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黄疸医学.ppt
《药物性黄疸医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性黄疸医学.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相关性肝损害飞儿(一)药物性黄疸,提 要,1 黄疸的定义及概述2 胆红素代谢3 引起黄疸的药物4 药物性黄疸的发生机制5 药物性黄疸的诊断6 药物性黄疸的治疗,一 黄疸的定义及概述,黄疸的定义,黄疸(Jaundice or Icterus)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及体液呈现黄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胆红素的来源(Source of bilirubin),衰老的红细胞: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红细胞内的蛋白质)。正常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和分解,生成胆红素、铁和珠蛋白。正常人每日有1衰老红细胞裂解,每日释放7.
2、5g血红蛋白,1g血红蛋白生成约35mg胆红素,即每日约有250mg胆红素来自衰老红细胞,约占总胆红素的80%85。另外(10-30mg)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其生成的胆红素为旁路胆红素(bypass bilirubin)。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UCB),血清胆红素组成,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占8085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占1520 两者之和为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非结合胆红素的理化特性,与血
3、清清蛋白结合而输送,是一种不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溶于有机溶剂及脂类中;不能从肾小球滤过,故尿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正常脑脊液中含有少量的非结合胆红素,其浓度为血清中的1/101/100,当过量时可引起脑核黄疸(kernicterus)或称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核黄疸发生在婴幼儿,因其血浆中被白蛋白所携带的胆红素已达到饱和,一旦胆红素增多,不能被携带,就易进入血脑屏障,发生核黄疸;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called the indirect Van den Bergh fraction),故也称间接胆红素。,值得注意的几种类型的黄疸1、亚
4、临床型黄疸 血清胆红素正常范围为5 17 mol/L)。当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无黄疸所见时,为亚临床型黄疸,也称隐性或化学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34.251.3mol/L(婴幼儿 68.4mol/L),黄疸的体征才显见,且最易在巩膜首先发现。轻微的黄疸要在日光下观察巩膜。,2、假性黄疸,当黄染仅累及手掌、足底和皮脂腺丰富的前额和鼻背时,不要误为黄疸。如胡萝卜素可使血清变黄;抗疟药阿的平也可使皮肤黄染;还有苦味酸等。这种黄染称假性黄疸。黄染尚需与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后者多见于老年人,其黄色仅在眼的内眦部。,3、小儿黄疸的特点,刚出生的婴儿胆红素生成过多,但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泌功
5、能不健全,尤其是结合功能,则易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由于新生儿皮肤与胆红素亲和力低,故需血清胆红素68.4mol/L,才呈现黄疸。新生儿眼结合膜组织较紧,淋巴空隙小,弹力纤维少,则影响胆红素在该处的沉着,因此巩膜黄染反而出现在皮肤黄染之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由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新生儿生后的36h内尚“未成熟”,其活力仅为成人的5%,约于出生2周内才接近正常水平。加之新生儿肝细胞内非结合胆红素的负荷增加以及肝细胞从血浆中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Y、Z蛋白尚未完全发育),以致90%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周内,血胆红素大于34
6、.2mol/L,生后2-4d可达85.5-102.6mol/L,随后降至34.2mol/L以下。产前慢性窒息、产伤引起颅内血肿、饥饿、感染、低温及酸中毒等均可使新生儿黄疸更为严重。出生后第23天才出现黄疸,足月婴儿胆红素最高85.5mol/L,1周降至正常;早产儿胆红素最高可到205mol/L,10天后降至正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诊断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应排除各种病理性黄疸,有下列情况者不考虑为生理性黄疸:生后第一天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的增加每天超过85.5 mol/L;足月新生儿血胆红素超过205 mol/L,或未成熟儿超过2
7、25 mol/L;黄疸持续1周以上;血浆结合胆红素浓度大于17 mol/L。,新生儿黄疸加重或延长的原因,新生儿是否母乳喂养,因在乳汁(breast milk)中有孕二醇(pregnane 3,20-diol)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其可能作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抑制剂(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inhibitor)抑制该酶的活性。此类黄疸称为哺乳性黄疸。如停止药物或哺乳,黄疸再消退;新生儿期间有无用药史,如氯霉素、新生霉素、维生素K等;生下的婴儿患呆小病者,因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正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成熟延迟,使出生后的生理性黄疸延长数周甚至数月。
8、以上原因诱发的黄疸与该酶获得性缺陷(Acquired deficiency of the transferase)有关。肝细胞受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治疗上过去采用换血疗法和蛋白输注。现多采用光照治疗即以强白色或强蓝色对患儿进行照射,使胆红素经过光照形成同分异构体,它不需要先进行结合即能迅速排泄于胆汁中。,二 胆红素的代谢,胆红素代谢(bilirubin metabolism)包括7个步骤,几个环节,指:胆红素的生成、运输、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泌,以及在肠道的转化、排出。,胆红素的生成(bilirubin production),见胆红素的来源#6.胆红素的来源(Source o
9、f bilirubin),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Bilirubin Metabolism in Hepatocyte),摄取(uptake),是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窦膜面上,先脱离白蛋白,然后由窦膜的微绒毛所摄取,靠膜的亲和力,通过被动扩散,细胞内外胆红素梯度差,进入细胞浆内,被胞液结合蛋白(Cytosolic binding proteins)(原称载体蛋白Y和Z,Carrier protein Y and Z)所接纳,携带到滑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mic reticulum),从而完成了肝细胞的摄取过程。这一步骤取决于3个环节:摄取前非结合胆红素需脱离白蛋白;窦膜面对非结
10、合胆红素的亲和力;胞液结合蛋白的浓度及活力。,结合(conjugation),这一步骤有3个环节:微粒体的功能;催化酶(UGT)有或无及活性;底物的来源充足否。是非结合胆红素在滑面内质网微粒体(microsome)内进行,以脲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glucuronic acid,UDPGA作为底物,由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 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UGT)催化,生成双和单葡萄糖醛酸酯(bilirubin diglucuronides 和 monoglucuronides),前者占85%。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物性 黄疸 医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8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