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张雪,静脉输液并发症渗出和外渗,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刺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刺激性药物、发疱性药物、血制品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输液渗出/外渗原因分析,护士因素1、护士穿刺技术不过关2、护士巡视不及时3、血管选择不当,一个部位反复多次穿刺4、使用钢针进行输液5、穿刺部位在关节或骨突处6、一根静脉上长时间输液或使用注射泵7、留置针留置的时间过长8、外周静脉使用刺激性或发疱性药物9、PICC导管体内破损导致药液外渗10、交接班只观察输液是否通畅,不观察穿刺部位,病人因素1)小儿由于
2、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在输液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由于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3)患者输液时间过长或是挂水过程中如厕等。4)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药物原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血管收缩药等,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大老年人血管脆、细,弹性差、皮肤松弛
3、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高渗性溶液: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悬浮红细胞、高渗盐水等。静脉高营养:脂肪乳、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放射增强造影剂:碘伏醇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顺铂、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等。,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
4、胞的聚集 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静脉输液外渗局部的临床表现,(1)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2)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3)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液体外渗的分级,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
5、疗护理纠纷。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输液渗出的处理,输液渗出处理重点是减张!1、立即停止输液,进行拔针,并给予更换输液部位。2、嘱患者抬高渗出部位,并进行抓握运动。3、进行热敷和使用药物外敷。4、针刺减张:肢体下垂,高度肿胀的部位。5、求助:上报、请求会诊。,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紧急处理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1.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如头孢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物 外渗 预防 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8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