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与色谱分析.ppt
《色谱与色谱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谱与色谱分析.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化学实验室大多常见的分离方法和技术,主要解决单元分离或二组分分离(二个元素,二个化合物,二组物质等)。分离性质差异越大,分离越容易进行 分离和分析分开进行的,对于分离性质差异小或多组分混合物分离怎么办?能否利用分离提供的信息直接进行分析呢?,多级结晶;craig 萃取;电泳;色谱,色谱法:采用多级化、层析化的高效分离技术。它不仅是复杂混合物的多组分分离技术,而且是色谱分析的基础。,色谱法与色谱分析,色谱分析:采用分离分析一体化技术,实现多组分测定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于色谱法与色谱分析,你了解多少?,色谱文献,分析化学手册(2nd)第五分册,李浩春:气相色谱分析第六分册,张玉奎:液相色谱分析
2、 色谱,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杂志。J of Chromatography Chromatographia J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related techniques Anal.Chem.Etc 仪器厂商的技术资料,1)什么是色谱技术?它哪几种形式?2)色谱分离过程中,柱内样品组分分子运动具有那些基本特征?3)试比较色谱分离与萃取、蒸馏等分离之间的区别?4)根据你所掌握的分析化学知识,比较色谱分析法与其他分析方法(化学分析、电分析、光谱分析等)的区别,说明色谱分析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5)从分离效率、分离速度、灵敏度、样品容量、操作技术等方面,列表比较经典液体
3、柱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的异同点。,9 色谱绪论,色谱历史 色谱与色谱分析 色谱图与色谱参数 色谱法分类 色谱应用与局限 色谱文献,色谱历史,古罗马人分析混合染料(类似辐射纸色谱),1903(1906)年,Michael Tswett提出色谱法1931年,Kuhn采用柱色谱分离了类胡萝卜素1941年,Martin和Synge提出分配色谱法 1944年,Martin等又提出纸色谱法 1952年,Martin和James发明了气液色谱法1955年,第一台商品气相色谱问世,标志着现代色谱分析的建立1956年,Stahl系统研究了薄层色谱法,1958年,Stein和Moore研制出氨基酸分析仪,
4、确定了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1967年,Horvvath和Huber等研制了高效液相色谱仪1975年,Small等提出离子色谱 20世纪80年代,超临界色谱20世纪90年代,毛细管电泳(1809年Ress第一次电泳实验)21世纪,联用技术、大分子色谱分离、制备色谱可望取得更大的发展,把菊根粉或白垩粉(CaCO3)装在玻璃管中,将植物叶子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管中,然后加入石油醚淋洗。随着淋洗进行,样品中各种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逐渐形成一圈圈的连续色带。茨维特在当时的实验中观察到6个色带,它们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叶绿素A和B。,Chromatographic columnStationary p
5、haseMobile phase or eluent,1903年3月21日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ichael Tswett,1872-1919)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并首先认识到这种层析现象在分离分析方面有重大价值。1906年他在德国植物学杂志发表文章,首次命名上述分离后色带为色谱图,称此方法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1907年在德国生物学会年会上,展示过带有色带的分离柱管和纯化过的植物色素溶液。茨维特被世人公认为色谱创始人。,茨维特工作的主要贡献(采用吸附色谱)成功分
6、离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 提出/发明了色谱法 1931年,Kuhn采用柱色谱分离了类胡萝卜素,进一步确定了-和-胡萝卜素的同分异构体,以及分别从植物叶片和蛋黄中分离得到叶黄素,才使色谱法引起科学界的重视。Kuhn实验不仅证明了蛋黄叶黄素是氧化类胡萝卜素的混合物,而且证实了色谱法可以用来进行制备分离。,获得195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Martin和Synge的主要工作: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作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作流动相,甲基橙作显色剂(指示氨基酸的位置)分离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等三组氨基酸。首次提出分离过程的塔板理论,这是在色谱柱操作参数基础上模拟蒸馏理论,以理论塔
7、板来表示分离效率,定量地描述、评价分离过程;,在色谱过程中最早引入分配平衡取代吸附平衡,即采用分配色谱进行分离。该方法是针对逆流液-液萃取难题而发明的。即将一种液体固定在适当的载体上,使第二种液体流过前者而实现分离,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提出了色谱法进一步发展最有远见的预言:一是“流动相可用气体来代替,对分离更有好处”;二是“使用非常细颗粒的填料和柱两端施加较大的压差,应能得到最小的理论塔板”。,1952年,Martin和James发表第一篇气液色谱论文,首次用气体作流动相,配合微量酸碱滴定,发明了气相色谱,它给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测定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Van Deeter、Giddings
8、等人对色谱理论的研究极大地促使色谱技术的发展。1955年,第一台商品气相色谱问世,标志着现代色谱分析的建立。1957年戈雷(Golay)发表“涂壁毛细管气液分配色谱理论和实践”论文,首先提出毛细管速率方程,并第一次实现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1979年弹性石英毛细管应用于气相色谱,将毛细管气相色谱推上高潮。80年代将固定液固载化是毛细管色谱技术的又一个重要发展。它大大提高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延长了柱寿命,并使液膜进一步增厚,提高了色谱性能(如可在高温下使用)。,Horvvath(1967)、Huber(1967)、Kirkland(1969)分别研制高效液相色谱仪,他们的主要贡献主要是技术上的突破
9、:高效填料:细颗粒、耐压;特别是键合固定相 高压泵:克服细填料带来的流速慢的缺点,加快了传质过程 仪器检测:高灵敏度连续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的重要特征是由“开放柱液相色谱”向“密闭柱液相色谱”方向发展。1975年,Small,Stevens 和Baumen发表“Novel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ic Method Using Conductimetric Detection”一文,采用离子抑制柱-电导检测器检测,标志着离子色谱法的诞生。,色谱与色谱分析,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方法,它利用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使被测物质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分
10、配,这样原来微小的分配差异产生了很大的效果,使各组分分离,以达到分离、分析及测定一些物理化学常数的目的。,分离性质差异:在两相间的分配差异多次反复分配:分离效果被扩大,分配系数是广义的,包括溶解、吸附、离子交换、亲和力和分子体积等分离特性。,物质能否分离取决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分配差异,这是一切分离的必要条件,色谱也不能例外。,与其它分离法相比,色谱法的高效率在于独特的“动态分离过程”,即反复多次分配,它大大扩大了原来分配系数的差异,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由于色谱(包括电泳)分离的宏观特征之一是“差速迁移”,即样品同时进入色谱柱或在同一起始位置,经过“一定时空”的分离:,内色谱:固定分离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色谱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