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证据培训.ppt
《行政执法证据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执法证据培训.ppt(1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行政执法证据,2013年2月,2,行政诉讼证据的运用,3,概念特征证据力与证明力,证据及相关概念,4,5,概 念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事实。,6,行政执法证据 是行政执法人员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证据材料:又称证据资料,7,特 征(1)客观性: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而非猜测虚构之物。(2)关联性:证据必须与证明对象有客观的联系。(3)合法性:a.当法律对证据形式、证明方法有特别要求时,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b.对证据的调查、收集、审查必须符合法定程序。,8,证据力与证明力,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是证据材料在法律上可
2、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它是被人为赋予的资格能力,与证据的合法性密切相关,具体体现为合法方法、合法形式、合法的来源以及法定的审查程序等几个方面。是证据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9,证据力与证明力,证明力是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它是证据本身固有的内在的证明能力。证明力与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密切相关,是证据所必须具备的内容要件。,10,证据力与证明力,11,证据的种类,把握各种证据的概念、特点、准确识别各种证据理解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各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12,一、物证,概 念 据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物证与物证的固定和保全 用来提取、固定和保全物证的相片、笔录不是物证。
3、其中,相片等如是在勘验过程中拍摄的,应视为勘验笔录的组成部分,否则,应视为物证的固定方法,作为物证使用的仍是物证本身。,13,一、物证,特 点1.以物质的存在方式证明案件事实.2.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一般表现为间接证据4.证据意义通常并不十分明显.只有通过人的能动作用去发现、识别、挖掘它与案件的客观联系,才能发挥证明作用。,14,一、物证,物证的意义:1.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手段。2.是检验鉴别其它证据真实性、可靠性的客观依据。3.是促使行政违法当事人如实陈述案情的有力武器。4.是进行法制宣传的重要工具。,15,一、物证,行政执法物证的主要来源:来源于行政案件的发生过程中或行政执法程
4、序中,其物证的表现形式也各是各样,十分广泛。如假冒产品(或其包装物、合格证、防伪商标)、变质的食品、违禁物品等。,16,对物证的要求,(一)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二)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17,二、书证,1概念 书证是指能够根据其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2特征直接证明性:有具体明确的内容,能直接判明与案件联系.稳定性:形式相对固定。物质性:具有反映内容的物质载体。思想性:利用文字、符号、图画表达思想。,18,二、书证,书证的意义:1.书证在各种行政执法活动中是使用最为广
5、泛的证据。2.书证是以其在客观载体上记载、表述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具有意思表示明确、具体、形象的特点,使常人一看便知。,19,二、书证,3.书证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客观载体,只要文字、符号和图案等在特定的客观的载体上生成和保存下来,其表述的特定思想内容也就固定下来。4.书证是审查其它证据是否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20,二、书证,3书证与物证区别证明方式不同:书证以其内容来证明案情;物证则以其外部特征、材料属性来证明案情联系书证是广义的物证(实物证据)证明力具有共同特点,即客观真实性强有些证据既是书证又是物证,21,书证种类,(1)公文书和非公文书(2)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3)普通
6、形式的书证和特殊形式的书证,22,对书证的要求,(一)提供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二)提供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23,对书证的要求,(三)提供报表、图纸、会计帐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四)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调查、陈述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调查人、陈述申辩人签名或者盖章。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24,二、书证,在一贪污案件中,检察院由被涂改的账册查出
7、犯罪嫌疑人贪污的数额,该账册为何种证据?如检察院根据涂改的账册中笔迹的鉴定确定了进行涂改的人,则该账册为何种证据?,25,三、证人证言,1概念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办案人员所做的有关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陈述。2特点内容:证人对有关案件事实的陈述;证人对案件情况的分析、判断、评论不是证人证言证明力:不稳定性和多变性主体: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26,三、证人证言,证人证言的意义:1.证人证言的内容与案件事实的一部分或全部相联系,往往能证明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中的部分和全部内容.2.证人证言具有较强的客观真实性.3.证人证言是“活”的证据,具有生动、直观、直接的属性。4.证人证言还有可能反映案件的有
8、关证据线索。,27,三、证人证言,3证人的资格条件知道案件情况有作证能力(辨别是非,正确表述)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非当事人公民个人证人具有优先地位,28,三、证人证言,在神木县查处一起经销假冒喷油嘴案件中,执法人员在该门市中没有查出假冒喷油嘴,旁边一个只有7岁的小女孩告诉执法人员该门市负责人将两箱东西搬到二楼另一门市的库房中。根据小女孩的叙述。以此为线索,最后成功查处了该案。,29,见证人 证人,三、证人证言,30,对证人证言的要求,(一)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二)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
9、(三)注明出具日期;(四)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31,四、当事人陈述,指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向执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一是对自己不利事实的陈述;二是陈述对自己有利的事实。,32,四、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的特点:1.真实性:当事人是对争议案件的事实情况了解和掌握得最直接、最全面,也是最深刻的人。2.虚假性:当事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深深地打上了虚假性、主观性、片面性的烙印。3.争辩性:当事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和事实或者说为了反驳对方当事人提出 的不利于己的主张和事实,总是不断地提出有利于己的事实证据。,33,四、当事人陈述,1 内容广义当事人陈述关于案件处理方式的意见
