文明。,(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分析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了解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第一节 知识结构,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
13、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课标解读 行为条件:“联系城市地域结构有关理论”;行为动词:“说明”;认知内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标准要求的知识认知水平属于理解水平;技能认识水平属于迁移水平。注意:这里的“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就是“中心地理论”。没有把这一理论放在标准中,就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本身。对高中学生来说,可用深入浅出的事例涉及“中心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1、教材通过文字“阅读”材料,概述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2、教材通过“活动”对不同级别城市服务的选择,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通过案例“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集 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84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