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ppt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标指引: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
2、斗艳的局面。社会背景(原因):社会大变革是根本原因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 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化;各种力量争论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形成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规则限制,尽可以畅所欲言。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士)层出不穷,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并形成来不同派别,出
3、现了“诸子百家”。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阶级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5、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成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知识分子,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6、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总之,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诸子百家1、
4、道家:老子和庄子,思想主张是“道”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是“仁”和“仁政”3、墨家:墨子,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4、法家:韩非子,思想主张是“法”此外,还有名家、阴阳五行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春秋时期;被后世称为圣人;整理六经(重新编定了五经和撰写了春秋);主张:A、“仁者爱人”(核心);“克己复礼为仁”。B、“为政以德”(民本思想);C、“有教无类”(教育思想);D、编撰文化典籍六经(文化贡献)2、孟子:战国;后人称为亚圣;孟子;主张:A、仁政,省刑罚、薄税;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先义后利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
5、学说集大成者;荀子综合楼儒、墨、道、法的思想;主张:A、施政主张“仁义”、“王道”;B、君民是“舟水关系”;C、性恶论;D、“人定胜天”,四、春秋战国重法不重儒的原因1、孔孟在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和“仁政”、“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剧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五、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
6、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后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启示: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例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B、社会的剧烈变革C、诸侯争霸的需要D、大量
7、杰出人物的出现A,例2: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A、“无为”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D、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例3: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ABCDB,例4: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D,例5:孔子由热衷于政治转向潜心办学的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统治的腐败B、自己的政治主张遭冷遇C、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D、办学可以扩大自己
8、的政治影响B,例6:法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的需要。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BCDD,第二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标指引: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期的“黄老学说”1、原因: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黄老学说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内容:治身(养生)、治国3、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道、法思想)4、“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5、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著作是春秋繁露)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9、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文化和政治上的统一,确定了儒学的独尊地位,达到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的目的。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的观点,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同时君要爱民。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和百姓困顿的现实,提出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实际上,董仲舒把传统的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发展成了合于时代的新儒学。,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极力肯定和推崇儒学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启
10、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给后世王朝在用人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并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延续了2000年之久。,四、如何评价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4、限制了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6、儒学独尊,容易压制文化,钳制思想,使中国的思想不能够解放。特别是养成了“重理轻技”的思想文化传统,使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在文化发展的边缘位置。,
11、五、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出现的背景以及对我国后世的影响。背景:1、当时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用儒家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的需要。2、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争鸣作用就遭到了扼杀。,对后世的影响:1、正面作用:A、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2000年之久,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B、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C、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影响及其深远2、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固步自封,
12、因循守旧,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沦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附庸,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例1: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 了:A、封建制度日趋完善B、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C、“仁政”最终取代了“法治”D、封建统治思想日趋成熟D,例2:“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例3:下列不属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是: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C、仁政学说D、“无为而无不为”D,例4: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体现了“仁政”思想使儒学增加了迷信色彩与孟
13、子的民本思想一致A、B、C、D、B,例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思想D,例6: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下列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有关的社会背景是:A、经济发展使西汉国力增强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C、君主集权取得了对割据势力的胜利D、佛教冲击我国传统文化C,例7:对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评价最准确A、在汉代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C、适应了汉代社会发展的需要D、促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D,例8: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
14、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D,例9:下面关于董仲舒的思想评论不正确的是A、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B、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例10:董仲舒的儒学最突出的特点A、为君主专制服务B、儒学垄断教育C、宣扬仁政D、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A,第三课 宋明理学,一、课标指引: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二、课前导引:关于“理
15、学”解析1、二程和朱熹都说过对“理”的认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2、对理学的内容要抓住它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的核心,明确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的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理学实际上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和消化了佛道思想后的结果,是一种新儒学3、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将理学发展成为“理气论”和“心性论”。是孔孟之后
16、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三、理学的代表人物及派别:1、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2、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四、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doc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377701.html