10、对证据的分析和应否采用的意见对争议事实的法律评断和适用法律的意见关于案件事实的陈述,34,四、当事人陈述,1 内容作为证据的当事人陈述关于案件事实的陈述当事人自己说明案件事实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承认,35,四、当事人陈述,2 当事人承认含义当事人作出的认同执法人员认定事实主张的意思表示,36,五、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指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根据所提供的案件材料,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后作出的结论。制作人是鉴定人解决专门问题(事实而非法律)结论性的判断,37,五、鉴定结论,鉴定结论的意义:一、鉴定的认识意义(一)对专门性问题的科学性认识(二)延伸执法人员的认知能力(三)提供各方达成共
11、识的基础,38,五、鉴定结论,鉴定人的条件公安、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指派和聘请的有鉴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手段与鉴定的案件之间无依法应当回避的情形,39,对鉴定结论的要求,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行政程序中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40,六、现场笔录,概 念 执法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进行检查时,所作的文字记载,并由检查人员和现场见证人签名的一种书面
12、文件。,41,六、现场笔录,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执法人员现场执法检查、当场处罚或现场采取行政措施所作的记录。现场笔录应当经当事人核对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的,应由当时在场的证人签名,最后由制作笔录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签名后才能作为证据材料。,42,六、现场笔录,现场笔录以书面形式反映现场和物品的客观情况,而不是以物品和现场本身的形状、特征直接证明案件事实,所以它即非书证,也不是物证,而是一种独立的证据。,43,六、检查及现场笔录,制 作由行政执法人员制作。邀请见证人见证。应由当事人等签字或者盖章。,44,对现场笔录的要求,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现场笔录,应
13、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现场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45,七、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反映的图像和音响以及电脑储存的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信息量大、形象逼真,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又容易被变造或伪造。,46,七、视听资料,视听资料的意义1.视听资料为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提供了直观的、动态的证明手段。2.为执法公正提供了新的保障手段。3.视听资料促进了收集证据和举证方式的革新。,47,七、视听资料,视听资料特点:1.视听资料表
14、现为含有一定科技成分的载体。2.视听资料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逼真性。3.视听资料具有动态直观性。4.对视听资料的收集和审查判断都需要科学技术。,48,七、视听资料,1按表现形式不同,视听资料可划为: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电子计算机储存资料运用专门技术设备得到的信息资料该种视听资料与鉴定结论:这种信息资料完全是仪器自行运动分析后显示的数据资料。无需任何人承担法律责任,49,七、视听资料,2证明力直接性形象性准确性科学性综合性,50,七、视听资料,关于公民自行录制的他人的谈话所形成的视听资料的证据力问题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51,七、视听资
15、料,电子扫描的材料既不是视听资料也不是书证,只有它同原件一起使用时才能是证据。而录音录像、照片在行政诉讼中是不能作为独立证据使用的,应与其他证据一起使用,并有一定的关联性才能作为完全的证据。因此执法中制作这类证据材料一定要同时收集其他种类的证据相互应证,万不可只凭这种单一证据就给予定性与处罚。,52,证 据 的 分 类,把握各类证据的分类标准,准确识 别各类证据 掌握各类证据的证明力特点 掌握各类证据的运用规则,53,证据的分类与证据种类,1 联系种类,也是一种分类。证据种类的划分与证据分类是一种交叉关系。2 区别性质不同。效力不同。区分标准不同。,54,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1概念 以证据
16、的来源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原始证据:又称从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或原生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故又称为非第一来源的证据或派生证据。,55,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2划分标准证据的来源:即以证据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为划分标准,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即为原始证据,反之,为传来证据。证据本身的表现形式是否为复制品不是划分标准,56,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原始证据特点1.原始证据与案件事
17、实有直接关系。2.原始证据的证明价值一般大于传来证据。3.原始证据的证明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57,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传来证据特点1.传来证据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关系。2.在某些情况下传来证据的证明价值大于原始证据。3.传来证据必须有确切的出处或经过查证属实。,58,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原始证据运用规则1.应当尽量收集和使用原始证据。2.对于亲自感知案件事实的证人和当事人,应当尽可能地亲自询问,并制作详细的询问笔录。3.凡是能够将原始证据附卷的,都应当附卷作为定案的根据。4.对原始物证、书证和视听资料的审查必须依法进行。,59,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传来证据运用规则1.尽可能收运用最
18、接近于原始证据的传来证据。2.必须查明传来证据的来源和出处。3.传来证据必须与其它证据互相印证。,60,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根据证据存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1 概念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因而又被称为人证。实物证据是指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又称作广义上的物证。,61,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2 范围言词证据当事人陈述;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实物证据物证、书证、音像证据、勘验笔录等。,把握证据的种类即可把握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62,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4 特点言词证据:生动、形象、具体,能够从
