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ppt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内容: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3)、情感: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引用诸葛亮事迹的角度、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构思或布局谋篇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合作探究的要求一、立足于诗文,揣摩字句,有概括有论据。二、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2)、小组长做好文书的记录工作;(3)、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做补充发言。(交流时间5-6分钟),1、引用
2、诸葛亮事迹的角度: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B、“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2、抒发个人感情方面: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追慕、敬仰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惋惜之情、壮志未酬之感“出师未捷身
3、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知人论世,关注作者生平以及诗作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他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
4、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同时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陆游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秋感)陆游喜欢写诸葛亮的原因: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愤 蜀相 比较 阅读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8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