19、动态上证明案件事实。但言词证据客观性较差,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虚假或失真。实物证据:客观性、稳定性强,不易失真。但是实物证据人称“哑巴证据”,易被毁灭,伪造、顶替,依赖于一定的外界条件。同时,实物证据的关联性不明显,并且只能从静态上证明案件事实。,63,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言词证据的运用规则1.收集言词证据不得采用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它非法方法。2.审查言词证据应注意有无影响其真实性的客观因素。,64,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1.收集实物证据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并及时进行,以防止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使实物证据灭失、毁损或被伪造。2.审查实物证据应
20、注意有无伪造、变造或者由于客观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形、损坏或灭失的情况。,65,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1 概念直接证据:是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66,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2 划分标准划分标准是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证明关系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是直接的。间接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是间接的,67,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的特点1.直接证据的内容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内容是重合的,一般不会发生矛盾。2.直接证据多表现为言词证据。3.直接证据数量较少。,68,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21、,间接证据的特点1.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2.间接证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3.间接证据多表现为实物证据。4.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方法繁杂,难度较大。,69,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同证据是否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并不相干,不能将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同原始证据、传来证据相混淆,不能认为直接证据就是原始证据,传来证据只能是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可以是原始证据,也可以是传来证据。,70,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3 范围直接证据主要有:A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当事人的陈述B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C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书证D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音像证据间接证据
22、: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难于分类概括。一般说来,只能证明时间、地点、工具、手段、结果、动机等单一的事实要素、案件情节的证据,都是间接证据。,71,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5 运用规则直接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必须经过询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根据。直接证据必须得到间接证据的印证,才能认定案件事实。,72,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5 运用规则间接证据真实。必须审查每个间接证据是否真实可靠。关联。必须审查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客观的内在联系,防止把那些与案件毫无关系的材料,当作间接证据加以收集和运用。协调。必须审查各间接证据之间是否互相衔接,互相协调一
23、致,互相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锁链。排他。所有的间接证据结合起来,对案件只能作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必须具有肯定性和真实性,并且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73,间接证据运用重点,1.客观、关联、合法、科学2.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3.证据与事实协调一致4.排除其它可能、结论唯一 言词证据 多为直接证据 实物证据 多为间接证据,74,证据效力(最佳证据原则),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认定:(一)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二)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75,
24、证据效力(最佳证据原则),(三)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四)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五)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六)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76,证据效力(最佳证据原则),(七)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八)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九)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77,行政诉讼证据特点,1.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2.行政诉讼被告必须自始至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
25、责任,78,行政诉讼证据特点,3.行政诉讼被告(包括被告代理人)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4.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而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79,举证责任分配及期限举证责任:谁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谁举证行为责任:由谁举证后果责任:举证不能和举证不足的后果由谁承担 事实根据 证明对象:法律依据,80,举证责任分配及期限,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 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81,举证责任分配及期限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又是由行政机关作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 执法 证据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8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